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102)关于我市迈入“双万”新时代,发展直播电商新业态,奠定数字经济新引擎的建议
  2021年10月,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做了重要讲话,为我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指明了方向。结合我市实际,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市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随着5G技术及基础设施地不断完善,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抖音、快手、B站、淘宝直播、视屏号、小红书等新媒体逐渐成为电商产业的重要发展平台。尤其是自2020年起,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餐饮、超市、商场等线下门店遭遇冲击,客流量大幅缩减,而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无接触服务等消费新模式更是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据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2020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的情形下,实物商品网上销售同比反而增长14.8%,零售额比重达到24.9%,对经济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81.7%,2021线上零售同比又增长了15.2%。2020年东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6%,电子商务增长9.0%。与此同时,2020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42%,据网经社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交易规模将达到23500亿元,同比增长82.87%;直播电商用户规模为3.88亿,占网民整体的39.2%。直播电商业态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新引擎,预计在未来三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东莞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制造业之都,在“双万”新起点上,已初步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但华为、oppo等消费品牌直播电商业务开设在域外,雀巢、徐福记、以纯等本土品牌直播间散居各镇街,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更多的本土企业则以生产加工和代工为主,缺乏自有品牌或营销渠道。
建    议:
  为充分发挥我市消费品零售行业拥有的巨大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同时为奠定数字经济新引擎,缓解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建议我市大力发展直播电商新业态,促进经济提速倍增。

  一、营造直播电商发展的良好环境。

  结合产业布局建设直播基地。通过引进和培育直播电商产业链核心团队,阿里、京东、抖音、快手等头部企业合作,吸引MCN机构、运营孵化、新媒体、内容制作及网红达人入驻发展。结合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产业带建设,融合直播电商与传统专业批发市场、热点商圈、“夜市经济”,打造“直播电商+”模式,赋能本土企业商家数字化转型升级。尤其是充分利用凤岗、塘厦、大朗等镇街战略产业布局和临深双重区位优势重叠的契机,先行一步导入深圳较为成熟的直播电商产业链企业,为全市加快发展直播电商产业试点示范。

  二、吸引和培养直播电商优秀人才。

  依托东理工、东职等院校,开设直播电商培训专业,培育孵化一批懂城市历史文化、熟悉本土企业品牌的KOL达人主播和服务团队。鼓励京东、天安、松山湖等主打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的创业园区开设直播电商孵化功能区,对引入直播电商企业、平台的园区和毕业后留莞创业就业发展的直播电商专业学生,予以政策、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入全国各地直播电商业态的优秀人才,为直播电商创业提供相对宽松的资金场地资源扶持。

  三、着力打造本土各行业标杆品牌。

  结合东莞木鱼歌、赛龙舟、麒麟舞、狮舞、客侨等特色乡土文化,分区策划举办一批具有东莞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电商直播节、直播挑战赛等直播经济品牌活动,营造氛围、健全生态。针对本土行业标杆品牌,如华为、徐福记、以纯等进行定向扶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及社会责任,积极扩大我市直播电商对外声量和影响力。

  四、定期组织直播电商企业的交流。

  积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组织各镇、各单位、各企业进行直播电商业态的交流;共通直播电商营销发展方法论,探讨直播电商创新办法,疏导并解决中小企业直播电商发展问题。

  五、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的资源。

  我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联动港澳、珠三角九市的各种资源,对直播电商从业者、企业、营销办法、政策扶持进行大湾区互通,促进我市直播电商业态的发展。
提案者 郑耀南
部门答复

