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130)关于持续开展“净土行动”,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调研情况
  自2010年起,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1号线等市重大项目开工,我市余泥渣土处理难的问题已经爆发,但是政府统筹规划的余泥渣土消纳场所建设长期滞后。根据调查估算,2021年全市余泥渣土年产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而市城管局备案的消纳场所现有 22个,但都是做建筑垃圾收纳场,只有几个有做余泥渣土处置的,量不是很大,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处理难问题愈发严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间(未备案)收土市场呈现一幅异常繁荣的景象,不论你有多少余泥渣土,他们总有办法处理。由于民间收土点大多从经济利益出发,管理运营不规范,不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甚至违法占用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政府储备用地等,而且缺乏污染防治措施和配套建设,对土地资源、江河湖泊和周边生态环境都造成严重污染。
  二、问题分析:
  当前,我市余泥渣土处理方式非常简单,主要是暂存堆放和填埋处置;对标“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要求,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缺少填埋处置消纳场。全市缺少专门用于余泥渣土填埋、处理的消纳场,因此乱倒乱扔的情况无法避免。
  2、垃圾分类水平不高。余泥渣土往往与其他建筑垃圾(水泥、石块、砖等)、装修垃圾混合堆放,甚至与生活垃圾、工业固废等混合收集,导致垃圾的分拣、分类和后续加工变得十分困难,大大增加了余泥渣土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3、资源化利用率较低。余泥渣土本身是可利用资源,经过专业分类加工,可变为建筑材料重新利用,综合利用率可达100%。但目前市场行为只追求高利润的洗沙作业,提取沙后的余泥渣土基本全部丢弃,造成资源浪费。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我市对余泥渣土的管理尚属于起步阶段,在管理体系和体制中较多空缺或不合理方面,比如相关方面政策和制度缺乏,具体操作和标准并不完善,导致行业发展不规范。
  
  
建    议:
  三、建议:

  展望十四五规划期间,东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持续开展“净土行动”,解决好余泥渣土问题,是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完成试点工作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执法工作。制定余泥渣土回收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余泥渣土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实行闭环管理,推进综合利用;增加对随意倾倒的行为惩罚性条款,严格监督执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另外,相关的行业标准体系也需逐步建立,规范余泥渣土的综合处理过程,对余泥渣土再生产品进行系统分类、性能评价和质量认证。

  2、加快余泥渣土消纳场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建议采用政企合作模式以“固定场所+移动场所”的模式建设一批规范的余泥渣土消纳场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固定场所”即以片区为单位,按统一标准要求建设一批大型消纳场和资源化利用场所;“移动场所”即跟随轨道交通等大型基建项目,在施工现场建设资源化利用场所,实现余泥渣土“零外运”处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

  3、鼓励和支持余泥渣土资源化利用企业发展。设立“净土行动”专项扶持资金,对余泥渣土资源化处置利用项目和企业,给予相关贷款、税收、补贴方面的优惠,对投资经营余泥渣土处理达到一定规模、运行良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扶持企业做大、培育产业发展,打造形成完整的余泥渣土资源化产业链。

  4、加强宣传引导,大力推广余泥渣土再生产品使用。大力宣传和推广余泥渣土资源化再生新技术和新产品,鼓励优先选用再生材料和产品。由政府出台文件明确将余泥渣土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市政工程中率先推广使用,打造示范工程,形成良性循环。对余泥渣土排放量大的工程项目,要求回购淤泥渣土综合利用产品,解决淤泥渣土综合利用产品出路问题。
提案者 黄杰熙
部门答复

黄杰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开展“净土行动”,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第20220130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执法工作方面的回复
  (一)不断完善建筑垃圾管理制度。我局先后出台了《东莞市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方案》(东府办函〔2021〕442 号)、《东莞市建筑垃圾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东城管委〔2021〕5号)等政策文件,主要通过加强源头分类,规范运输处置,强化监管审批,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式,逐步建立了“源头控制有力、运输监管严密、消纳处置有序、产品顺利推广”的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实现建筑垃圾从源头到处置的全过程管控。
  (二)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建筑垃圾“源头排放-中端运输-末端处置(资源化利用)”的闭环管理体系,我局在原有的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系列政策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2022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已将《东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列入本年度地方性法规的预备项目。目前,《东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已完成资料收集汇编、立法需求和意见调研,并形成了5个方面16个问题的立法需求清单,完成初稿起草工作。下来,将按计划积极推进立法进程,修改完善条文稿按时提交市人大审议。
  二、关于加快余泥渣土消纳场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方面的回复
  (一)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市自然资源局正积极推进城市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统筹谋划和规划落实。根据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要求,在全市设置生态环境等五大专责小组,各部门通过编制报送专责小组报告及部门专项规划大纲,将各部门、各领域规划设想和拟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报至市自然资源局统筹梳理,做好与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目前,有关核心内容已纳入市级总规,并通过片区指引等文件传导至镇级规划衔接落实。
  (二)加快余泥渣土消纳场建设。目前,我市正通过对现有矿场生态修复的方式积极推进凤岗芙蓉山消纳场建设,下来还将规划厚街黑山消纳场建设,拓宽下挖土处理渠道。
  (三)加快资源化利用场建设。2018年我市被列入32个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之一,开始逐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我局采取“政府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指导镇街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并高标准核发《东莞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受纳证》。自2018年11月建成第一家(东莞市盈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至今,按照“不限于一镇一厂”原则,全市已建成29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处理能力达2520万吨/年。下来,在现有29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厂的基础上,我局继续推动有条件的镇街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并对仍有场地空间的资源化厂进行挖潜扩容,实现建筑垃圾处置能力3000万吨/年的目标。
  三、关于鼓励和支持余泥渣土资源化利用企业发展、大力推广余泥渣土再生产品使用方面的回复
  (一)加大力度推广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城建工程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广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通知》,要求“本市政府投资工程应在推广使用再生建材工作中做好引领示范、优先使用再生建材。市政工程、园林工程、交通路桥工程项目,在可使用再生建材部位使用再生建材占同类建材产品的比例应不低于30%;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工程及保障性住房项目,在花园等室外公共区域使用再生建材占同类建材产品的比例应不低于30%”,通过拓宽再生建材产品末端消纳出路,为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打开新局面。
  (二)持续做好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质量管控,开展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产品认定。市住建局于2021年8月30日发布《关于开展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东建节能〔2021〕3号),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认定程序、所需资料和网上公示程序进行了明确,细化管控措施。
  (三)开展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宣传。鼓励再生建材生产单位前来我市绿色建筑技术产品展示中心开展再生建材产品宣传,提升社会各界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积极性。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你们)对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2年7月6日

办理单位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