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111)关于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2020年5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分类标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2021年还成功地打造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千点示范工程”。但当前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东莞作为万亿级综合型城市,生产型工厂占比高,且大部分工业区与居民生活区毗邻,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等工业废料较多,关于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分类规划建设工作,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

  二、目前千点示范工程实际推进过程中,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三个环节基本完善,但分类处理环节仍不完善,其中以大件垃圾处置中心以及对接再生资源的分拣中心尤为突出。而在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过程当中,也仍存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实施效果不佳、回收设施不够完善、回收方式创新不足、回收系统不健全等问题。

  三、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宣传指导、设施布局、激励政策等力度不够,无法调动工业和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与主动性、垃圾分类回收也没有形成封闭式循环系统。尤其是东莞工业区以及城中村多,公共服务设施、生活环境亟待改善,需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建    议:
  一、打造“海陆空”全矩阵传播教育体系,提升全民意识。一是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和舆论监督,权威性凸显的传统媒体叠加具备空中快速、广泛传播优势的新媒体相结合,强化宣传触达点。二是落地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和体验活动,建立先行示范小区、示范企业,并逐步扩大示范效应作用,推动至全市,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三是学校知识海洋中增设垃圾分类素质教育板块,幼儿园作为垃圾分类教育最佳导入期,中小学生是很好的垃圾分类普及宣传员和监督员,通过“学校+社区”影响带动成年人进行垃圾分类,达到“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片社区”的良好效果。

  二、打造全市联网的分拣中心体系,强化分类处理环节效能。由市里统筹协调和规划,分片区预留一定物理空间,建立若干个全品类分拣中心并实现联网互通,引入具备垃圾分类行业基因、数字化运作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大力提升大件垃圾处置以及可再生资源分拣能力和效率,真正实现全链条处置的闭环。

  三、促进减量和回收利用两手抓。从源头减量抓起,比如通过做好产品包装物减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真正落实限塑令等。同时可学习广州先进经验,推行低值可回收物补贴方案,扶持相关企业顺利地完成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处置工作,切实减轻垃圾分类处理压力。

  四、推进环卫、再生资源和工业废料“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废弃物数字化,用三年左右时间打造东莞数字化垃圾分拣网络体系,将居民端、企业端、工厂端和处置中心的数据打通,构建环卫、再生资源和工业废料“三网融合”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加人工智能来重塑行业生态,实现全数据实时回传和可视化输出,提高垃圾分类各环节运作效能,方便主管部门集中监管。

  五、推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目前,从各地垃圾分类市场化、社会化的试点来看,以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化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最为有效。如西安红庙坡街道浩林方里物业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合作,采用“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有效撬动居民分类热情,使居民从嫌麻烦、不愿分,到享实惠、主动分。也可考虑将垃圾分类效果纳入各大物业或工业区的信用评价体系,督促其重视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分类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要逐步推进垃圾处置市场的开放,着力培育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从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适当扶持。
提案者 王嬿
部门答复

