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030)关于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促进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建议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个人的成长与成才,事关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19年0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
  开展好体育教育,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促进学生体质,磨炼意志,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强国固基意义重大。目前,我市中小学体育教育呈现了很好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的不足:
  1、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镇街中小学在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优良率不高(在50%以下),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因缺乏体育锻炼,校园中“小胖墩”“小眼镜”“豆苗芽”随处可见,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也容易引发心理素质的下降。
  2、存在体育教学质量不高、对学生吸引力较低的现象。表现为课堂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趣味性,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如初中体育中考由于应试,较多体育教师专门针对考试科目进行反复教学和练习,而其他与体育中考项目无关的教学内容设计较少,这往往会挫伤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校存在重竞技轻普及的现象。出于考核或特色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过于注重组建各类高水平运动队参与训练和比赛,出现了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普及任务要求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体育特色学校,不少学生对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不了解、未参与。
  4、体育教学在硬件设施、时间保障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校内的体育场馆缺乏维护,部分硬件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的发挥。部分学校由于校园面积狭小、扩容后学生数量激增等原因,学生活动场地不足。各类比赛或特色项目的训练占用了相当大部分体育运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由于体育课时增加,有些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不能一步到位,兼职体育教师增多,一些学校在职体育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


   法: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常规管理,优化评价体系。要督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体育运动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完善初高中学生体育考试评价体系,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既要考虑竞技性,又要考虑丰富性和趣味性。
  2、积极创新体教融合的方式,切实消减应试体育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加强同体育部门、协会、校外体育俱乐部联动,创建“学校+俱乐部”“学校+体育协会”的体教融合新模式,增强体育教育的丰富性、趣味性,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完善机制,推动各校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特色项目,推动体育局、各类体育协会把一些优质体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3、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投入与保障,补齐教育、体育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校园运动设施设备增加、更新和升级;优化、督导学校体育运动设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制度,让更多学生有时间、有器材参与体育锻炼;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加强培训,促进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4、创新机制整合社会体育设施资源,提高利用率。推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社区优质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少年儿童开放;鼓励各校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新政策、新机制和新模式,建立并完善场馆的寒暑假开放服务体系,推动学校寒暑假为周边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

提案者 黄增武
部门答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教育局:
    关于第9213号《关于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促进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为会办单位,现将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针对提案中“积极创新体教融合方式”的建议,市文广旅体局一直以来重视增强青少年体育意识,深化体教融合。实施东莞市“青少年体育星梦”计划。积极推动游泳、跆拳道、网球、篮球、羽毛球等单项协会举办市青少年U系列比赛,纳入局年度青少年“体育星梦”计划,统一宣传和布置,指导各有关协会完成赛事计划方案。举办全市青少年射击、网球、足球、体操、羽毛球等各单项市青少年锦标赛等青少年锦标赛,为全市青少年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提升竞技水平,搭建市级运动队选拔人才的平台。联合市教育局共同举办东莞市幼儿运动能力展示竞赛,形成年度竞赛制度,并纳入东莞市青少年“体育星梦”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开展体育公益培训活动,涉及武术、足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2022年进校园数量达700余次,让每一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落到实处。下一步,我们将不断规范社会体育组织,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
针对提案“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投入与保障,补齐教育、体育基础设施短板。”的建议。一直以来,我局积极推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普及。各级体育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实行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对适龄学生依法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完成义务教育。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适时更新,保障体育活动需要。
针对提案中“创新机制整合社会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议,目前,我市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100%。今年,南城街道14所公办中小学运动场所正式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进一步发挥了学校体育场地作用、提升影响力,丰富群众健身锻炼形式。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场馆使用率。以南城街道为试点,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参与指导南城街道14所公办中小学运动场所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经验,促进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

