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023)关于提高学历人才占比 推动全市人口结构整体提升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踏上“双万”新起点,东莞坚守“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全面吹响“是人才、进莞来”引才号角,出台了系列引才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总体来说东莞学历人才占比与“双万”城市的定位还有一定差距。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大学(指大专及以上,下同)文化程度人口有21836万人,占国内总人口比重15.4%。其中,东莞大学文化程度人才占常住人口比重仅13.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第50位;省内排第5位,低于深圳(28.85%)、广州(27.28%)、珠海(25.75%)、佛山(16.41%)等城市排名。
  综上,建议逐步提高学历人才占比,推动全市人口结构整体提升,为东莞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法:

  一、大力发展职高教育,提高职教高考大学生招生比例。传统高考大学生录取数量有限,一般来说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上大学难上加难。建议逐步转变职业教育模式,扭转对职高教育的固有观念,稳步发展职教本科,促进应用本科转型,加快推进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本科学校转型,积极鼓励独立学院转设,探索建设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让“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有效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让更多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有机会升学深造、提升学历。
  二、大力发展本地高校,想方设法自主培养本地优秀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主阵地在高校,就目前来说东莞缺乏有竞争力的高等院校。建议逐步加大本地高校发展扶持力度,推动东莞理工学院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进程,加快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提高本地高校知名度、吸引力,培养更多适应东莞“双万”新起点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历人才。同时,积极引入国(境)内外知名高水平院校,逐步提升本地院校竞争力,提高学生招录规模,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智力和人文支撑。
  三、大力引进学历人才,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莞就业创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单靠本地培养的人才远远无法满足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议从提升东莞综合竞争力入手,进一步塑造良好城市形象,营造宜居宜业、惜才爱才浓厚氛围,不断提高东莞的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出台更加包容的引才政策,逐步放宽条件、提高引才补贴标准,重点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同时,积极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加强人文关怀,为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让广大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四、大力鼓励学历提升,逐步提升现有人才整体教育程度。当前东莞市人才总量占常住人口比重约为27%,在莞就业创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高中以下学历。因此,建议出台更加合理的补贴政策,鼓励在莞就业创业人员尤其是在生产一线人员进行学历技能提升,对东莞户籍或者在莞工作一定年限的加大扶持力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动员本单位工作人员进修提升,尤其是教育、医疗、科研机构等行业,同时在人才引进的时候适当提高学历要求,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提案者 道滘镇政协小组
部门答复

教育局

  道滘镇政协小组: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学历人才占比 推动全市人口结构整体提升的建议》(第20230023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东莞市共有高等院校8所,在校生共24.97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29万人,2022年升学就业率达95.83%。中职学校27所(含7所技工院校),公办12所、民办15所,并有特殊学校附设中职班2个,高职院校附设中职部2个,在校生8.6万人,升学就业率达97.03%。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依托本地丰富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出台校企合作激励政策,在资源布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帮扶援建等方面创新探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逐渐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也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东莞市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市教育局被教育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得到国家、省的充分肯定。
  二、关于提高学历人才占比的主要措施
  (一)不断拓宽中职学生升学渠道
  一是持续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支持我市中职学校与省内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2023年东莞共有17所中职学校和2所高职院校中职部实施“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共招生5140人。二是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支持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与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办出国留学班,为中职学生出国深造打通渠道。
  目前,我市中职毕业生可通过“三二分段”、“3+证书”考试、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多种途径升学。2022年,共有11026人报名参加高考,10483人成功被高校录取,占总报考人数的95.08%。其中被全日制本科院校录取175人。
  (二)积极加大在莞高校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推进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二是加快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建,推动两所大学纳入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三是支持在莞高校顺应粤港澳大湾区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
  (三)持续创新对接模式,拓展引才渠道
  积极探索创新政、校、企三方对接模式,促进各地高校毕业生来莞就业创业,扩大我市青年人才资源储备。二是设立国内人才工作站。在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城市设立10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东莞城市推介、政策宣传和人才寻聘等工作。三是组建“校园大使”队伍。面向全国重点高校招募优秀莞籍在校大学生组建“校园大使”队伍,协助我市在外开展政策推广、人才招引等工作,作为我市联系、凝聚、服务莞籍在外大学生的桥梁纽带。
  (四)持续优化政策,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莞就业创业