王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第20220111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教育局、市供销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打造我市“海陆空”宣传教育体系
  (一)以创新宣传推动垃圾分类理念落地。2021年,由市生活垃圾分类办联合市文明办、市委网信办等10个市直部门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东莞生活垃圾分类五大赛,包括演讲、文学、书画、摄影、群艺等五个类别。据统计,成功参赛人数超过11000人,其中收到书画作品6166件、征文作品3345件、文艺作品343件、摄影作品723件,已报名参加演讲比赛人数超过737人,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社会氛围。
  今年,我市持续开展相关宣传工作,着力在品牌打造、阵地建设、平台搭建、宣传作品等方面发力,加大我市垃圾分类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力度,构建垃圾分类浓厚氛围,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一步提质提档。
  一是系统搭建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平台。以“东莞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为依托,推出垃圾分类新闻资讯、政策法规、周末课堂、分类查询、志愿服务报名等入口,构建垃圾分类公众教育核心平台,拓宽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广度和深度,让市民轻松、高效、便捷了解和参与垃圾分类。
  二是组织开展东莞生活垃圾分类五大赛。联合多个单位举办2022年东莞生活垃圾五大赛,自9月至11月,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市范围发起演讲、文艺、征文、摄影、书画五大项比赛。其中文艺、征文、摄影、书画四个为线上征集项目,演讲比赛将以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初赛、复赛和决赛等总计9场活动。
  三是创新打造“周末课堂”融媒体品牌。联合市直媒体积极打造东莞特色生活垃圾分类融媒体品牌“周末课堂”,主要内容包括:线上部分为依托“东莞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开设“周末课堂”子菜单栏,内设线上趣味知识问答、看直播抽奖等内容,并阶段性进行内容更新,作为品牌项目展开全年推广;线下部分联合镇街,开展“周末课堂进一线”活动,走进小区、村组、企业、学校、商超等,举办“现场节目表演+有奖互动”微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氛围格局。
  四是制作传播垃圾分类宣传作品。一方面,策划制作垃圾分类创意小视频、宣传画等宣传作品,邀请安冬等本土知名相声演员公益参演,通过户外广告、宣传栏等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充分发动省市主流新闻媒体,以条块为线索,对各行业领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亮点故事,以及各镇街、社区为单位的亮点故事进行深度挖掘,推出垃圾分类精品故事进行传播。
  五是加强垃圾分类培训。成立东莞市垃圾分类培训学院和培训基地,对一线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党员、志愿者等举办垃圾分类培训,并推出垃圾分类云课堂,提高学习培训覆盖面。目前,我市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组织开展了11场针对垃圾分类引导员、物业人员的培训活动,参训人员约2300人次。同时,2022年5月,市行政学院举办的第一期正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开展了“推进垃圾分类的政策与实践”的专题授课,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培训课程,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认知和实践自觉性。
  六是开展垃圾分类文化节系列活动。每年市教育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东莞市生态环境文化节系列活动,有序贯穿全年开展中小学生环保征文比赛、中小学生自然手绘作品大赛、环保创意作品征集比赛、自然艺术作品线上展览活动、环保智多星东莞市小学生环保知识竞赛、百师千课环境教育宣讲计划等活动。强化垃圾分类、绿色生活教育,促进广大师生参与、弘扬学生绿色生活主流价值观,推动绿色、低碳建设工作。
  (二)以校园教育夯实全社会参与的基础。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倡导和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制定生态环境教育教学计划,组织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并将垃圾分类内容纳入科学门科的教材,实现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全市共有509所学校(大学和中小学)获评为“绿色学校”,5所学校(中小学和幼儿园)被评为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将环保教育和垃圾分类教育渗透到学校生活、学习全过程,并逐步向社区延伸,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
  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情况:小学阶段课程: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第23课《网上学习:我的绿色生活》一课围绕“环保”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分享有关环境污染的案例、环境保护的措施、绿色生活方式等资料。中学阶段课程:《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的“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专门介绍了物质利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编写教育读本:2021年联合市环境科学学会编印了《东莞市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读本》,其中资源节约篇第四章“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利用”充分阐述了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二、关于打造我市联网的分拣中心体系
  分拣中心作为“两网融合”回收体系的重要枢纽,是连接产废、回收、利废的关键环节,是“两网融合”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市正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原则,充分考虑辖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再生资源回收量,实现与辖区中转站有效衔接,应至少建设1个兼具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和再生资源规模回收、专业分类及简单加工等功能的多品类综合性分拣中心,且承担辖区内废玻璃、废泡沫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的托底回收处理,具备相应的处理能力。但我市参与垃圾分类可回收物的前端回收企业多数只建有便民交售点(固定交售点、流动回收车、智能回收机),个别建有综合类分拣中心、单品类分拣中心,整个体系需要持续完善。各镇街(园区)根据《东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19-2025)》和本辖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设置规划要求,按照辖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先落实分拣中心用地供应,可采用政府出地及市政配套、企业投资设施设备、市场机制运营方式,推动分拣中心建设。鼓励社会企业利用工业企业存量土地、闲置厂房或租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拣、贮存、处置生活性再生资源,作为有益补充。不具备分拣中心建设条件的镇街(园区)可与周边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协商,合作建设,共同使用,但共建分拣中心的规模要具备相应的承接处理能力。打造全市联网的分拣中心体系,有效防止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二次污染;降低回收企业运营成本,实现真正惠民;有助于回收企业参与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
  三、关于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
