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080)关于推动镇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融合发展的建议
  我市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高水平医院、区域中心医院和社卫机构建设,镇街医院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走过13年发展历程的社卫机构,发展也遇上瓶颈。两者不约而同走到了历史的交叉口。

  一、基本情况

  我市社卫机构于2008年开始运营,至2020年,社卫机构从307个增加至390个;年门诊量从131.08万人次增加至2187.54万人次(2019年),呈快速增长。

  以镇街公立医院为主的二级医院,2008年床位数、病床使用率、年门诊量分别为7163张、83.13%、1534.27万人次;2020年分别为8049张、65.5%、854.33万人次,服务量回落明显。

  高水平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为主的三级医院,2020年床位数、门诊量分别是2008年的5.63倍和4倍,病床使用率达到83.3%,服务量基本饱和。

  2015年至2019年期间,社卫机构门诊量增长了35.48%,占全市门诊量的29.41%;镇街医院门诊量增长了22.56%,占全市门诊量的14.37%;三级医院门诊量增长29.04%,占全市门诊量的20.12%。

  二、存在不足

  (一)医疗服务体系失衡。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平衡局面。高水平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有大量财政投入,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校地共建,医教研实力迅速提升。社卫机构在“强基层、保基本”的政策驱动下快速发展,医保“社区首诊、分级转诊”的政策让大部分患者留在社区,社卫机构服务量呈爆发式增长。镇街医院在夹缝中生存,在现行架构下,前景堪忧。

  (二)镇街医院医疗资源闲置,转型突破难。镇街公立医院受医保杠杆调节作用影响较大,医保转诊到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报销比例梯度小。部分医院经营管理不善,医疗资源闲置和利用率低,影响卫生技术队伍稳定性,2020年全市28家公立镇街医院有23家呈经营性亏损状态。我市推动医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专科医院或“大专科小综合”等方向发展,但目前除东坑医院转型医养结合、南城医院打造肝胆疾病特色诊外,成熟案例仍然不多。

  (三)社卫机构服务能力单一,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社卫机构人员专业技术范围单一、职称不高,主要配置基本药物、基础医疗设备,对于疾病严重并发症的早期甄别能力不足,对于疑难复杂病例和急症的处置能力不足,医疗服务的完整性、时效性欠缺,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下降。缺乏“总额包干、节余留用”等医保政策引导,医院和社卫机构发展不协调。
建    议:
  三、建议

  分层次推动镇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融合发展,解决目前镇街医院和社卫机构各自发展的痛点问题,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新体系,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

  (一)完善分级诊疗,为镇域医疗机构发展创造空间。发挥医保杠杆调节作用,降低转诊至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形成有效的梯度,盘活镇街的医疗资源,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均衡发展。

  (二)分层分步推动,因地制宜实施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1. 社区医院发展模式。常住人口低于20万人的镇街,如洪梅、望牛墩等,医院和社卫机构往往运营管理水平均不高,建议合并为社区卫生健康中心,整合为一个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全周期广覆盖的一站式卫生健康服务。

  2.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常住人口介于20万人至40万人的镇街,如清溪等,医院和社卫机构往往相互无序竞争,建议采用紧密型医联体发展模式,推动医院和社卫之间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等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让患者在医院和社卫之间根据病情合理流动,提升患者满意度。

  3. 自主发展模式。常住人口40万人以上的镇街,如虎门、大朗等,建议维持目前自主发展模式,加强协同发展,引导根据疾病谱等区域特征差异化发展特色专科诊疗,增强群众就诊获得感。

  (三)发挥医保联动支撑作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总额包干、结余留用”的医保政策,发挥医保在医疗综合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提案者 赖少瑜
部门答复

赖少瑜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推动镇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融合发展的建议》(政协提案第20220080号)收悉,该提案对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局对此高度重视,现答复如下:

  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总体部署,落实“卫生强市 健康东莞”各项工作任务,根据全市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和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做好医疗卫生规划,构建完善了以高水平医院及三级甲等医院为塔尖、区域中心医院和二级三级医院为塔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塔基的顶天立地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群众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健康需求,为城市配套和人才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基本情况

  在镇街公立医院建设方面。全市33个镇街已完成公立医院全覆盖,均已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其中三甲医院1家、按三级管理3家、二甲医院11家。现有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14个,市级特色专科30个。长期以来镇街公立医院主要负责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够承担起辖区内群众的日常诊疗需求。近年来根据我局积极推动“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区域中心医院为“两头”,镇街公立医院为“中间”),实施错位发展。避免镇街公立医院与区域中心医院重复定位,往“大专科、小综合”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向特色专科医院、医养结合型医院等方向转型,建立结构布局合理、专科特色明显、运行优质高效的镇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

  在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方面。按照“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原则,全市一盘棋布局,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全面铺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7所,其中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以创建“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改进服务质量,按照省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有关要求,经过2018、2019年全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医疗用房、设备设施、就医环境等全面提升,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市共有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达标数占全市总数的57.6%,占比全省各市排名第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综合卫生服务功能,成功打造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群众就医方便快捷。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

