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405)关于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建议
内    容: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当前,我市工业生产以中间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相当数量的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与产品制造相关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品牌塑造、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等支出占比偏小。因此,加快发展以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植入生产性服务元素,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对于我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建    议:
  一、引导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延伸突破。积极引导和支持制造型企业突破行业边界,延伸其自身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企业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开展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到状态预警、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维护检修、数据融合分析处理、产品升级、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鼓励企业支持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依托核心装备、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深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融合,使企业成为研究成果开发投入的主体,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提高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发展。围绕生产性企业共性服务需求,加快培育一批集市场调查、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动与制造业相关的咨询、法律、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品牌运营等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企业。推动知识服务机构专业化、精细化、普及化发展,服务企业树立战略思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治理结构,推动提高经营效益。

  四、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产业。在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下,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综合能源管理的需求剧增,我市节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应加快发展包括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技术咨询诊断、节能技术评估、节能技术改造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融资、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等服务,推进节能降碳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健全有利于节能的价格、财税、金融政策。鼓励节能服务产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

  五、着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整合我市现有生产性服务资源,建设集聚工业设计、数据应用、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创新服务、湾区协同等功能于一体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园区。运用政策指导和奖补资金鼓励国内外具有引领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落户园区,发挥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示范带动效应,增强其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知名度广、信誉度高的服务品牌,带动树立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品牌。
提案者 李权昌
部门答复

发展和改革局
李权昌委员:
您提出的第20220405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针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经认真研究及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一是出台纲领性文件。先后研究出台了《东莞市工业设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东莞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深入推进“筑云惠企”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在研究起草《东莞市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十四五行动计划》等产业指引性文件,明确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是专项资金政策。深入参与今年市政府1号文政策制定,在《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对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设计、服务型制造等形成了政策支持条款,目前正在根据相关条款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出台了《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设立了智能制造、技术改造、信息化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产业链补强、绿色制造、工业设计等七大专题,以多种扶持方式支持企业发展。
三是行业管理政策。出台了《东莞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东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创建管理工作方案》《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的认定管理办法》《东莞市工业软件自主研发、运营企业名单》等,细化行业管理工作,从不同梯度和维度优化相关行业管理工作。
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全面落实《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抢抓布局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建立我市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工艺技术、能源消耗、质量安全、环境保护、二氧化碳排放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二是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推动达不到标准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三是提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统筹提升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包装印刷等优势特色产业,以研发设计、技改创新、资源整合、品牌打造、产业数字化等多种手段提振东莞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四是不断提升全市绿色制造水平,做好国家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政策宣贯,鼓励引导全市园区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五是依法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建立长效机制杜绝“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死灰复燃。
  三、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健全节能财政政策
推动工业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降低煤炭使用。一是继续推动天然气大用户直供,减少供气层级,切实降低企业用气成本,增加工业企业天然气消费比重。二是协助发改部门推进“煤改气”工作,重点在陶瓷、纺织、造纸等行业加大“煤改气”力度,推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减少煤炭消耗。三是鼓励引导石化、纺织、造纸等大型工业企业自备热电联产机组装置优化动力系统,压减燃煤(焦)用量。
目前,市发改局和市工信局分别下设节能专项资金和绿色制造专题,支持范围包括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节能技改、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节约型示范项目、节能技术(产品)研发等项目,政策全面内容丰富。
四、引导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延伸突破
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引导擎洲光电、以纯集团、慕思健康睡眠等行业标杆企业开放内部实验室,为上下流和同行企业提供检验检测和认证等质量综合技术服务。例如,引导东莞市擎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建立LED 照明行业工业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协助LED照明领域上下游及国内外供应商、客户规避技术、质量风险,争取实现“多国标准、一次检测、多张证书、全球通行”,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2021年以来已服务企业超过300家。
五、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制定出台成果产业化办法。制定《东莞市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办法》,拟对科技服务业领域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如对考核优秀的技术经理人和技术转移机构,给予每人不超过5万元和每家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对技术合同登记点和科技成果登记点,按照其上一年度的登记情况,分别给予每年不超过50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对联合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的机构,按照实际支出金额的分别给予不超过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补助。目前该办法已上报市政府审定。
二是积极打造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一核两翼四协同七产业”工程,以知识产权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建立两个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分别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四个协同创新平台,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建设主体,促进知识产权产、学、研、用高效对接;七个知识产权产业运营平台,分别服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家具等七个产业。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全力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东莞本土机构广东莞信律师事务所、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曾获评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引进集佳、品源、华进、高航、七弦琴等国内知名服务机构,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目前我市共有专利代理机构119家(含分支机构),商标代理机构1259家。
四是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质量与品牌发展研究院,加强家具、服装、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质量品牌发展路径研究,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引导企业从注重成本到质量为先、从满足合格到追求卓越。
五是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转移。规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初审工作程序和流程,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宣讲活动。2021年,我市共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56份,合同成交额67.79亿元,技术交易额62.36亿元,全省排名第四。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登记工作,2021年我市共有82个科技成果完成登记。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科技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