  (一)完善法规体系,促进源头端垃圾减量。2022年4月,我市出台了《东莞市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东莞市人民政府令 第160号),对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作进行了明确。一是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优先选择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并采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生产废弃物产生量少、可循环利用的产品。二是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执行国家和省关于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标准和要求,避免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三是电子商务、外卖、快递等行业应当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优化物品包装,减少包装物的使用,并积极回收利用包装物。四是旅游、住宿等行业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饮服务单位应当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倡导餐饮服务单位不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依法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二)加强执法检查,推进减量措施落地。为有效推进源头减量工作,市城市管理、市场监督、邮政管理、商务、发改、文体旅游等部门先后制定印发了《治理商品过度包装监督检查工作方案》《东莞市邮政业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治理工作方案》《东莞市住宿餐饮业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治理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等源头减量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并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活动,对生产企业、快递、餐饮、旅游、商超等行业落实源头减量工作进行检查,促进各类包装物、一次性用品的减量化和轻量化。同时,积极开展“光盘行动”、“拒绝餐饮浪费”等宣传引导活动,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助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注重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在高价值可回收物方面,加快推进“两网”融合,通过合理设置可回收物收集容器、设立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固定交售点、流动回收车、智能回收机),建设兼具再生资源与可回收物回收转运功能的中转站及多品类综合性分拣中心,开发网络端可回收物交售预约回收平台等方式,提高可回收物收集量,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在低价值可回收物方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废旧纺织品回收处置的通知》和《废旧纺织品主要物品目录》,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处置体系,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研究制定低值补贴政策,提升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比例,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四、关于推进“三网融合”体系建设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目前我市还在“两网融合”起步阶段。为加快推进“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各镇街(园区)正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合理布局“点、站、中心”网点设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与再生资源回收网“两网融合”回收体系。自然资源部门指导各镇街(园区)将“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建设所需土地纳入镇街(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给予用地保障。市供销社下属创合盈鑫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推进建设集投放、交售、分拣、简易打包的“两网融合”收集站。可提供定点交售和上门回收服务,实现便民投放、分类收集、数据跟踪等功能;解决无废城市要求中再生资源板块治理问题。探索应用二维码和手机APP等互联网技术进行回收模式创新,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采用“互联网+可回收物收处”模式,解决传统回收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多种多样的交售方式。但我市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体系还不完善,总体较为滞后,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方面最为突出。为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建设,市城管局与市商务局、市供销社经过多次座谈交流,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网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两网融合”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东莞市低值可回收物目录(2022版)〉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可回收物链条的体系建设。下来,我局与市商务局继续推进完善“两网融合”工作。同时,与市生态环境局探讨研究“三网融合”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固废处理体系建设。
  五、关于推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
  (一)市妇联创建“积分超市”。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妇联印发实施《东莞市“垃圾分类美莞邑? 我是党员我先行”活动工作方案》,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发动党员、妇联工作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市妇联紧扣“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核心,创新建设“积分超市”,以积分制活动为载体,倡导全市家庭“从我家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二)可回收物方面。采取“培育龙头、规范市场”的处理模式,城管、商务部门联合制定行业管理方案,引入和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生活源可回收物处理体系。目前我市已建成2300个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其中智能投放箱具备互联网+信息化功能,主要分布在小区、社区(村)、商业街、公共场所等地方,提供定点交售和上门服务。把便捷化的可回收物交售服务带给市民群众,让市民群众习惯分类、乐于分类。
  (三)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由于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设施规模大、投资高,项目运营前期负荷率底、经济效益低及回报慢,短期内社会资本较难实现回报。因此,根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法规,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多样化。其中,环保热电厂主要为BOO(建设-经营-拥有)、BOT(建设-经营-转让)、民企投资和国企民企合作投资,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两座集中式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为BOO(建设-经营-拥有)。46个分散式厨余垃圾处理设施,通过镇街财政或社会资金建设,除万江街道的项目由社区环卫部门进行运营外,其余均采用市场化方式开展运营工作。
  (四)环卫保洁方面。为提高环卫保洁工作效率,确保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质量,我市自2001年就开始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公开招标,让有资质、有实力、服务到位的环卫企业来从事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等工作。我市根据城镇化率高、人口相对集中的特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2013年,东莞市政府印发《东莞市城乡市容环卫统筹管理实施方案》,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以及“市统筹镇、镇统筹村”的联动管理模式,同时,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以镇街为单位对城乡环卫保洁、垃圾收运和处理实施一体化管理,实现城乡环卫保洁全覆盖和市、镇、村监管的无缝对接。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2年8月3日

办理单位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教育局,供销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