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023)关于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议

  按《关于印发〈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0]94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关于开展东莞市生态村(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东环[2011]65号)的文件精神,全面建设宜居、生态城乡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部署,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抓手。主要工作包括推进城市化、住有所居、环境改善、完善公共服务、村镇建设、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对于拉动我市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为我市广大群众提供更优美、更舒适、更安全的居住环境,提升我市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坚持试点带动的原则,全市选定了80多个基础条件较好、条件较为成熟的社区作为创建宜居社区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除作为试点的条件较为成熟的社区(村)外,东莞大部份社区(村)离《实施方案》2012年的目标及生态村(社区)的标准相去较远,表现为:

  1、五环内及各镇中心区大多社区均存在建设用地紧张,可改造建设的空地不足,难以达到绿地率35%以上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的要求。如南城区胜和、元美、篁村、享美、三元里等发展较早的社区,现已形成典型的城中村现象,除了路就是建筑物。以前农村的农田、山地等,均被市、区几级征收或自已开发建设完毕,现根本无空置地或仅余少量空置地。要升级要改造除拆迁外别无他法。

  2、现今工程造价越来越高,除市、区财政补贴外,社区(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创建工作,特别是完成村改居的社区,资产已量化到股民,动用过多资金可能引发股民的不满情绪。如南城区篁村社区2009年升级改造一条宽约4米长约200米的村道就耗资达80多万元。

  3、部份社区已步入“三旧”改造进程,创建宜居社区时部分升级社区道路及休闲、运动区域,可能与“三旧”改造有冲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部分镇街的自来水管网使用已达十多二十年,网内生锈及到处出现漏水等现象,影响了居民饮用水安全。此情况早有委员多次提议。

  5、宣传力度不足,村(居)民参与程度不高,变相增加社区(村)的创建难道。

  办    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1、视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城中村型社区(村)的绿化率及人均绿地标准。以南城区五环路以内几个社区为例,早已形成典型的城中村,允许改造为绿地及绿化的可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如要达绿化率及人均绿地标准,除了拆迁民房改绿地及“三旧”改造外没有其他途径可想。

  2、加大市、区两级的财政补贴力度,建议创建宜居社区(村)由市、区两级定额补贴2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对创建生态村(社区)进行适当补贴,减轻社区一级创建宜居社区的经济压力。

  3、加快“三旧”改造的推进力度,让创建宜居、生态社区可与“三旧”改造并驾齐驱。

  4、督促相关供水单位尽快完成自来水管网的改造,减少水资源浪费,还居民健康放心的饮用水。

  5、加大创建宜居、生态社区(村)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居(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做好门前屋后的整治清理工作,增加室外、阳台的绿化率,减轻社区(村)的创建压力。


提案者 冯炳强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023号提案的答复

  冯炳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您在提案中提到适当降低城中村型社区(村)的绿化率及人均绿地标准,需给您说明的是,《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城乡2012年目标:全省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为贯彻落实省委文件精神,我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中,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省文件指标持平,低于《东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117号)中提出的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旧城区一些道路狭窄,发展道路绿化、街区绿化等平面绿化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除利用危房拆迁、三旧改造等契机,来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外,我们还要利用室外、阳台、屋顶等空间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市城市综合管理局草拟的《东莞市屋顶绿化及立体绿化技术指引》,现征求各部门意见正在修订中,争取早日实施。该《指引》的出台,能积极指导各镇(街)、部门有效的开展此项工作,推动我市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实施进程。另外,市城管局将会加大该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美化环境的意识,鼓励市民加强阳台绿化及立体绿化。利用室外、阳台、屋顶等空间大力发展立体绿化,不仅可以弥补局部地区平面绿化的不足,提高绿化覆盖率、绿视率,而且可以增加景观和生态效应,提高公众绿化环境意识。

  二、关于自来水管网改造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至今连续三年将老化水管改造列为“市政府年度主要工作任务”。其中,欠发达村老化水管改造工程更于2009、2010年连续两年被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为了推动镇街加大老化水管改造力度,市水务局成立专门老化水管改造工作小组负责督促落实,建立定期报送进展机制,并将其执行情况纳入镇街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指标。2009年至今全市共投入7.8亿元,改造管网3692公里。管网改造工作有效改善了各镇街的用水水压、水质问题。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近年来摸索,我们发现存在一些制约管网升级改造的主要问题,其中以改造资金难以落实最为突出。据反映,生产成本大幅上涨给供水企业自筹资金升级改造管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对于由供水企业抄总表方式供水的部分社区(村),表后设施由社区(村)自行建设,供水管网的升级改造由产权方的社区(村)负责。然而受产权人意见不同意、资金筹集困难等原因,该部分管网改造进度较慢。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放心水工程”的要求,市水务局制定了《东莞市推进“放心水”建设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改造供水管网长度不少于5000公里,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2%以下,供水水质合格率达95%以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一)督促镇街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全市老化水管改造工作被列为2012年“市政府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要求年内各镇街完成老化水管改造不少于600公里。与此同时,尽快组织各镇街开展辖区内供水管网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和摸清各镇街供水管网现状,建立科学、系统、准确的管网信息库,以现代高科技为手段,更新和维护供水管线相关信息,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二)加强管网水水质监测力度。一方面,要求供水企业建立健全与供水生产相适应的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按照每2万人设一个管网水监测点的标准,各镇街供水企业设立相应管网水监测点,严格进行自检。另一方面,市水质监测中心每年定时定点对全市水厂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和二次供水进行了现场监测。目前该中心在全市共设169个管网监测点和20个二次供水监测点,每月一次常规监测,每季度一次多项监测,全年监测管网水样2000多个。

  三、关于创建宜居社区(村)的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创建宜居社区(村)财政补贴问题,市宜居办已编制方案《宜居社区(村)财政补贴》向市财政申请,补贴方案正等待市财政局批复。

  (二)关于协调社区(村)各项工作,我市要求各社区(村)在开展宜居建设工作前必须做好宜居建设行动规划,这是做好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求各镇街充分做好调查摸底、征求群众意见等基础工作,要注重整合利用好现有设施,促进各种资源的互联共享;注重统筹好各类项目,如“三旧”改造项目、“五有”工程、名镇名村建设等,避免重复建设;注重衔接好社区基础设施与市、镇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社区的一体化水平;注重讲求新旧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建筑风格的协调、现在跟未来的协调。为认真抓好社区(村)的行动规划,市宜居办坚持深入到社区开展督导工作,落实到村,了解基层开展工作存在的困难,积极协助社区(村)做好宜居规划工作。

  (三)关于创宜居工作宣传方面,去年,为了加强宜居城乡理念的宣传,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护家园、建设家园的热情,市宜居办以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包括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牌、制作并在电视媒体播放公益宣传短片、印发宣传画报和宣传小册子、发放宣传小礼品、举办两期的宜居建设专题讲座等,还向80个社区(村)群众发调查问卷,增强群众对宜居建设工作的认识,积极参与和监督宜居建设工作。80个社区(村)在村内人流来往集中的地方悬挂宜居创建宣传标语横幅,张贴宜居宣传画报,营造创宜氛围。在社区宣传栏展出宜居社区(村)创建成果,利用整治前后的对比图,展示村容村貌的变化,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创宜工作,维护建设成果。下来,我们将加大创建宜居的宣传力度,今年计划开展宜居东莞摄影比赛,市民可以捕捉东莞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和城乡面貌的美好场景,通过摄影视角展现东莞作为“宜居城市(社区)”的新变化和新面貌。通过举办摄影比赛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和参与到建设宜居建设工作中来。  


办理单位 东莞市住建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