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048)关于加速推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高质量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东莞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数字经济创业基地,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产业基地,对于加快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为产业升级赋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数字经济和产业基地的发展情况

  (一)数字产业发展情况。一是数字经济规模过千亿,企业梯队逐步建立。据初步统计,东莞数字经济规模超千亿,并在各领域涌现了一批重点企业。重点跟踪的189家数字经济企业中,营业收入3000万元及以上28家,其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7家。二是数字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数字化改造在有序推进。《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对100个样本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综合评估中,东莞市排名第一层级,基础设施得分超佛山与珠海,并在物流和信息基础设施两大领域具有很大优势。

  (二)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发展情况。目前全市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共两个,分别是松山湖光大WE谷和南城天安数码城。天安数码城数字经济类企业约230家,整体形成了数字经济的集聚效应。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在水乡功能区核心五镇都有分布,总面积约20426亩,河西新一代电子信息港、德丰电创总部、东莞欧陆通信息设备制造中心等一系列项目正在加速集聚中。

  二、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地存在问题

  (一)传统莞企数字化转型意识不足。目前很多莞企缺乏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其产业数据化意识不足,导致传统企业与数字化服务企业间的沟通不畅通,限制了其创新与转型升级,成为东莞数字产业发展瓶颈。

  (二)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东莞数字产业虽有一定规模,但也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平台型及龙头企业。数字产业企业中相对附加值相对更高的软件产业企业相对较少,优质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在东莞扎根不深。

  (三)产业基地招引较为乏力。目前由于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成立时间较短,产业基础尚且薄弱,目前还主要处在承接、引进阶段。
建    议:
  一、加强对传统莞企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积极组织相关宣传培训活动,提高传统莞企数字化意识。一是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点保障。二是组织企业进行交流学习,营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浓厚氛围,大力组织行业观摩会、展示会,力争打造数字经济主题展会。三是积极探寻建设一个覆盖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的专家库和智囊团,搭建数字化软件服务专业平台,为广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二、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不断培育壮大数字化标杆企业,推进软件产业企业协同发展。一是增强对成为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扶持。对进入名单的企业,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二是对小微企业,特别是软件型企业,通过政策倾斜、成立股权投资基金、与优质资本服务机构构建合作等方式,争取在数年内为基地培养出代表性优质数字企业。三是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除按照年营业收入给予相应财政奖励以外,还应加强技术支持和税收优惠,分梯队支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中具备“专精特新”成长型中小企业。

  三、改变产业基地招引思路,优化引进政策。一是强化基地基础建设结构,打造东莞数字产业形成 “东莞样板”。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科技加持的世界一流的数字化示范区。二是转变招引思路,变“硬性挖根”为软性引入,通过对东莞、广东及全国优秀数字产业企业的软性服务、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的引入,减少内耗。三是要加快推进符合东莞实际的数字经济规划实施方案,围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构建完善政策体系,完善数字经济产业规划布局。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部门答复