尊敬的郑耀南先生: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迈入“双万”新时代,发展直播电商新业态,奠定数字经济新引擎的建议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场监管局、人社局以及教育局,经认真研究提案中的有关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组织企业抱团上线,营造良好直播电商发展氛围。一是牵头开展“2021年全国网上年货节”相关工作。引导企业应用直播电商开拓市场,我市共有69家制造类企业参与网上年货节活动,成交订单数为462万,成交金额为1.61亿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市电子商务联合会、市各镇街电商协会等举办各类电商直播类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市各镇街(园区)企业、园区、协会累计举办超1400场各类电商直播带货活动。三是随着各大电商平台与东莞制造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引导各平台将更多资源倾斜到东莞,帮助东莞企业抱团上线直播平台,更有效地推动我市传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多举并措吸引和培养直播电商优秀人才,为直播业态注入生命力。一是引导形成东莞跨境电商人力资源企业群体,目前全市专门从事跨境电商人力资源服务的机构已超20家。二是推动东莞企业与全国400余家高校建立外语外贸人才输送机制,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市内高校设立电商专业,为我市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商型人才。据市教育局反馈数据,我市有在莞普通高校9所,其中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广州新华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开设有与直播电商相关专业,目前有在校生3663人,毕业生1351人,2021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5.43%。三是鼓励支持直播电商从业人员积极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规定条件,申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其中对纳入我市紧缺急需(工种)目录且高级(三级)以上资格的,补贴标准适当上浮30%。今年以来,为获得电商相关工种证书的劳动者4505人核拨补贴360.4万元,主要涉及工种项目有网店美工、网商运营等。2021年以来共组织5391人参加网商运营、网店美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并获得相关专项职业能力证书,351人参加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组织企业申报商标品牌诊断策划项目,进一步提高企业商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广东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工作部署,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市及后备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商标品牌注册培育,规范商标品牌资产管理,强化商标使用导向,实现自有商标品牌全面提升。根据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东莞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市场监督管理)管理办法》(东市监〔2022〕16号)有关规定,组织开展2022年度企业商标品牌诊断策划项目,截止目前已向15家本土企业提供商标品牌诊断、策划等工作。

  (四)积极开展行业交流对接会,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千百十”工程[ “千百十”工程即每年面对5000家有意“触电”的制造企业开展政策宣讲,为500家重点制造企业提供平台对接服务,力争50家制造企业成功“触电”。]加快传统产业“触电升级”。我们依托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力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面向全市传统制造企业,分行业、分区域举办各类交流会、洽谈会、对接会、宣讲会等活动,每年举办交流会、推介会、对接会、电商实操培训等活动100多场,破解传统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发展难题,推动更多传统制造企业创新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电商直播基地布局,全面发挥基地服务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目前我市现有电商直播基地的辐射能力,立足于虎门服装、茶山食品、大朗毛织等区域优势产业,打造“货源+电商+直播”的新模式。二是加强引导电子商务直播基地有序、规范发展,继续出台直播电商领域相关政策,延续有关支持电商+直播有关鼓励政策,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择优支持一批电商直播基地,以充分发挥电商直播基地的集聚作用。

  (二)打造本土知名电商活动,增强我市综合影响力。总结2020年直播大赛、网上年货节等活动的成功经验,迎合广大本土制造企业对接卖家平台的巨大市场需求,不断整合政府、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优质资源,继续举办类似的自创品牌电商活动,重点突出东莞特色,进一步增强东莞的综合影响力,推动更多电商资源汇聚东莞。

  (三)招商培育两手抓,全面提升我市龙头企业竞争力。加快招引电商龙头企业和供应链领军企业落地东莞,充实我市综合服务企业数量,做好服务企业与生产工厂的对接工作,推动贸易主体由生产企业转变为贸易企业。加快推进国家智能骨干网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核心枢纽节点项目、阿里巴巴跨境零售出口全球服务中心项目、考拉进口项目建设。瞄准国内外知名优质电子商务平台、集货企业、仓储物流企业、支付机构、人才实训机构等关键节点,着力招引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落地东莞。培育、聚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新零售等海外营销服务企业,形成整合资源信息池,促进东莞市本地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同时,着力扶持和打造一批基础好、有潜力和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本土领军电商、分销电商和服务电商,全面提升我市骨干龙头电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加大力度举办培训活动,健全专业人才支撑体系。依托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力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面向全市传统制造企业,分行业、分区域举办各类交流会、洽谈会、对接会、宣讲会等活动,深入培养一批电商类技能人才,破解传统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发展难题,推动更多传统制造企业创新发展。

  以上答复,供参阅。感谢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办理单位 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场监管局,教育局,市人社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