案由:(20230130)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科普教育发展的建议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论述精神,为加强科学普及、厚植国家创新高地沃土而做出积极有实效的努力。
  近年来我市科普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 科普教育的投入力度不足
  东莞市正全力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在前沿科技、新兴产业、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但是在科创和科普协同发展上,我市科普教育在政策、人才、资金、宣传等方面的支持仍有待加强。
  2.科普与教育融合的路径单一
  由于学校与各科普场馆、科研院所、高新科技公司等的科普联络渠道狭窄不通畅,科普教育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督导机制尚不完善,所以科普教育的发展往往后劲不足,存在着同质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3.科普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
  目前,新建学校和科普资源丰富的地区相比,大多数镇街的各类学校能获取的科普资源较少,开展科普教育得到重视和支持不足,因此科普教育的普惠化有待加强。

   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科普教育工作议事协调机制
  优化我市科普教育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科普教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高效协同推进科普教育工作。同时,将科普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落地见效,将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确保科普教育的开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目标实现。
  二、突出关键群体,分层分类助推科普进校园进课堂
  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是高质量科普教育的重点受众,明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三个阶段科普进校园进课堂的具体措施,推动主流媒体普遍开设科普专题专栏,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普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突出以科普资源助推“双减”。
  三、优化科普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科普人才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智力支撑,支持引导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等都是东莞高质量科普教育的重要依托,东莞市科学馆、科技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都是优质科普场地,鼓励更多的社区、学校、高端制造业企业等积极申报东莞市科普示范社区、创客培育学校、科普教育基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普教育活动和资源,共同助力东莞市科普教育工作。
  四、保障经费投入,支持科普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经费投入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有力保障,政府和社会应加大科普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议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素质建设需要,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加强对科普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

