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411)将心理健康测评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的建议
内    容: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位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等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竞争压力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近年各种高压人群、包括学生、公职人员抑郁自杀等事件多有发生,令人忧虑。调研发现,我市各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情况亟待重视。一方面,工薪阶层,包括公职人员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频繁,应对矛盾多,心理容易失衡,相当一部分人群有焦虑、抑郁问题,但缺乏辨识能力,不认为是心理问题,不会主动到相关机构去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测量。有的出现长时间严重的焦虑、失眠等心理健康症状也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和干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只注重下任务、定指标,对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几乎成了“死角”。高压职业人群、青少年等重点群体承受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压力、舆论压力,心理健康面临的危机丝毫不小于身体亚健康危机。
        据了解,当前针对学生、单位的各种常规体检一般只检查身体,几乎没有进行心理评估测量和睡眠健康检查内容的。严重的心理问题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成长过程出现各种问题,在岗人员丧失正常的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将给单位和社会带来人才浪费和各种不良影响。

建    议:
     1、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心理健康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倡导用人单位在入职体检和各种常规体检中将心理健康评估作为必选内容。
      2、各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将心理健康评估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3、将公职人员心理健康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公职人员作为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更是社会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具备多重身份的这一群体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将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科学合理实施以及执行效果。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市公职人员体检项目中没有心理健康项目,现有的每年度每人700/1000/1500元体检费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没有按时体检和使用。建议将心理健康评估作为公职人员新任体检的内容之一,对在职公职人员,除倡导每年一次的按时进行身体常规健康体检外,还必须在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和睡眠健康体检,或可由相关医疗机构上门进行。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和治疗。从而在源头上帮助公职人员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够保持阳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促进行政效能的增强,为促进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奉献最大能量。
       4、通过相关部门和体检机构的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状况自查渠道和诊疗建议等。
提案者 鲁宇
部门答复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尊敬的鲁宇委员:
  关于您提出的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220411号《将心理健康测评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的建议》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结合我局职能,综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发生
  近年来,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广东2030”规划》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健康广东行动的意见(粤府〔2019〕116号)等文件,为达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到20%和30%,失眠障碍、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的目标要求,我市积极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每年到学校、社区、 企业、 政府部门等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心理健康行为,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每年培养精神科转岗医生, 开展多部门心理干预危机培训, 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开展人群心理健康监测,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持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策略。2021年9月-11月, 我市开展“广东省居民心理健康调查”行动,了解东莞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失眠、焦虑障碍、抑郁、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的患病情况,掌握流行规律,分析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共抽查了11个镇街(园区),32个村(居)委会, 收回有效问卷1623份。经统计,我市心理健康素养达标人数332人,达标率20.46%(332/1623)。
  (二)提升心理评估与治疗,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我市不断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共有14家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包括:市第七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东华医院、康华医院、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滨海湾中心医院等,各机构门诊对各类人群开展特色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不断提升对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干预,可为有需求的各类体检人员提供心理健康评估项目。各级综合医院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应开展妇女、儿童心理保健服务,中医专业人员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防治和研究。其中,市第七人民医院是市属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和市级精防机构,不断加强临床心理学科建设,指导全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及时提供治疗服务,2021年门诊就诊量约15万人次,线下心理健康评估约8000人次。
  (三)开展各类人群心理测评, 及时提供情绪疏解服务
  2020年6月起,我市已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关爱学生心理健康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动、联防联控,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维护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利用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工具对学生进行全覆盖摸排,并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摸排发现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安排专业人员对心理健康高危学生进行跟踪干预。我市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设置绿色通道,对需要医疗干预的学生提供及时救治。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局市、镇两级心理危机干预队充分发挥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团队能力,通过微信视频、电话、新媒体软件等多种形式为有需要的医务人员、确诊或疑似患者、医学观察对象、封管控区内隔离人员等开展心理援助。定期到定点医院指定场所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小组会谈、团体放松及个体心理干预等服务。全市派驻各镇街(园区)隔离酒店的心理医生,为医学观察人员开展身心健康监测服务,帮助排解心理压力。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市各镇街3人小组共为33419名集中医学观察人员提供心理评估33419人次,开展个体心理访谈及干预服务1245人次。
  今年3月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东莞阳光网,在“这里不是鸡汤莞”新媒体“心理抗疫”专题中,增加一线抗疫人员心理援助模块,为一线抗疫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绿色通道。截至6月30日,对一线抗疫人员开展心理测评1193人,对出现的异常心理问题及时开展线上心理援助服务,干预效果满意。
  (四)多渠道拓宽形式,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服务
  政法部门联合公安、民政、司法、卫生健康等部门,依托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基层心理服务站(室),通过社会心理服务站、官方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与线下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和诊疗建议,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苗头。
  2022年1月市精神卫生中心开通“健康评估心理自测”小程序,截至5月27日,提供健康评估共8523人次,为暂时无法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的市民提供便捷通道。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自开通以来,截至2022年6月30日,来电接听总数为7420个,根据来电者的情况开展线上心理健康评估,及时识别与筛查高危,其中,已处理高危来电219例,转介公安部门联合现场处置33例,成功干预100%;对高危个案跟踪随访648人次,对有高危自杀倾向的来电者有效好的干预效果。
  (五)对提案中提到的“关于各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将心理健康评估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的建议及关于将公职人员心理健康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的建议, 经各有关部门查阅有关文件答复如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21年版)的通知》规定,中小学基本项目包括:形态指标、内科、外科、耳鼻喉科检查和三项实验室检查。可选择项目包括:眼位、色觉、外生殖器、胆红素等,暂无心理健康评估项目。
  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新录用公务员需开展入职前体检,相关项目和标准已有规定,暂无心理健康体检项目。根据《东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医疗补助办法》要求,将公务员纳入机关医疗补助实施范围,补助对象每年可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一次体检,我市公务员是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心理健康相关体检项目。
  二、下一步计划
  (一)多领域不断提升心理评估与健康服务水平
  我市继续发展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鼓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发展心理健康门诊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于居民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为常住居民开展精神心理健康评估。积极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公民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和谐生活,提升幸福感。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贯穿终生,逐步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误区,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
  (二)加强对学生、公职人员等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鼓励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和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措施,有条件的单位依托党团、工会、医务室等人力资源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定期举办公益讲座,提供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通过员工心理测试、访谈等方式,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必要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指导各地各类学校对教师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等,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心理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三)开拓心理关爱热线中心等心理服务平台
  根据社会服务对象需求,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等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政法、司法、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要根据公众需求,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等服务。
  加快建设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系统,拓展多功能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 为大众更供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各类人群心理评估, 提早发现心理异常人群, 建立有效预警与转诊机制。根据群众需求逐步扩展接听席位,加强队伍培训,提高高危来电的评估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与市12345热线平台以及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加强联动对接,对每一例转介的个案全程跟踪,闭环管理,并对个案开展满意度回访。
  (四)广泛开展大众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
  各部门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求助,关心不歧视,心身同健康” 等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广泛运用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市人社局,教育局,市委组织部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