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394)东莞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地方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建议
内    容:
  地方经济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一员,在新的经济常态下,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核心要素资源,但当前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中仍暴露一些问题。

  (一)缺少保障体系

  东莞地方高校在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增加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难度和成本,阻碍了东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开展。

  (二)目标定位茫然

  东莞既有几所高校未来发展规划编制均由学校相关部门制定,不能从东莞实际出发,体现学校与东莞经济相结合发展的特色指标偏少,规划编制过于求全责备。

  (三)校企融合度差

  1 融合的深度不够。例如,东莞理工学院多集中于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等,而企业真正需要什么尚未完全得到解决,导致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2 融合的广度特色不够。东莞高校以工程技术为主,产教融合规模偏重大而全,忽视了小而精。

  (四)协同平台待完善

  1 平台数量及协同不足。当前东莞高校与地方镇街交流合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互动平台不足、协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出现“各自为政”、“相互分离”等情况。

  2 平台质量及深度不足。受限于各镇街交流信息不畅通等因素,高校与区域企业合作构建的平台质量较差,影响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五)外来高校来莞办学谋划暂无

  1 人、财的资源配置。通过调动母体高校人员,必然给予更多的待遇,异地校区其正常运行将大幅增加本部学校的运营成本,为高校的财务带来一定的负担。

  2 物的资源配置。图书、实验设备、体育设备等面临着与主校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异地校区的学生很难享受与主校区同样的教学资源和发展空间。


建    议:
  (一)优化高校服务东莞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

  1 借鉴学习。我市应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地方大学服务予以保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2 放权发展。地方教育部门应将高校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调控上,给予地方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发展模式。

  (二)尝试成立大学服务机构谋划产教融合

  1 尝试成立专门机构。在市里设立专门机构,至少由分管副市长任主要负责人,同时下设常务副主任、副主任以及相关业务科室。

  2 共同制定高校未来发展规划。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可组织自己的规划团队并聘请大学管理机构人员参与深度制定,从市里整体角度来思考大学发展问题。

  (三)创新产教融合内容构建深度融合动力机制

  1 互惠共享。未来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要助力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使学校专业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确保长期合作深度融合。

  2 长效合作。在莞高校,特别是东莞理工学院身处松山湖,高新企业众多,除在优势学科产业对接外,还可在社会服务方面有其他贡献,如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培训、减压措施、户外拓展等方面。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深度交流合作平台

  1 打造组织综合体。比如,东莞理工学院可建立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综合学术组织、开展国际校企互动交流活动等。

  2 打造信息平台。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新建立的高校,应当联合打造产教融合综合网络平台,建立对应的项目评价数据库,为东莞经济发展提供项目的技术咨询。

  (五)积极借助母体高校资源传帮带东莞教育事业

  1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东莞应积极借助省外高校所在地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引进适宜东莞经济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抢抓母体高校已有优质办学资源。

  2 积极打造资源共享手段。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完备的在线交流平台和网络,突破地域隔阂,通过母体高校师资队伍“传、帮、带”的方式增强东莞的师资水平。
提案者 程小华
部门答复