  我市三级医院、区域中心医院在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技术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具有一定“虹吸”效应,对镇街医院发展空间造成挤压。我市部分镇街公立医院仍然存在定位不清、转型发展意识薄弱、服务能力薄弱、医疗资源闲置、设施设备陈旧等突出问题,导致人才流失、病源流失,个别医院甚至面临着生存困境。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满足群众便利性和可及性上发挥出优势,但也存在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偏弱,学科平台小,专科发展整体不足,导致对于疾病严重并发症的早期甄别能力不足,对于疑难复杂病例和急症的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关于您工作建议的回复

  (一)关于您提出的“完善分级诊疗,为镇域医疗机构发展创造空间。发挥医保杠杆调节作用,降低转诊至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形成有效的梯度,盘活镇街的医疗资源,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均衡发展”问题

  根据《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东府〔2018〕120号)相关规定,参保人在社区门诊就医点就医,主诊医生可根据病情诊治需要为参保人办理转诊,转诊到本市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本市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分别按50%、35%支付,形成分类梯度支付比例。

  市医疗保障局将按照《广东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实施办法》(粤府办〔2021〕56号)要求,出台我市门诊共济实施细则,调整门诊统筹等政策,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的政策衔接。考虑到我市医疗卫生规划、门诊统筹制度实施实际、医保统筹基金承受能力以及参保人门诊就医需求,参保人从社区门诊就医点(或经社区门诊就医点转诊到辅助就医点,及再经辅助就医点)转诊到本市一级、二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保基金分别按60%、55%、50%支付;若参保人未经转诊直接到辅助就医点就医的,保留了原转诊支付比例,其选定的辅助就医点为二级或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时,发生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按50%或35%支付。总体来说目前医保报销的梯级支付比例能够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二)关于您提出的“分层分步推动,因地制宜实施多种融合发展模式。”问题

  关于你提出的“合并整合”与“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我市社区服务中心属于一类事业单位,实行政府办政府管,完全由镇街(园区)财政投入,实施“收支两条线”分配机制,而医院则属于二类事业单位,更多是自主经营“自给自足”。“合并整合”与“紧密型医联体”均需要实现“人、财、物、事、绩”一体化管理,由于投入和运营模式、医保支付方式等不同导致双方在组建和统一管理上存在明显障碍,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以人财物统一管理为纽带的融合发展模式很难落地实现。我局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条件成熟,镇街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补优势明显,或者具有协调效应的镇街开展试点。

  (三)关于您提出的“发挥医保联动支撑作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总额包干、结余留用”的医保政策,发挥医保在医疗综合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我市强化基金预算管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省医改相关工作中提出要推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市行政区划不设县,无法实施相关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目前,按照国家、省、市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要求,我市实行“总额控制”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对于门诊费用,按照激励性“按人头包干”付费方式,以定点参保人数与一定的标准,事先确定基金可使用额度打包给各镇街,有结余的,可奖励给社卫机构,这项制度激发了基层社卫机构基本医疗和控费的积极性。

  为积极探索本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门诊共济保障模式,后续将结合本市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实施细则实施情况,会同相关部门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开展门诊共济保障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以镇街(园区)为单位实行按人头付费方式改革,建立“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机制,促进镇街(园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为参保人提供“预防一保健一治疗一康复一护理一养老”全程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促进我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优化,挖潜力促发展,进一步加强镇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快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根据区域性差异,实施错位发展,通过提效、降耗和改善服务,全面提升镇街公立医院医疗管理水平。鼓励镇街公立医院向“大专科、小综合”综合医院、专鼓励和支持向特色专科医院、医养结合型医院等方向转型,建立结构布局合理、专科特色明显、运行优质高效的镇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积极推动道滘医院新住院大楼、樟木头医院综合住院大楼、谢岗医院新院区(二期)项目建设、洪梅医院提标改造项目、凤岗医院新住院大楼及护理院项目建设;推进南城医院、东城医院、中堂医院、虎门医院、横沥医院、石碣医院改扩建,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为群众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积极推动洪梅医院、东坑医院、凤岗医院油甘埔分院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南城医院继续提升肝胆疾病专科能力打造肝胆专科医院,茶山医院、寮步医院提升服务质量及服务能力打造温馨精品镇街公立医院。探索条件成熟、具有专科优势、区位优势的镇街公立医院转型为东莞市口腔医院、东莞市应急医院。

  (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高标准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推动市属医院、镇街医院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学科联盟、结对帮扶等合作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打通高效的上下转诊通道;对综合能力强,区域内资源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向社区医院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综合卫生服务功能,高质量解决群众“家门口”就医问题。

  我局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积极优化医疗服务体系,补缺口、强优势,满足东莞“千万人口”城市的急救需求,在东莞“双万”新起点上,继续建设平安东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以上是我局对提案的办理情况。衷心感谢您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如仍有疑问,可在收到函件后与我局医政医管科王惠斌同志联系,电话:(座机)23280315,(手机)13712010308。

  领导签字:张巧利

  承办人姓名:王惠斌

  联系电话:23280315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7月8日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