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097)关于全域旅游背景下东莞推动文旅融合的建议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2018年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东莞顺应文旅体融合发展新体制新形势,以打造“品质文化之都”为价值追求,打造形成寮步、樟木头、清溪等一批省示范区。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4749万人次,同比增长7.1%,接待国内游客4344万人次,增长7.7%。2020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市旅游总收入358.63亿元,下降30.2%;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851.70万人次,下降24.9%。

  目前我市公园游、生态游等业态势头良好,但文旅融合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文旅项目规模小、交通接驳不便,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镇村各自为政、缺乏统筹且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问题。

  
建    议:
  为此,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是凝聚思想共识,更加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将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通其与游客之间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联系。建议“十四五”时期,将文旅融合从镇村一级自主发展,上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进行战略性统筹谋划,大力提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文旅融合的重视程度,在全市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共识。

  二是强化全域谋划,提高市级统筹布局水平。建议成立市领导挂帅的市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或指挥部,由文广旅体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统筹推进项目规划、开发、保护等相关事宜。根据不同区域的旅游定位、明确开发次序,有所侧重进行开发,将市镇村三级的有限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投入。市层面应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或组建专门的项目开发企业,形成市级主导开发、多方参与建设与运营的管理体制和模式。

  三是抓大项目引领,打造若干重点片区游径。建议市一级牢牢抓住若干文旅大项目开发主导权,明确1-2个文化主题集中力量优先重点打造,每类争取形成1-2个重大示范项目,特别是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如一定范围内的古村落群、红色历史遗迹等,打造形成一批重点街区、旅游路线。围绕项目文化内涵核心,串联不同项目打造1-2个精品旅游品牌路线,如民俗体验游、红色研学游等,带动周边文创产品与商贸发展,形成具有对应文化符号标识与特色的手信、小商品、餐饮、民宿等商业创收模块。

  四是创新开发模式,探索共建共享共融发展。针对项目建设可能遇到的文物保护政策限制、资金来源问题,建议跳出周边地块空间思考,在市统筹下探索跨村组、跨镇街的地块置换、利益占补平衡机制,如将受益增值地块与文旅项目绑定开发,或将项目开发资金与地块出让金挂钩。针对周边征拆、利益分享难等问题,建议以组建项目公司、旧屋入股等方式推动周边原有产权方参与利益共享,统筹设计、统一改造,避免大拆大建。针对文化产品常态化进驻的保障问题,建议改革创新文艺院团、非遗传承人等内容提供者报酬机制,让其从运营收益中获得合理分配。与此同时,继续鼓励镇村、民间资本结合乡村振兴、观光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园区建设等自主开发文旅融合项目,深入挖掘、厚植和积淀地方文化特色,努力形成星月辉映的发展格局,为文旅项目串珠成链打好基础。