  1.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2021年12月,新修订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对经认定或评定的特色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每月6000元租房补贴、最高35万元生活补助,以及创业、医疗、社保、通关、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扶持。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对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吸引力,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实施办法》,对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给予最高1:2比例的配套资助,并参照《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给予各项扶持。
  2.博士后人才政策。2021年11月,新修订出台《东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对我市新设立的博士后工作平台给予最高120万元建站资助,对新进站博士后人才给予每年20万元进站资助,对特约研究员给予每年5万元资助,对在站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每次最高1.2万元学术交流补助,对主要家庭成员在境外居住的外籍或从留学博士中招收的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最高2万元探亲补助,对出站后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博士后人才分5年给予接收单位最高50万元出站资助,并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上级资助项目的按1:1比例配套资助。
  3.创新人才政策和本科生政策。2022年4月,出台《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和《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各类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学历、职称、技能等各类人才全覆盖,推动各层次、各领域人才来莞发展、在莞成长。一是提供新引进人才综合补贴,对我市用人单位新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等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综合补贴。二是提供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大力鼓励学历、职称、技能提升,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能力提升培养资助。三是提供见习补贴,对来莞见习、实习或实训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给予每月1000元至3000元见习补贴(补贴期最长不超过3个月)。四是提供博士工作站建站资助,对我市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一次性50万元资助。
  4.研发人才政策。2022年11月,新修订出台《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面向年度研发投入额不少于1200万元或研发投入额不少于500万元且同比增长不低于20%的企业,获得国家、省项目资金200万元以上或技术合同交易额200万元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头单位等实施四个奖补项目。一是提供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按个人上年度经济贡献情况给予研发人才最高100万元奖励。二是提供研发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的研发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资助。三是提供用人单位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新引进研发人才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四是提供用人单位柔性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柔性引进研发人才情况给予最高60万元补贴。
  5.产业创新人才奖励政策。2022年11月,新修订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面向我市上年度经济贡献突出的重点行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企业和组织机构,以及在莞高等院校、新型研发机构、省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单位等,对在上述单位工作的市级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高级管理人员、一级学科带头人或市级以上重大纵向课题负责人等,按个人上年度在我市经济贡献情况给予每人最高100万元奖励。
  (五)做优人才服务,构建优质人才服务生态
  一是实施东莞优才卡政策。为我市符合条件的人才办理优才卡(含玉兰卡和莞香卡),并为持卡人提供政务办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等多方面配套服务。二是开创“人才志愿服务人才”新模式。以优才卡持卡人为主要成员,成立东莞市优才志愿服务队,通过“传帮带”方式服务新引进人才,促进来莞留莞人才互通互融,丰富人才“朋友圈”。三是多元化开展人才交流活动。持续举办赋能人才报告会、博士博士后分享沙龙等各类人才活动,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四是高度重视人才子女入学工作,为高端人才和企业人才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保障,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或根据实际情况由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
  (六)开展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
  依托“莞易学”平台,采取“面授+网络学习”、“公共学科+技能证”等方式开展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并向广大市民提供免费的技能教育、素养教育内容,有需要的学员也可通过网页端或微信小程序注册和登录学习。截止到2023年5月底,“莞易学”平台开设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专业32个、课程512门、技能提升课程和素质课程1255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报名人数达到37万人,并已有1.2万名学生获得中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毕业证书。
  三、下来工作举措
  您在提案中对“提高学历人才占比,推动全市人口结构整体提升”提出了四个建议,对推动全市人口学历提升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四项工作,助推市民学历提升。
  (一)进一步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在我市先行先试,探索开展“中本硕”贯通培养,全面贯通中职学生成才通道。
  (二)进一步加大本地高校发展扶持力度。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加快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加强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联系,密切跟进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纳入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进展,加快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建;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在“3+2”和“4+0”协同培养本科人才的基础上,推进学校本科专业试点建设。
  (三)继续落实有关人才扶持政策措施,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机制。联动镇街办好招才引智活动,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全面修订优才卡政策,拓展服务清单,健全服务队伍,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效,促进各类人才来莞集聚、在莞提升,推动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继续统筹各园区镇街扎实做好人才子女招生入学工作,优化指标调配,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积极为高端人才和企业人才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
  (四)继续实施学历技能提升计划。继续开展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优化”莞易学”平台相关功能,充实“莞易学”平台上的教育资源;鼓励在莞务工人员报读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组织开展非全日制学历线下考核工作。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人社局