提案者 张华,黄增武,沈肖凤,夏小军,陈晓燕,余小莉,彭晓波,王晓蔚,鲁宇,黎丽香
部门答复

科协

     张华,黄增武,沈肖凤,夏小军等10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科普教育发展的建议》(第20230130号)提案收悉,结合我会的职能及会办单位意见,就提案的内容,回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发展,从组织领导、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保障科普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发挥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市领导批示精神,市政府于2022年3月21日建立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撤销了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科技、科协工作的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市政府协调科技、科协工作的副秘书长、市科协主席、市科技局局长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包含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等28个职能部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机制,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2022年12月,东莞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具体布置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措施和任务,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目标实现提供了指引。
  二、大力推进科普进校园
  为打造全市协同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市教育局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系统谋划,联合市科技局、市科协印发了《东莞市推进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为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建立了一揽子解决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协同,打造课程体系,建立教师队伍,创建特色学校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竞赛活动,以此实现科普工作进校园、进课堂,从而探索中小学科学教育新路径,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氛围更浓、基础更实、机制更活、成色更足。一是首创科普副校长制度,举办“科学家进校园”报告会,打造特色科普研学,建设科普特色实践基地,集聚科学教育资源力量。二是推行“科普430”课后服务,一体推进课程、研学、师资、评价,健全科学教育基础体系。三是创办年度科技节日、月度科学探秘,营造科学教育浓厚氛围。
  市科技局、市科协分别依托市科技馆、东莞科学馆等市级综合性科普场馆与学校开展馆校合作,如:东莞科学馆走进学校开展“流动科学馆”巡展活动20场次,举办2022年东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市67个参赛单位134支队伍共500多名师生参与,且在省赛中取得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的良好成绩;组织举办航天科普展、野生动物主题科普展、“稻养万年”科普展览等主题展览和系列配套活动,开展“自然科学站”科普活动、天文特色科普系列活动等校外特色科普活动,助力“双减”政策落实;市科技馆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周末开展STEAM教育系列科普活动、展品中的科学系列活动、主题路线游活动,每月免费日期间开展快乐科技亲子活动等。市科技馆展厅影院共接待游客296062人次,其中IMAX球幕影院、4D动感影院影片共放映1003场次,观众达20303人次;市科协利用科普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活动,资助并指导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题科普活动37项,资助金额450万元;市科技局推荐东莞市中启教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功申报2021—2022年省科技厅“互联网+研学”科普专项,支持并协助开展“科教大篷车”进校园系列活动。
  三、不断优化科普教育的软、硬件建设
  (一)软件方面:市科协有团体会员90多个,并常态化指导科技社团组织在莞科技工作者发挥所长投身科普工作。截至目前,我市有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54个,覆盖33个镇街(园区),注册科技志愿者超4000名,常态化开展科技志愿服务,2022年东莞科学馆“流动科学馆”巡展科普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中国科协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目前,市科协正面向专家学者、全市科技社团科技工作者、学校科技教师、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者等群体组建东莞市科普讲师团,并将出台《东莞市科普讲师团成员管理办法》,鼓励讲师团成员参与科技志愿服务,参与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发挥科普才能的舞台。市教育局培训了创客骨干教师300多名,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8册东莞地方科创教材,开发了校本课程和微课等资源。
  (二)硬件方面:市科协累计创建了6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9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1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了11个市级科普示范镇、176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7家市级创客培育中心、100所市级科普特色学校(含科普标兵学校、创客培育学校)。市科协梳理了全市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制作成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地图,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东莞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向社会公开发布,为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群众亲子活动等提供了路线参考,并积极推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整合科普教育基地资源,为科普教育服务。
  市教育局打造了一批科普特色学校,全市现有全国航空特色学校3所、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21所、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9所,创建市普通高中特色学校8所,市第一批高中“双特色”示范建设学校基地5个。今年市政府1号文明确提出“实施科普教育‘点亮’行动”,将“推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科学类课程探究实验室(或实验空间)全覆盖,大力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纳入“2023年东莞市十件民生实事”。市教育局牵头制定了《东莞市普通中小学科学类实验室建设指引》,从设施设备配备等方面细化分类标准,推出标配版、适配版、高配版,让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建设有章可循。建立督查机制,把推进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建设纳入镇街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内容。到2023年,全市公办中小学至少建设或完善1间探究实验室,2025年实现全市公民办中小学探究实验室全覆盖,让每所学校的孩子都有机会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探究实验。
  三、发挥东莞科技资源优势,优化科普教育资源供给
  依托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的区位优势,深挖“四梁八柱”创新资源,聚焦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北大光电研究院、华中科大工研院等32家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龙头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级孵化器以及200多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莞邑特色科技资源,深入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支持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组织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松山湖材料博物馆、开展“英才计划”协同培养基地工作,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市科协指导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北大光电研究院、广医干细胞研究院等单位深入参与东莞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举办专题科普展览、系列讲座进校园进社区、成立科普联盟,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南设计创新院、东莞计量院等单位先后发展成为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凝聚我市科技创新资源参与科普事业发展。市科技局在市科技馆设置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超级显微镜)展区,展示散裂中子源的基本科学原理及其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的重大科学价值;围绕东莞特色产业设置“材料科学与生物医药”展区,将新展品与材料科学结合展示;联动科技企业打造市科技馆明天科技学堂品牌项目,结合东莞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组织中学生走进高新技术企业,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多平台、沉浸式的科技项目学习体验。
  五、落实财政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直以来,我市财政部门高度重视科技科普教育经费保障工作。据统计,2023年安排市科技局预算 15.59亿元,2023年安排市科协预算6988.62万元,其中涉及科普工作经费共2136万元,在我市财政收支紧张的背景下,我市的科技科普工作经费仍得到大力保障。各镇街根据工作实际落实科普经费投入,科普工作经费纳入镇街领导班子考核内容。
  六、整合资源,补足短板,进一步提升我市科学教育水平