大学筹建办
程小华委员:
  您提出的《东莞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地方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建议》(第20220394号)提案收悉。我办作为主办单位,经综合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回复情况
  (一)关于优化高校服务东莞经济建设外部环境的建议
  我市坚持把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近年来,印发《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东莞市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方案》《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关于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都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置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局中加以谋划。《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将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我市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2016年,我市出台《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科科研创新水平、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保障和支持东莞理工学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汇聚一批产学研结合紧密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一批创新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成一批高度开放的科技研发服务平台、造就一批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水平成果,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二)关于尝试成立大学服务机构谋划产教融合的建议
  1.加快推动筹设机构常态化运作。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建工作,我市自2019年底成立市大学筹建办负责推动落实具体筹建任务,并先后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全力协调推动相关工作。市大学筹建办正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就机构以及人员编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成立相关机构统筹推动我市两所高水平大学筹建工作,争取更加有力服务地方高校与我市产学研方面的协同发展。同时,市大学筹建办正在研究推进我市支持大湾区大学实现新机制、高起点建设相关机制,探索在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对大湾区大学进行专门政策支持,进一步确保大湾区大学实现新机制、高起点办学。2022年初,为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市大学筹建办牵头协调香港城市大学,推动通过协议方式,明确我市在完善学校管理架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规划论证、开展学生交流等方面对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进行支持,同时推动香港城市大学进一步提高本校优质师资投入力度,共同推动办学行稳致远,得到教育部充分认可,并于今年6月获批准筹备设立。
  2.研究制定契合东莞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大学未来发展规划。我市建设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目的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教学、科研、产业三个关键环节,这两所高水平大学在学科设置上密切结合东莞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争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两所大学已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和专家意见,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编制了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关于创新产教融合内容构建深度融合动力机制
  1.新建高水平大学方面。一是大湾区大学将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等各大科研机构以及华为等企业,在互聘人才、共享共建实验室、共组科研合作队伍、共建联合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在课程教学、学生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科教产融合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形成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闭环格局,全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更多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二是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已经先期成立了4个研究中心,分别由刘锦川院士和3名讲座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等工作,目前已建成4间实验室,在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下,正联合散裂中子源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多物理谱仪,与散裂中子源发起成立粤港澳中子散射实验室。下来将在推进科研合作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依托华为、VIVO等企业以及我市产业资源,创新产教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2.东莞理工学院方面。东莞理工学院近年来加强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镇、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等9个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有较强理解力的实干型人才。同时,注重产教协同育人,目前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化课程105门,联合编撰的教材61部,联合开发工程型案例221项,联合创新项目或研发项目70个,共建实验室59个,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3.广东医科大学方面。近年重点建设红珊瑚生命科学产业学院、亚辉龙体外诊断产业学院、东莞兰卫医学检测技术产业学院、深圳安科医学影像设备产业学院、安必平病理技术产业学院、达安卫生检验产业学院普门科技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其中亚辉龙体外诊断产业学院已建设为广东省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广东第三批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4.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方面。联合广东省机器人研究院、东莞市机器人协会等机构,引进李泽湘、张国军等国家级创新团队,率先建设了东莞市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机器视觉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印刷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社会发展咨询服务中心,开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研究、企业员工培训等,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
  (四)建设校企合作的深度交流合作平台
  1.大湾区大学探索建立国际高校合作产学研用协作一体平台。大湾区大学将吸纳大湾区内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以及龙头科技企业,建立“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 利益共同体,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合作链条。设立国际高校合作区,承接国际知名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港澳台地区大学的师生来莞开展短期学习、访问交流、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充分利用东莞大科学装置、企业先进实验室和高端生产设备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打造集访学交流、学术研讨、产学研用协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高校合作平台。
  2.东莞理工学院持续推进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专项行动。东莞理工学院注重发挥高校在建设东莞创新型城市中的作用,持续推进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委托、共建研发机构、科学成果转化等工作,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与易事特、东莞华贝电子科技等东莞“倍增计划”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和创新实力。当前正依托产业学院,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界限,导入产业先进技术体系、生产设备、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同时,改革评价体系,建立相关评价制度。
  五、积极借助母体高校资源传帮带东莞教育事业
  1.大力引进香港城市大学优质资源。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引进香港城市大学本校电脑学科、资讯工程、材料科学及工程、机械工程、能源科学及工程等优势学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同时在电脑科学、机械工程学、能源及环境、电子资讯工程学、材料工程及纳米科技、商务资讯系统等方面开展境外学位教育。香港城市大学正在探索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谋划莞港两边师资的相互流动机制,通过明确高比例推动本校师资到莞开展办学,促进相互交流,争取尽快将香港城市大学一流的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科研基础等优质资源向东莞集聚,以此营造良好的基础引进更多世界一流师资和顶尖人才来莞发展,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将推进校园智能化建设,目前正在组织开展智慧校园数据中台、服务门户及支撑系统项目建设,推动在结合香港城市大学本校信息系统实际和优势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推动学校信息资源更多共享,进一步确保本校师资在两地校区使用信息系统的熟悉顺畅,提升整体效率。
  2.发挥广东医科大学办学优势。支持广东医科大学充分发挥湛江校区(母体校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作用,加强系、教研室、专业建设团队、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打造教师优秀教学发展共同体。目前广东医科大学正围绕东莞卫生健康事业需求,加快建设大湾区健康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东莞市订单式培养全科医学、儿科、妇产、精神心理、老年医学、临终关怀护理学、预防医学等紧缺专业人才。
  二、下来工作打算
  (一)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聚焦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战略需求,构建高水平大学培育机制,依托本土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新机制、高起点建设大湾区大学建设,同时加快筹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尽早发挥两所大学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繁荣发展都市先进文化、带动国际交流合作的作用。
  (二)丰富发展科教融合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东莞作为世界先进制造业之都优势,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加强高校与龙头企业、高端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合作,构建更多全国性、世界性高新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发挥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牵引作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在莞高校人才潜力。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学科联盟、行业组织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平台开展校际合作,积极集聚区域教育资源,针对性培养适合东莞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课程共享、师资互聘、学分互认。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大学筹建办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大学筹建办,教育局,市人社局
网友评价
支持 1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