  道滘镇政协小组:
  你们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高学历人才占比 推动全市人口结构整体提升的建议》(第20230023号)收悉。针对提案提到的建议“大力引进学历人才,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莞就业创业;大力鼓励学历提升,逐步提升现有人才整体教育程度”等内容,现结合我局职能,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落实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多措并举在人才见习、引进、培养、激励、服务等全链条全过程同频发力,加快推动人才队伍增量提质,持续优化城市整体人口结构。
  一、强化政策引力,形成聚才效应
  我市积极搭建覆盖各类型、各层次、各行业人才的扶持政策体系,推动释放政策红利,强化人才资源供给。
  (一)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2021年12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3号),对经认定或评定的特色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每月6000元租房补贴、最高35万元生活补助,以及创业、医疗、社保、通关、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扶持。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对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吸引力,我市还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4号),对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给予最高1:2比例的配套资助,并参照《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给予各项扶持。
  (二)博士后人才政策。2021年11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1号),对我市新设立的博士后工作平台给予最高120万元建站资助,对新进站博士后人才给予每年20万元进站资助,对特约研究员给予每年5万元资助,对在站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每次最高1.2万元学术交流补助,对主要家庭成员在境外居住的外籍或从留学博士中招收的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最高2万元探亲补助,对出站后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博士后人才分5年给予接收单位最高50万元出站资助,并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上级资助项目的按1:1比例配套资助。
  (三)创新人才政策和本科生政策。2022年4月,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人社发〔2022〕18号)和《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人社发〔2022〕17号),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各类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学历、职称、技能等各类人才全覆盖,推动各层次、各领域人才来莞发展、在莞成长。一是提供新引进人才综合补贴,对我市用人单位新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等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综合补贴。二是提供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大力鼓励学历、职称、技能提升,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能力提升培养资助。三是提供见习补贴,对来莞见习、实习或实训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给予每月1000元至3000元见习补贴(补贴期最长不超过3个月)。四是提供博士工作站建站资助,对我市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一次性50万元资助。
  (四)研发人才政策。2022年11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东府办〔2022〕63号),面向年度研发投入额不少于1200万元或研发投入额不少于500万元且同比增长不低于20%的企业,获得国家、省项目资金200万元以上或技术合同交易额200万元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头单位等实施四个奖补项目。一是提供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按个人上年度经济贡献情况给予研发人才最高100万元奖励。二是提供研发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的研发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资助。三是提供用人单位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新引进研发人才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四是提供用人单位柔性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柔性引进研发人才情况给予最高60万元补贴。
  (五)产业创新人才奖励政策。2022年11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东府办〔2022〕62号),面向我市上年度经济贡献突出的重点行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企业和组织机构,以及在莞高等院校、新型研发机构、省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单位等,对在上述单位工作的市级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高级管理人员、一级学科带头人或市级以上重大纵向课题负责人等,按个人上年度在我市经济贡献情况给予每人最高100万元奖励。
  二、创新对接模式,拓展引才渠道
  市人社局探索创新政、校、企三方对接模式,促进各地高校毕业生来莞就业创业,扩大我市青年人才资源储备。一是多渠道举办招才引智活动。如今年上半年通过线上云聘会、直播带岗和线下洽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东莞“名企名校行”活动。线上方面,云聘会共发布114家企事业单位3520个人才需求,关注浏览76746人次,参与人数19505人,投递简历9831人;在陕西师范大学户外直播带岗,吸引观看158708人次;线下方面,组织我市93家企事业单位分别前往北京、西安举行专场招聘会,提供2561个人才岗位需求,收取简历4196份,现场面试3415人次,意向录用815人次。二是设立国内人才工作站。在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城市设立10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东莞城市推介、政策宣传和人才寻聘等工作。三是组建“校园大使”队伍。面向全国重点高校招募优秀莞籍在校大学生组建“校园大使”队伍,协助我市在外开展政策推广、人才招引等工作,作为我市联系、凝聚、服务莞籍在外大学生的桥梁纽带。
  三、做优人才服务,打造良好环境
  市人社局着力构建优质人才服务生态,打造近悦远来、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一是实施东莞优才卡政策。为我市符合条件的人才办理优才卡(含玉兰卡和莞香卡),并为持卡人提供政务办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会保险、医疗便利、商事登记、金融、交通、文体、旅游、通关、居留等多方面配套服务。二是开创“人才志愿服务人才”新模式。以优才卡持卡人为主要成员,成立东莞市优才志愿服务队。由在莞人才以志愿者身份通过“传帮带”方式服务新引进人才,促进来莞留莞人才互通互融,丰富人才“朋友圈”。三是多元化开展人才交流活动。持续举办赋能人才报告会、博士博士后分享沙龙、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会、创新创业分享会、“人才周末”亲子运动会等各类人才活动,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下来,市人社局将继续认真落实有关扶持政策措施,联动镇街办好招才引智活动,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全面修订优才卡政策,拓展服务清单,健全服务队伍,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效,促进各类人才来莞集聚、在莞提升,推动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教育局,市人社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