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056)关于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推动东莞打造制造业人才培养高地的提案

  2021年,东莞出台了《东莞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高标准规划职教“十四五”蓝图。“十四五”时期,东莞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加快打造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高地。近日《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东莞被正式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城市试点,东莞共有108家企业成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建设培育企业。
  一、东莞市制造业人才和职业院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根据《东莞市制造业人才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20年底,东莞制造业从业人员总量突破420万人,占比总从业人口的59%。2021年全工业产业产值6319.41亿元。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东莞以制造业立市的根基,而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则是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2021年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所,在校学生13.93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3.82万人,毕业生3.31万人。中职学校28所(含技工学校7所),其中有国家级示范校2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0所,在校生8.44万人。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2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东莞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二、东莞市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实践过程中,院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产教融合仍存在理念未落到实处、校企协作效率不高、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配套政策和评估体系不足等问题;微观层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


   法:

  三、关于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推动东莞打造制造业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议
  1.充分宣传发动,共建公共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积极宣传国家政策,传递理念,改变认知,推动各级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资源和各类院校,试点建设若干与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配套、满足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实训需求、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产教融合型的公共实训基地,使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实训基地、教学团队、人才质量评价、专业文化六个方面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构建产教融合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强产教融合基地的实效性。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全新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通过工商联牵头联合相关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探索实习就业与招工一体化、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模式“职场化”特点,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实现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之间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东莞成为制造业人才培育高地。
  3.多措并举,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制定奖励措施,打破“学校热、企业冷”的格局,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支持获批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利用自身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发挥企业在行业上的影响力,举办或参与举办具有特色的、专业性、技能型院校,兴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系统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稳定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示范引领作业,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打造多赢的产教融合格局。

提案者 市工商联
部门答复

市人社局
  市教育局: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推动东莞打造制造业人才培养高地的提案》收悉,针对“共建公共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方面的建议,结合我局业务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积极推动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我市现有技工院校8所,包括1所公办技师学院、6所市属民办技工学校以及1所省属民办技工学校,在校生接近2.7万人,年均毕业生达8000多人。为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强化技能人才供需对接,我局鼓励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教学基地、校企双制冠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与我市技工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达 600多家。
  二、发挥“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分基地”实训体系作用
  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高训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设置了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工业自动化和汽车技术共五个实训中心。高训中心实行财政保障的公益性运作模式,为我市职业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提供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实训、技能人才鉴定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服务。高训中心持续深化“技能人才之都”战略,已分3批认定共16家单位为我市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逐步形成以高训中心为龙头,以特色专业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服务体系。

  目前分基地有42门课程可面向社会开展技能提升课程服务,课程涵盖装备及智能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安全防范及智能化类、新媒体及电子商务类等。2020-2022年累计收到备案课程82期,备案人数共3662人。


市工信局

市教育局:
根据办理分工,我局是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56号建议的会办单位。经认真研究,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市工信局产教融合工作总结
(一)发挥标杆企业引领作用,推进落实人才联合培养。出台《关于东莞市“倍增计划”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资助的工作指引(试行)》,实施“倍增计划”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资助,采用定制课程、资助奖励等方式,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资助工作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举办了莞商学院定制课程,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资助、企业骨干人才素质提升资助,近两年合计资助企业274家企业512.44万元。
(二)聚焦现实发展需求,发挥靶向引才作用。针对我市急需紧缺的新毕业或有3-5年工作经验的腰部工业软件人才编制支持政策,与深圳、广州形成差异化竞争,抢抓数字化转型人才建设工作推进重要窗口期,形成《东莞市加快工业数字化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推动产业育才、靶向引才。同时,充分发挥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与海上,合计培养6万多名研发人员。2022年推荐76位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企业人才申报纳入省工信厅人才专项行业评审专家,推荐5名专精特新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国家、省人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
(三)以赛引才,培养创新人才。每年举办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工业设计师参赛,连续举办“创客广东”东莞区域赛,以赛事调动企业、劳动者职业培训积极性,强化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常态化培训,打造莞商精神。强化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111工程”,提升企业家创新创业意识;发挥协会作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举办符合我市产业经济政策导向的各类培训,为企业提供创业创新、素质提升等各类服务支持。
(四)注重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2022年至目前,累计组织了我市近300家企业参加省工信厅、省教育厅和省人社厅在省内外高校举办的“专精特新”企业校园招聘活动、直播带岗活动。今年申报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的450家“专精特新”企业中,96%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如“专精特新”企业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与东莞理工学院深度合作,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提供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的师生资源,并共同合作申请建立东莞市时尚创意工业设计研究院,为全市及至大湾区建立工业设计平台。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强化政策宣传
制造业企业对东莞人才政策知晓度普遍不高。政府层面人才政策宣传不够系统化,企业方面没有安排人力资源部门主动了解人才政策,因此,必须加大对特色人才政策、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等人才政策的宣传,争取在入选数量和质量上有提高;积极搭建服务交流平台,发挥好服务协调作用,及时推送人才、产业等各部门最新政策。
(二)强化人才引进
一是做好“创客广东”东莞区域赛工作。一方面继续推动双创园区、投融资机构挖掘并选取优质项目,通过精心设置区域赛,认真遴选优质项目参加省级比赛;同时做好后续合作、孵化、落地对接工作,吸引优质项目、企业落户我市。另一方面争取“创客中国”决赛落户东莞,通过办赛进一步提升东莞地区的双创竞争力,吸纳更多优质项目到东莞落地生根,推动引才育才。
二是搭建制造业领域的专场招聘活动。调研显示,有近40%的受访企业希望政府部门能搭建制造业领域的专场招聘活动,因此,由政府牵头,以组团的形式,组织我市的制造业企业外出招聘引进人才。
(三)强化人才环境
贯彻落实上级的制度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出台符合我市制造业人才的政策,增强政策磁力进一步发挥龙头骨干企业、重点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更大力度、更惠政策、更优服务助力企业发展,确保企业享受优待和红利。
(四)强化人才培育工程
依托莞商学院,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打造定制化课程,强化案例教学,通过企业家课堂、企业家面对面等系列培训方式,重点开展智能制造、资本运作、创新创业、企业管理等一系列主题培训,拓宽企业人才的视野,提升企业人才的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举办符合我市产业经济政策导向的各类培训,切合企业技术人才新需求,设置相应教材、课程,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更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