  五是加强宣传营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品服务内容的包装,引进有较高水平的营销团队,进行整体设计、个案细化工作,逐步构建和强化在整个大湾区范围内的旅游营销网络。进一步提升宣传层次与能级,利用中央电视台、高传播度网络平台等渠道,整合打包推出对重点特色文化的宣传。突出抓好对周边城市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宣传推介。探索将文化传承学习纳入全市中小学校选修或兴趣教学内容,推动家庭实地学习与文旅项目相结合,引导新生代接触了解本土文化。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农工党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全域旅游背景下东莞推动文旅融合的建议》(第20220097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动,加强旅游顶层设计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统筹推动策划编制、资金安排和重点涉旅项目建设,编制《东莞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东莞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东莞市旅游重大项目概念策划》《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依托东莞“东山、西水、南海、北江、中城”的自然资源布局,推进“一心四区”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建设,打造东莞城市休闲中心区,推进同沙片区项目,争取打造成为东莞市一号文旅项目;推进三江六岸片区项目,作为中心城区“山水城”战略中水文章的承载空间,打造以“东莞记忆”为代表的特色产品;打造滨海历史文化游憩区,在省层面的统筹下,融入穗深莞合作发展圈,共同谋划海防遗址国家公园,打响“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岭南古村落文化体验区,推进茶山镇乡村旅游项目,争创“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挥茶山镇南社村、石排镇塘尾村等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品牌项目引领作用,培育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农耕文化等特色产品;打造森林生态度假区,发挥清溪镇、樟木头镇2个“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引领作用,进一步挖掘整合森林生态、休闲农业、客家文化等资源,培育森林度假、康体休闲等特色产品;打造水乡风情休闲区,推进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以及麻涌镇开展“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并以麻涌镇为示范,带动水乡片区资源开发,打造岭南水乡品牌形象。
二、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旅品牌创建
一是摸清家底,开展资源调查。为摸清东莞市优良级旅游资源家底,从而为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开发提供指引,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至11月期间,我局组织开展了东莞市优良级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并形成了调查成果,对本市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策环境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围绕本市优良级旅游资源的数量、分布、类型、性质与特征、开发与管理现状等展开调查,并对优良级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提出了建议。调查成果以数据说话,对本市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具有较高的指导性。二是整合红色文旅资源。2021年,东莞市文广旅体局整合红色文旅资源,推出10条“走读红色东莞”主题旅游线路,大力宣传东莞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累计超过78万人次游览。省市各级党报、网站、客户端,以及各类传统媒体、自媒体纷纷进行报道、转载。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媒体报道链接超过200条(含同平台不同频道分发),估算全网阅读量超50万人次。三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古村落活化利用,茶山南社、石排塘尾古村落联合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寮步镇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为全省三个镇之一;茶山镇南社村、寮步镇陈家埔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茶山镇南社村等9条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风情石排休闲游等7条线路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四是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持续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森林小镇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公园自然教育体系建设,举办赏花行、登山节、荔枝节、森林马拉松等各类节事活动,积极展示东莞生态旅游特色。“湾区中心森林公园体验游”等4条线路入选广东省森林旅游特色线路,银瓶山森林公园等6个旅游地入选广东省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五是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印发《东莞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区)评选办法(试行)》。稻作智造之旅等3条线路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挖掘我市优质工业旅游资源项目,太平手袋厂陈列馆等8个项目入选2021年广东省工业旅游培育资源库项目。六是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创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推介休闲采摘线路、打造农业文化创意项目、开展系列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旅游精品宣传等为抓手,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2个。全市30亩以上休闲农业场所120多个,经营面积超过2万亩,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610万人次,经营主体实现经营收入超2亿元。制定《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评选及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培育、认定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并由市财政进行资金奖励。同时,打造东莞特色优势品牌,打造农业休闲创意项目,组织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认定工作,推动成立市休闲农业协会。
三、提升文旅要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推动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建成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讲好太平手袋厂敢喝“头啖汤”的历史故事,传承和弘扬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生态环境修复,建成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并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华阳湖生态环境整治案例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30个教学案例之一,荣登美丽中国先锋榜,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推动由滨海景观活力长廊、威远岛森林公园、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磨碟河湿地公园以及太平水道水岸公园带、磨碟河水岸公园带、茅洲河水岸公园带组成的“一廊三绿心三水系”的规划工作。重点推进“三江六岸”历史休闲区、同沙文旅项目等涉旅项目建设。推进市博物馆新馆、袁崇焕博物馆筹划,建成望野博物馆,寮步莞香文化旅游区获评“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二是加强文旅产业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东莞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加强产业引导,扩大政策扶持面,加大旅游企业支持力度,发挥专项资金助推作用,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从2016年至2021年,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了235个项目,共4227万元。目前正在开展2021年度东莞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同时,正在完善《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文化产业类),加强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支持发展“专、精、特、新”的集聚空间,对社会资金建设的文化创意、数字文化产业等众创空间、孵化器予以资助。三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高规格推动湾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举办2021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全面搭建起湾区公共文旅体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为期3天的2021年全国文采会“东莞站”——2021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在市文化馆圆满举行,吸引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345家优质文旅体企业参展、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代表前来采购,达成意向成交156单,成交金额7492万元。以“粤书吧”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等为重点,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嵌入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区、酒店等。整合共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去年择优推荐了道滘镇大岭丫村等10家单位作为省“粤书吧”、石排镇塘尾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作为省“两中心融合”试点。四是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共有历史城区1处、历史文化街区6处、历史文化名镇2处、历史文化名村9处、传统村落12处,上述资源是推动我市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莞城街道中兴路-大西路,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纳入“东莞记忆”项目,计划以历史游径主环串联老街巷、老村落、老工业、古遗迹,结合建筑修缮、风貌修复、功能活化、配套完善等措施,打造特色文旅路线。
四、加强宣传营销,提升文旅整体形象
一是聚焦重点亮点工作策划系列宣传。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在国家、省、市媒体策划推出一系列宣传,用丰富的形式、有效的传播,有效展示东莞文化旅游形象。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采用报纸、电视、网络直播、短视频、一图解读、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等形式,对全市旅游发展热点和动态进行全方位展示。2020、2021年与南方日报共建南方+客户端“东莞文广旅体”频道,全景式呈现东莞“品质文化之都”建设的丰硕成果。二是举办系列活动讲好东莞故事。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外化的方式,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推广东莞旅游资源,挖掘展现城市文化底蕴。连续多年举办“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营造更加浓厚的旅游氛围,推动旅游消费。三是提高参展质量,提升文旅城市形象。组织东莞市优质文旅企业,以“走出去”形式参加香港国际旅游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展、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广州国际旅游展等大型旅游展会,多维度宣传推广东莞旅游市场,全方位展示东莞城市形象,提升东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编印东莞旅游手绘地图、东莞全域旅游地图、“游东莞”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通过大型展会和节事活动派发宣传。2022年拍摄《我在东莞等你》文旅宣传片,用全新的视角演绎城市形象,为东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让东莞这座城市迸发出更多的精彩与活力。依托“深莞惠汕河”五市旅游联盟,扩大宣传推广力度,每年联合五市参加广东旅博会,赴国内主要城市举办区域联合宣传推介活动,推广五市区域旅游品牌。
五、积极谋划蓝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下来,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一是打造高质量旅游产品,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资源,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指导麻涌、茶山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麻涌镇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指导银瓶山、华阳湖等自然公园景区提升品质。提升一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遴选一批有条件的村(镇)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连片示范区的培育对象,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深入推进“粤菜师傅+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工业旅游发展,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供给。继续评选和推荐一批具备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省、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并对获得国家、省和市级称号的示范点给予奖励,深入挖掘东莞农业农村特色元素和文化附加值,打造农业文化创意项目,示范带动农业企业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更高的宣传能级,推动活动的热度和影响力上新的台阶。将结合重要活动、时间节点推出文旅策划,广泛联络国家、省、市级媒体,全方位扩大“品质文化之都”影响力。更好地讲好东莞故事、传递东莞好声音。三是在满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东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历史文化相关政策的情况下结合“三旧”改造片区统筹规划整体考虑和研究探索跨村组、跨镇街的地块置换、利益占补平衡机制以及以组建项目公司、旧屋入股等方式推动周边原有产权方参与利益共享,统筹设计、统一改造。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市全域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7月4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住建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