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138)关于普及防灾避险知识的建议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千万人口的聚集,极端天气的频繁,一个城市的安全运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我市GDP破万亿,土地开发强度超过49%;另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底,东莞汽车保有量341万辆,拥有量巨大,广东省排第二,仅次于深圳,再加上过境车辆,交通安全也日益凸显;东莞地处南海之滨,降雨时间长,气候复杂多变,强降雨、短时大风、台风影响频繁, 尤其是强降雨和短时大风天气,多次给我市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人身安全,近年典型如2016年4月13日强飑线过程与2020年5月22日城区特大暴雨降雨过程;我市外来人员众多,很多来自内地,对强降雨、短时大风和台风天气所知有限。据统计,我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046万,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72875人,占13.12%;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25人,占5.47%,在常住人口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1889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4466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各类条件叠加,安全隐患也随之加大。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对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意义重大。以往的防灾避险知识多以讲座、发传单、看视频、挂标语等为主,对普及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无法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学习主动性强、防灾意识强或对知识好奇的市民均会主动参与或带小孩一起学习,但缺少主动性或意识薄弱或工作繁忙或缺少渠道的比如工厂工人等可能无法覆盖或自己认为不必要。
    2.人员流动性大。人随工作走,可能还没来得及培训就离职了或马上上岗,需要加大普及频次或宣传获取的渠道。    
建    议:
    在保持传统的普及防灾避险知识手段以外,建立“强化两头,分级负责,全员普及”的机制。“两头”指未成年人和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员。   
    1.对在校学生,建议由科协,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统筹,组织力量编写适合东莞实际情况的防灾避险教案(教材)或已有教材的情况下,根据形势及时更新,培训教师,由教师培训学生,并建议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讲课,其教案(教材)在课后可回收,未来可多次重复使用,不增加或少增加负担。虽然每个学期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安全教育平台学习,但不建议由家长陪学生看视频,效果比较差。
    整合全市财政投入的各种科学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组成大联盟,设计路线,打造品牌,在学生研学、课外实习、培训等各方面,提供一个基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
    2.对于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或者从事防灾减灾的工作人员,建议纳入社会主义学院(党校)的培训内容:在新任公务员、新任副科或科级培训班上进行培训,时间不用太长,两三个课时即可,这样可以扩大培训面。因为这类人员往往直接执行防灾工作,而且未来在干部轮岗、交流时,可以尽快上手,不至于重新适应。
    3.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其主管的行业,尤其是建筑、有限空间或其它室外作业等行业,每年可对其行业(公司)负责安全的负责人组织进行培训,再由其组织对公司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可在安全生产考核当中加入防灾避险培训的内容。
    其初始培训师资力量的解决,可以发挥东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或各学会的作用,组织编写教案或者录下讲课视频或制作宣传视频以供随时学习。
    普及防灾避险知识非一时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其机制的建立更需要长久的磨合完善,久久为功,但有知识,也许在关键时刻就能救人一命,哪怕只有一人能在不利情况下凭借所学知识自救成功,也是善莫大焉。
提案者 黄锋
部门答复

黄锋委员:

  转来《关于普及防灾避险知识的建议》(政协提案第20220138号)收悉。我局会同相关会办单位,紧贴提案内容,认真研究,现结合我市相关工作实际答复如下:

  一、推进防灾避险知识宣传进学校

  一是编制本土安全教材。市教育部门已委托第三方着手编制本土的安全教育教材,将防灾避险等内容纳入其中,探索在中小学试点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目前,已完成安全教育教材编制,并于2022年秋季开始试用工作。

  二是开展常规安全宣传教育。加大力度普及安全知识,组织开展开学初学生安全教育第一课活动,坚持做好“安全教育日”“周末及假期前安全教育十分钟活动”等常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普及恶劣天气应对、消防安全、校车及交通安全、防范溺水、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等专题知识。

  三是创建校园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开展

  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全覆盖创建活动,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利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校园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全覆盖,每年达标率不少于镇街学校总数的1/3,进一步提升校园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创建活动整体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四是充分利用安全教育平台。我省学校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载体。家长有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学习,将安全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携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安全平台上学习任务,共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二、将防灾避险知识纳入党校的培训内容

  目前,市委党校已开设有关课程并在部分班次中授课,下来,将继续把防灾避险知识等有关内容纳入相关班次教学。

  一是在任职培训班等班次开设《安全生产法》等相关培训课程,邀请市应急管理局有关领导及相关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人开展授课;

  二是在相应班次组织学员开展《城市内涝》等应急实训;

  邀请市消防救援支队有关领导来校主讲消防应急相关课程;

  三是在东莞市干部培训网络学院、东莞市干部培训云课堂APP上线地质灾害等防灾避险学习视频,供学员线上学习;

  四是协调市消防救援支队筹备拍摄新一批应急救援视频,下来将在东莞市干部培训网络学院、东莞市干部培训云课堂APP上线,供学员线上学习。

  三、深入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主题活动,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10月13日为国际减灾日。期间,市减灾委将统筹组织全市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各镇街(园区)减灾委,广泛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主题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一是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媒体制作专题报道栏目、播放公益宣传广告、宣传标语,扩大宣传覆盖面,为全市开展防灾减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制作防灾减灾消防知识海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播报,营造防灾减灾良好氛围,提高广大市民防灾减灾意识。联合市交通警察支队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宣传活动,创建电动自行车安全警示宣传阵地,打造电动自行车联防联宣平台。适时开放市气象天文科普馆,通过展板、现场讲解、科普视频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切实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常态化开展气象科普“五进”活动,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防雷安全知识、气象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向群众派发防灾减灾宣传知识小册子,分享防灾减灾知识,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和“东莞i科普”微信号宣传,提高广大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二是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在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各大节日后企业落实复工复产工作督导检查,抓好企业复工复产后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各项安全防控措施,及时有效管控安全风险,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创造良好安全环境。按照聚集市政府安全生产“小切口、大方向”工作精神,市消安委从2022年3月8日起在全市开展“三小”场所违规住人和出租屋违规占用首层楼梯间隐患“动态清零”行动。会同镇街相关部门督促列入市地震灾害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清单的企业和学校落实整治措施,对符合核销条件的地震灾害风险点危险源按规定报市安委办完成核销工作。

  三是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针对某地区森林公园设置灾害场景,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及森林公园自身灭火处置人员进行演练,对消防参战力量进行实战实训。组织辖区企业、商铺及群众参与消防培训和演习,提高对突发火灾事件的组织能力和处理能力,熟悉应急逃生和自救方法。开展员工安全生产培训及演练,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与技能。通过组织演练,宣传防灾减灾疏散路径,讲解自救互救技能。

  下来,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您“普及防灾避险知识非一时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其机制的建立更需要长久的磨合完善,久久为功,但有知识,也许在关键时刻就能救人一命,哪怕只有一人能在不利情况下凭借所学知识自救成功,也是善莫大焉”的提议,坚持宣传普及防灾避险知识永远在路上,深入推动市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各镇街(园区)减灾委员会结合各行业领域和各地工作实际,利用好“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宣传周时机,建立宣传长效机制,坚持开展“五进”活动,春风化雨,久久为功,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加快提升我市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办理单位 应急管理局,消防支队,教育局,市委党校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