以上意见供你单位统一答复代表时参考。


教育局

  尊敬的黄增武委员: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收到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促进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建议》(第20230030号)后,市教育局迅速召集有关工作负责人进行研究处理。现结合我局职能,就您提出的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常规管理,优化评价体系的建议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先后印发了《东莞市教育局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东莞市疫情期间返校复课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室内用眼护眼、体育锻炼指引》《关于做好2022年暑假期间东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多措并举,努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2022年东莞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下称《国标》)抽测复核中优良率超过50%的镇街达29个,仅有4个镇街未达50%。据2020-2022年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结果显示,我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分别为59.1%(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61.1%(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七)、85.9%(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健康水平近年来均位居全省前列,并在逐年提升,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市教育局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先后印发了《东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指南(试行)》《新时代小学校园足球课程校本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东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常规》,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要求,将课程标准中的“教会、勤练、常赛”落在课堂教学实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和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教学,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截止目前,东莞市各中小学校已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教学体系建设的学校达到91.6%。在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体育与健康测试中,受测学生体能达标率和体育教学行为在全国星级评定中均达到10☆;近两年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专项运动能力考试中,初中学生满分率超过95%、高中学生合格率超过98%。为东莞市高质量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夯实了基础。二是建立抽查考核机制。从2018年起,对全市各园区、镇街开展学生体质数据抽查复核工作,由第三方专业测试机构进行抽测复查,形成我市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分析报告,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覆盖到全市33个园区、镇街学校,抽测学生数量达到4万多人。三是构建体育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严格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年度报告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评估情况纳入对属地教育管理部门和直属公办学校校长考核内容,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和优良率纳入对属地教育履职评价的考核项目,确保学生每天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方案和高中学校体育类自主招生考试制度,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招生考试中体育科目的分数占比,完善体育特长人才的培养体系。同时,完善学生健康档案管理机制,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掌握运动能力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的考核内容之一。
  二、关于积极创新体教融合的方式,切实消减应试体育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的建议
  近年来,市教育局和市文广旅体局不断深化体教融合的合作方式。一是联合举办学生体育运动赛事。近年来,市教育局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每年联合举办中小学生(青少年)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武术、健美操啦啦操、定向运动、网球、跳绳等系列赛事近20项,每年参加市级体育赛事的青少年学生超过20000人次,为全市中小学校搭建体教融合的平台。为进一步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2021-2023年市文广旅体局和市教育局在中小学体育竞赛合作的基础上,还共同举办了东莞市幼儿运动能力展示竞赛,形成年度竞赛制度,并纳入东莞市青少年“体育星梦”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加强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培育和创建的合作。为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在中小学的发展,推动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化发展。从2015年起,我市每三年评选一批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每周期评定 60 所学校(项目),涵盖了传统武术套路、体操(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排球和定向运动。对具备较好基础和特色的学校,市教育局联合市文广旅体局通过加强乒乓球、游泳、武术等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合作,发挥体育部门专业教练团队的带领作用,共同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培育和发展,采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式,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活动,广泛组织班级、年级、校际之间的比赛。三是积极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开展体育公益培训活动,涉及武术、足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2022年进校园数量达700余次,让每一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落到实处。今后,我们将继续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加强沟通,探索中小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的新路子,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四是进一步勾画体教融合,描绘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蓝图。2022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会同市教育局制定印发《东莞市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规定“支持学校体育俱乐部(社团)建设,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资源、场地和传统体育特色成立多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社团),鼓励每所高中学校建设至少3个体育俱乐部(社团)。支持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各类高等学校、体育机构、社会体育组织进入校园从事学生体育技能培训或组织开展面向青少年的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加强同教育和体育部门、协会、校外体育俱乐部联动,努力创建“学校+俱乐部”“学校+体育协会”的体教融合新模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
  三、关于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投入与保障,补齐教育、体育基础设施短板的建议
  我市各中小学严格贯彻落实《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年度报告制度。我市通过落实体育教师配备、抓好培训培养,实施体育强师工程,提升体育教学内驱力和体育教学水平。一是大力加强体育教师配备。根据国家、省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需要,采取编制内招聘教师或人才引进、临时聘任专任教师和购买社会服务,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等方式,足额配备体育教师。目前,我市小学应配体育教师3264名,实配体育教师3166名,基本达到平衡;初中应配体育教师922名,实配体育教师1149名,超额配备;高中应配体育教师231名,实配体育教师325名,超额配备。二是加强培训培养。我市高度重视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工作,落实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着力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学科带头人。目前有市级以上体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共76人。在2015、2018年广东省第三、四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我市代表队取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十位参赛教师均荣获个人一等奖。三是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设备器材配置、场地设施建设,从2015年起推动实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达标工程”,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条件自查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校对照《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试行)逐项开展自查和抽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建设和配备水平。四是强化校园体育运动风险保障。我市建立了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及责任保险制度,除为每一位学生购买校园责任险外,市教育局还要求学校为参与各级体育竞赛的师生购买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专项保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文件精神,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投入与保障。
  四、关于创新机制整合社会体育设施资源,提高利用率的建议
  据市文广旅体局反馈,目前,我市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100%。近年来,市教育局积极落实上级文件要求,有序推动学校体育场所开放工作。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已有85所学校体育场馆面向单位团体或周边市民开放,占全市普通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的13.5%,其中石碣中学、第四高级中学、东城第五小学、高埗镇冼沙小学、莞城步步高小学、横沥中学、大朗宏育小学、黄江中学、清溪中学、万江拔蛟窝小学等10所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体育局授予“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示范单位”。2023年上半年,我市南城街道统筹推动公办学校运动场所试行向社会开放,由南城体育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制定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方案,申请专项经费用于第三方物业对场地开放的运营经费。下来,市教育局将配合市文广旅体局,在维护安全的前题下,进一步创新社会体育设施资源整合机制,加大全市公共体育场馆、社区优质体育设施向周边学校和少年儿童开放的优惠力度;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开放和优先保证教学的原则,鼓励各校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新模式,完善成本补偿机制、领导协调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等措施,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以上是对《关于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促进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建议》提案的办理回复情况。衷心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监督支持和帮助!如仍有疑问,请与我局承办人沟通联系。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