  下来,市科协将进一步发挥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积极推动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优势,为科学教育优化资源供给。一是进一步强化科普工作政策引领,加快出台《东莞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科普阵地建设和资助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专项科普活动,推动主流媒体开展科普专栏,支持科普视频、小程序等形式多样的科普作品创作,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发展。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科普工作投入,使科普经费投入力度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匹配。二是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和科普教育的结合,加大公益性科普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支持具有科普资源的平台创建科普教育基地,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等对中小学生开放,强化中小学生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的理解,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使青少年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力军。配合相关部门贯彻实施《东莞市推进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财政局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送来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30号提案《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科普教育发展的建议》收悉。建议中涉及财政职能的有:建议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素质建设需要,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加强对科普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经研究,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直以来,我市财政部门高度重视科技科普教育经费保障工作。据统计,2023年安排市科技局预算15.59亿元,2023年安排市科协预算6988.62万元,其中涉及科普工作经费共2136万元,在我市财政收支紧张的背景下,我市的科技科普工作经费仍得到大力保障。接下来我局将会继续与市科技局、市科协沟通,加强对科普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管理,做好各项资金的管理预决算管理工作。


科技局
  市科协:
  关于贵会主办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科普教育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近年来,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以科技发展进步为主线,创新科技教育理念,丰富科技教育形式,充分整合重大科技平台、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学家等创新资源,大力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和全民科技素质。
  一、大力推进科普进校园活动。推荐东莞市中启教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功申报2021—2022年省科技厅“互联网+研学”科普专项,支持并协助开展“科教大篷车”进校园系列活动。该活动旨在解决科技场馆数量不足以及固定式设施无法进入中小学校的难题,在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以“科教大篷车”的形式先后走进了东莞市常平镇第三小学、东莞虎门丰泰外国语实验高级中学、东华高级中学等三所学校,共有师生、家长在内近5000人次参加了展品参观、互动游戏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2023年4月1日启动“行知莞邑——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普研学活动”,连续四周周末组织学生走进广东科学中心、厚街太粮米饭探知馆、厚街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馆等研学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全国、省、市的科技进步月、科技文化三下乡等活动积极推进科普进校园、进社区,2022春节期间走进汇一城开展糖画制作活动;“防灾减灾活动周”期间走进东城第六小学;全国科技活动周走进了东莞市光明小学;全国科普日期间走进常平天虹商场、石排诺培小学、莞城鳒鱼洲文化创意园;受省科学馆邀请到汕尾海丰县、揭阳市惠来县等地进行表演;进社区活动到莞城博厦社区、厚街白濠社区,为观众精心准备了科学秀、科普剧、3D打印笔体验、科技小制作、航模表演等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二、优化科普场地建设。充分发挥东莞拥有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的优势推进科普工作。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每年组织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欢迎社会公众进入现场实地参观、参与大装置相关科普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为观众解密“超级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并在市科技馆的信息与高新技术展厅设置了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超级显微镜)展区,展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基本科学原理及其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的重大科学价值。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松山湖材料博物馆,常设“原子织造:从元素到材料”“文明之光:材料与人类文明”两大展区,全景式呈现材料在人类历史长河与划时代变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联动科技企业打造市科技馆明天科技学堂品牌项目,结合东莞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组织中学生走进红珊瑚药业、生益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研发、实验、生产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多平台、沉浸式的科技项目学习体验。
  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和科普教育的结合,加大公益性科普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支持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创建科普教育基地,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等对中小学生开放,强化中小学生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的理解,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使青少年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力军。


