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089)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科技创新体系是集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等要素为一体,在全社会层面促进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要素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政府创新意志和战略目标的系统。近年来,东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投入逐年提升、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创新型经济快速发展、高端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截至2021年底,我市R&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7387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5万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47.2%;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
        虽然东莞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十四五”时期东莞面临的新环境、新目标、新要求相比、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先进城市相比、与东莞在“双万”新起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还存在源头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重点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有待突破、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有待发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有待提升、高端创新资源吸引力有待增强等短板。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    议:
  (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一方面,科学编制东莞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完善东莞科技创新相关领域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推动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信、发改、财政等部门和行业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力度,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程度和力度。立足我市实际,聚焦科技前沿,科学编制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科技项目指导目录。
       (二)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投入。一要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出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具体办法,调动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二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严格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比例,积极鼓励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三要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入融合,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拨、投、贷、补”联动的投入机制,打造高水平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建立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统筹合作机制,提升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内外顶尖创新资源的科技合作。
       (四)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强科学技术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散列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作用,围绕我市产业技术升级现实需求,研究制定核心技术发展目录,部署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专项,迅速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快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步伐,推动重大科技项目落地东莞。
       (五)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要细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在东莞落地转化。二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监管机制和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制度,提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整体效能。三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国家、省院士成果转化基地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建设。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部门答复

民进市委会:

  感谢贵单位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一是成功推动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2021年,出台《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空间总体规划纲要》等政策,着力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创新全链条和“四梁八柱”实施框架。二是全力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2021年,材料实验室在省实验室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目前材料实验室总人员规模达998人;已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122项,项目总经费约5.86亿元;已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38家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总计超3亿元。三是我市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已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已基本建设完成,下来将积极探索与深圳共建南方光源的实施路径。四是加强推进大装置大平台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松山湖管委会等单位共同设立BNCT产业化项目公司,开展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合作。

  (二)谋划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大力推进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目前共5批43家企业已完成签约进驻,包括中科院声学所电声产业化基地、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2021年,我市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建设了88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累计孵化企业2760余家、现有1028家,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45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87件,孵化企业总收入85亿元。三是我市首批启动声学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声学综合体计划以松山湖声学孵化中心为核心,推动孵化项目等到凤岗、寮步设立生产基地,形成“一中心、两基地”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打造声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协作网络生态圈。松山湖声学孵化中心现已成立运营主体,启动了声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孵化场地装修,预计6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两基地”预计在年底前可统筹6000平方米场地以上作为项目启动区。四是打造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强化粤港澳科技合作。目前多物理谱仪已通过了验收,预计于今年底散裂中子源维护后正式投入开放运行。我市成为“粤港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地市联动项目”首批试点地市,共组织发动5个高校和企业提交地市联动项目申报。

  (三)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一是《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于2022年3月28日正式印发,全面规划了“十四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工作,旨在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努力构建“一核一轴多节点”的科技空间布局。今年,我市相继出台《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扶持科技人才创业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组织实施办法》等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为我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我市根据《东莞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研发投入年度增量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按增量给予一定比例补助,单个企业最高100万元,2022年预算安排研发投入补助资金6000万元。三是组织实施2021年市研发投入后补助项目,已向649家企业拨付补助资金11996.72万元,助力企业疫情期间纾困解难。四是实施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信贷支持政策,2022年安排9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2000万元倍增贴息资金和2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引导合作银行不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的信贷投放力度。下来,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增强科技创新投入。

  (四)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高质量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企业。我市先后制定实施《东莞市专利促进项目实施办法》《东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扶持企业提升知识产权水平,支持企业培育高价值专利,引导中小企业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2022年1-3月,东莞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933件,全省排名第2位,占全省总量(4878件)的19.13%。截至2022年3月底,全市自2011年以来累计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19166 件。

  二、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一是继续推动散裂中子源科学提升科研能力,拓展研究领域,开展更多中子科学技术相关研究;推动散裂中子源强化服务能力,谋划用户服务中心建设,加强用户培训,积极对接我市企业。二是加快制定材料实验室2023-2030年发展规划纲要和2023-2025年实施方案,强化材料实验室团队与东莞本土重点企业的对接,争取更快实现成果产业化,增强实验室自我造血能力。三是强化市科技局、市发改局、松山湖管委会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共同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预研、先进阿秒激光等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二)精准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继续推动声学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根据《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工作方案》,结合“一中心、两基地”的工作目标和运营模式,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同时,按照《东莞市关于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工作方案》(东科〔2022〕30号)要求,稳步推进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模式,由市镇(街道、园区)高标准统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综合体,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二是建立创新联合体。围绕我市产业研发需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三是开展“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定期带领企业进入全国各高校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

  (三)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引导中科院科技成果在莞转化。积极推动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行动计划(STS)-东莞专项,鼓励东莞企业加强与中科院合作,根据研发需求主动对接中科院各研究所,共同凝练科技项目,开展长期合作。二是鼓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果加快转化。引导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入研究东莞企业的技术需求,围绕企业需求提供科技服务,引导企业参与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推进企业参股项目团队成立的产业化公司。三是推进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紧抓新型显示、声学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集成推进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型强的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和企业。四是精准对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主动深入企业,长期跟踪企业产品开发进展,综合评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帮助企业精准对接科技资源。

  (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投入。一是发动我市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现行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等财政补助政策,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市在“双万”新起点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好《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内容的分解落实,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按年度分解形成具体的工作目标,逐年抓好工作落实。三是持续加强高价值专利创造和运用,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转化运用等方面的引导激励作用,提升高价值专利创造运用水平,助力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升级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贵单位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承办人姓名:张韵、游思壁

  联系电话:22831324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6月22日

办理单位 科技局,松山湖管委会,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信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