教育局
  市工商联:
  您提出的《关于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推动东莞打造制造业人才培养高地的提案》(第20230056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和市工信局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东莞市共有职业院校30所,在校生约12.7万人。其中,高职院校3所,在校生4.1万人,升学就业率达98.6%;中职学校27所(含7所技工院校),公办12所、民办15所,并有特殊学校附设中职班2个,高职院校附设中职部2个,在校生8.6万人,升学就业率达97.03%。
  一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要求,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明显工作成效。目前,与我市职业院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1000多家,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探索出“共建基地”“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企业专班”“教学工厂”“学习型工厂”“校企双制冠名班”等模式,被省教育厅誉为校企合作广东模式的“东莞范本”。我市于2022年入选为 “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出台多项支持政策。2017年,出台《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2022年,印发《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2500万元,建设50个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
  (二)共建校企合作基地。2010年成立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设置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工业自动化和汽车技术共五个实训中心,并分3批认定16家单位为我市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认定102家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十四五”期间,拟建设50个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目前已确定74个立项建设单位。
  (三)全面打造职教集团。推动职业院校牵头,联合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牵头成立了16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其中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全国示范项目,2个集团入选了省示范职教集团建设项目。
  (四)积极建设产业学院。支持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融合。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建设28个产业学院,其中中职学校组建10个、高职院校组建18个。
  (五)探索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东莞理工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市电子科技学校分别联合市汽车行业协会、市五金机械模具行业协会和市电子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组建了汽车、模具、SMT等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形成集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的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六)探索“中高企”协同育人模式。引导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在三二贯通专业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全程参与学生五年培养,学生毕业同时获得中职、高职毕业证,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就业。比如,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与中兴通讯公司、广东农工商职业院校联合招生50人,实行“2+0.5+2+0.5”培养模式,由中、高、企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开展教学。
  三、存在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提案中指出的“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尚未建立可供校企双方沟通与共享的平台,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职业院校无法真正了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导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与产业发展需求还未能实现有效衔接;二是尚未制定系统的制度作为保障,缺乏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三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够,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有差距。
  四、下一步计划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致力打造成为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高地,以创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城市为契机,完善产教融合规划布局,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布局能力。至2025年,争创成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成5-7所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6-8个高水平专业群,培育10个职教集团,建设50个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培育100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一)强化政府指导统筹作用
  一是完善产教融合规划布局,将产教融合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发展、科技发展等专项规划。二是完善中职教育管理体制,赋予职校一定的自主发展权,切实增强学校的自主权,在管理体制、专业设置、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教师招聘等方面赋予中职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进一步释放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三是统筹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围绕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行业企业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每年发布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报告和紧缺岗位目录;由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牵头做好职业院校新一轮专业发展规划,提升全市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的适配度。
  (二)建设政校企三方合作对接平台
  由市发改部门牵头成立东莞市产教融合促进会,负责组织统筹、协助有关部门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依托省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校企合作需求对接,促进产教融合项目协调、资源整合和经验交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探索建设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研发服务、技术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动态发布我市各产业园区人才、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需求和职业院校人才供给、培训项目和科研成果等。
  (三)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完善贯通培养机制,稳步扩大贯通培养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规模,持续提升贯通培养质量。推行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重点强化高级技师等培训。推行中高企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共同开展考核评价,构建“中高一体、工学结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体系。
  (四)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认真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按照《东莞市建设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推行各项工作,到2025年,建成突显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技能人才”“研发人才”“数字工匠”之都特色的高水平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做好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相关工作,对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充分发挥现有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人才培养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现有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设计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推进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工作,建设50个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基地,促进校企双方在技能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五)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研究制定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注重发挥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遴选和褒扬一批产教融合业绩突出的行业企业,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育人共同体。广泛宣传典型事迹和先进代表,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各类奖项的激励作用,办好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教育活动周,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