教育局
  市科技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科普教育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关于完善科普教育工作议事协调机制的建议回复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在2022年3月18日印发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我局作为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积极参与联席会议日常工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普教育工作。2023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论述精神,着力打造全市协同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体系,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东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省、市有关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精神,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了《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集中推出20条措施实施“点亮”行动,创新整体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路径。预计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上下贯通、内外融通、部门联通、人人参与”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中小学科学教育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能力全面增强。
  二、关于分层分类助推科普进校园进课堂的建议回复
  为打造全市协同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体系,我局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系统谋划,在《东莞市推进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中,为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建立了一揽子解决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协同,打造课程体系,组建教师队伍,创建特色学校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竞赛活动,以此实现科普工作进校园、进课堂,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探索中小学科学教育新路径,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氛围更浓、基础更实、机制更活、成色更足。
  (一)首创科普副校长制度,打造特色科普研学,集聚科学教育资源力量。
  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全市资源,形成科学教育合力。推行科普副校长制度,全市中小学校聘请科学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普副校长,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邀请科普副校长开展科学专题讲座、科学实践指导等活动,让科学家培养未来科学家。举办“科学家进校园”报告会,遴选聘请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科普教育经验丰富的科学家走进校园作科学报告、讲述科学故事,让中小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两院院士等科学家,从小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打造特色科普研学,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校外教育机构等单位,设计推出一批精品科普研学路线,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植根城市发展。建设科普特色实践基地,遴选第一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科研场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并支持科普教育工作。
  (二)推行“科普430”课后服务,一体化推进课程、研学、师资、评价,健全科学教育基础体系。
  立足校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着力在课程开发、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创新“科普430”课后服务。探索建设全市中小学科普课程资源清单,加强科普教育课程研发指导,建设一批“科普430”课后服务示范校。加强学生科技社团和科普类兴趣小组建设,联合科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社会资源,丰富“科普430”课后服务的形式与内容。组建“科普讲师团”,充分发挥学生家长、校友等社会各界人士作用,提供“菜单式”科普教育,将“430”课后服务打造成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体化推进“课研师评”。打造科学教育课堂新样态,构建五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科学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实施中小学生校内外科学教育学分制。健全市镇校三级科学教育教研体系,每年立项科学教育专项课题不少于50项。开展教师与科学家师徒结对活动,加强科学专职教师配备,2023 年实现全市公办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全覆盖。推进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建设,每年建设数字科学教育资源不少于1000个。
  (三)创办年度科技节日、月度科学探秘,营造科学教育浓厚氛围。
  推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实现市镇校三级科学教育活动全覆盖。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科技节,计划在8月份举行,将科技节打造成为东莞的特色城市节日,集中展示学生科学教育成果,包括科创作品展评、发明专利展示、科技竞赛,营造浓厚科创氛围。举办每月一主题科学探秘活动,带领中小学生揭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的神秘面纱。活动每月一期,由镇校承办,推动科学教育校本精品课覆盖全市,让不同镇街、不同学校的孩子,平等享受同样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在青少年宫建设科学探秘馆,打造“永不落幕”的科学探秘课堂。
  三、关于优化科普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的建议回复
  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需要实践支撑,2013—2015年,我市遴选了100所机器人教育实验学校,创建了百校创新人才培育基地。截至2022年5月,全市建有科普基地99个,其中国家科普基地4个、省科普基地15个,创建市科普示范镇11个、市科普标兵(示范)社区176个、市科普特色(创客培育)学校101所,建立起市级创客培育中心7家、镇街科学馆2个。培训了创客骨干教师300多名,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8册东莞地方科创教材,开发了校本课程和微课等资源。打造一批科普特色学校,全市现有全国航空特色学校3所、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21所、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9所,创建市普通高中特色学校8所,市第一批高中“双特色”示范建设学校基地5个。
  2023年市政府1号文明确提出“实施科普教育‘点亮’行动”,将“推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科学类课程探究实验室(或实验空间)全覆盖,大力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纳入“2023年东莞市十件民生实事”。市教育局牵头制定了《东莞市普通中小学科学类实验室建设指引》,从设施设备配备等方面细化分类标准,推出标配版、适配版、高配版,让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建设有章可循。建立督查机制,把推进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建设纳入镇街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内容。到2023年,全市公办中小学至少建设或完善1间探究实验室,2025年实现全市公民办中小学探究实验室全覆盖,让每所学校的孩子都有机会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探究实验。
  四、关于保障经费投入,支持科普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回复
  《东莞市推进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强调各单位要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资金投入,将中小学科学教育项目的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多措并举提升科学教育成效,充分发挥我市科技资源优势,增强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中。争取社会公益基金支持,作为发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为科学教育各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支持和物质奖励。
  以上是我局今年以来开展的科普教育相关工作概括情况,具体详情可见附件《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下来,我局将积极推进科普教育工作,同时在科普宣传方面加大力度,吸引全社会关注和参与互动,促进东莞市科普教育工作发展。




办理单位 科协,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