民建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速推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高质量建设的建议》(第20220048号)收悉。感谢贵委对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针对加速推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高质量建设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我局会同市财政局、投资促进局等部门,根据职能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推动构建完善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布局
  一是推动成立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市政府“一号文”关于成立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要求,3月14日,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成立数字经济领导小组的请示。目前市政府主要领导已批示同意成立,由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是谋划制订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市政府“一号文”关于统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市工信局委托中国信通院承担东莞数字经济规划研究制订工作。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调研工作,3月底至4月初前先后召开了14场面向涉及数字经济领域的部门、重点园区、镇(街)以及重点企业的调研座谈会,全面摸清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全市数字经济各领域发展情况和发展计划。6月初,中国信通院已形成《东莞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二)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速落实一批惠企政策。今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2022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15条政策措施包括95项具体条款,初步统计2022年省市镇财政预算统筹安排43.51亿元支持数字化转型,政策丰富扶持力度大,因此现行政策已可以为广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对前期已认定的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制造示范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拨付专项金额5.04亿元,撬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超26.19亿元。同时,两化融合应用项目、赋能中心资助项目、软件企业奖励项目、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租金补助项目等,经过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已全面开始组织企业申报,加快项目验收评审和资金拨付工作进度,落实一批对企扶持资金,兑现政策承诺,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二是建立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培育库清单。重点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家具等5大产业集群,开展数字化普及、提升和引领项目。根据企业的营收规模、数字化投入金额、数字化转型现状和历年获得工信部门资助的情况,从5大产业中分别筛选出20家左右的规上重点工业企业,形成100家左右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培育库。下来,将对培育库企业清单进行动态更新,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重点帮助培育库内的企业更好更快地开展数字化转型,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带动所属行业相关企业转型。
  三是支持赋能中心建设,提升数字赋能供给。重点推动华为、SAP两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其中,思爱普(SAP)赋能中心展厅已经完成设计,进入施工阶段;华为赋能中心展厅正在开展调研与方案设计,预计6月底交付;赋能中心展厅将突出“沉浸式”体验的特点,多样化展示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让制造业企业真正体验到转型的红利。目前,两家赋能中心已组建超过60人的本地团队,随着供需对接活动、人才培养活动的持续开展,两家赋能中心依托各自产品和方案的优势,开展本地化服务,已成功签约110家工业企业,合同金额超过8900万元,预计6月底前可签约超过1.3亿元,赋能莞企效果初显。
  (三)加强培育数字化标杆企业,推动软信行业发展
  1.编制完善产业集群顶层设计
  一是加快编制《东莞市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暂定名),对标国内软件产业发达城市的先进做法,充分调研省外城市的发展路径,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摸清我市集群发展家底,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编制产业链图谱,建立产业链核心环节补强优化目录,完善集群培育的顶层设计。
  二是推动产业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加快贯彻落实市府一号文,落实好软企上规模奖励、软企增量奖励、租金补贴、地方贡献增量奖励等扶持措施,特别关注软企组团购地、软件企业认证奖励等新政策的落地落实,用好用足市财政资金。上半年,软企营收增量奖励项目、软企上规模奖励项目、软企租金补贴项目、软企经济贡献增量项目申报企业53家、44家、19家、22家。
  2.开展软企梯度培育工作
  一方面,支持一批优质的、高成长性的软件企业做大做强。结合市“倍增计划”工作,实施“软企倍增”。上半年,推动新增8家软件企业纳入市“倍增计划”,促进其快速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并从中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软件企业。
  另一方面,更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升规纳统标的企业库,充分挖掘“2021年营收在1500万至2000万区间且未纳统”的软件企业,具备软硬分离条件的工业企业,分类建立好标的企业培育库,给予重点关注及重点扶持,促进其尽快达到规模以上。上半年,通过“小升规”、“分转子”和软硬分离等措施推动规上64+65行业大类企业从去年年底的115家发展成为143家,增长24%。
  3.积极跟踪一批招商项目
  搭建软件产业重点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由专人专责跟进重点项目进展情况。以“龙头链主”项目(核心软件攻关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吸引“龙头链主”企业的生态伙伴在东莞落地,开展本地化服务。上半年,招商走访企业不少于50家。成功招引中软国际、鑫蜂维网络(阿里云生态)、百度飞浆、华为花瓣、上海望友等重点项目落户东莞,预计今年内为莞引进数字经济人才超3000人、营收超100亿元。
  4. 分梯队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我市大力挖掘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细分市场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建立600多家企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积极推荐企业申报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出台《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及《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划定市级、省级、国家级3级梯度培育对象,从认定奖励、技术改造、股份改造、融资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经过努力,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五(除直辖市外)、全省第二;同时,2021年财政部联合工信部分三批重点支持全国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和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我市分三批共20家专精特新企业获国家重点“小巨人”扶持。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我市累计获得省“专精特新”企业称号企业240家,目前有效期内的198家(全省第5)。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开展企业遴选。今年1-5月,210家专精特新企业合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6.38亿元,同比增长7.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
  (四)大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加快产业集聚载体建设
  1.2021年已印发实施《关于推动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措施实施细则》,并编制了《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及数字经济产业链图谱和重点招商目录,结合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产业定位、投资布局、行业地位等情况,聚焦强链补链,进一步明确并细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重点招商方向。依托数字经济产业链图谱和重点招商目录,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对接洽谈重点数字经济企业。今年以来,成功招引思爱普(SAP)大湾区工业互联网(东莞)创新中心落户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招引国音智能总部落户松山湖,同时还在积极洽谈达摩院、百度云、科大讯飞、商汤、360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力争年内招引更多优质数字产业项目落户数字经济企业经遴选认定后,纳入重点增资扩产项目的,明确挂东莞。
  2.《东莞市“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工信〔2022〕126 号)已于6月1日印发,明确对每个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资助最高资助2000万元。制定2022年东莞市“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专项资金“产业集群核心区(集聚区)资助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并指导南城和松山湖做好首期资金谋划工作,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全市约65%的规上软企数、46%的规上软企营收均在松山湖、南城两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3.根据《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的认定管理办法》,对全市4个试点园区开展年度考核。2021年松山湖光大WE谷、中集智谷,南城天安数码城、南信产业园4个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共计新招引软件企业75家,集聚软件从业人员近10000人,培育发展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17家,全年(错月)共实现营收约23.23亿元,同比增长63.7%,发展迅速。
  (五)营造良好产业氛围,凝聚加速转型合力
  一是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活动。上半年,一方面依托华为、SAP两大赋能中心累计为我市上市企业、后备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制造业企业50多家提供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和咨询服务,分镇街片区举办各类数字化转型研讨会、企业对接活动21场次,参与人员超过1500人次。另一方面,4月起市工信局指导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和东莞联通公司等机构联合33个镇街(园区)工信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各类政策解读会、行业数字化转型研讨会22场次,累计参加企业1000多家次。
  二是圆满举办工业软件创新应用大赛。5月23日下午,颁奖典礼在松山湖成功举办,头部工业企业、工业软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赛50强团队等超过150人出席大会。其中省工信厅曲晓杰副厅长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我市刘光滨常委、副市长,市工信局肖必良局长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数字化工业软件联盟、华为云公司高管出席并为获奖团队颁奖。同日,我市邀请获奖企业代表参观松山湖光大We谷、中集智谷产业园,通过实地参观、招商政策宣讲、座谈交流等方式让获奖企业加深对我市软件产业发展环境的了解,促进产业协作发展和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经前期对接,目前已成招引了望友工业软件(广东)有限公司、能科科技公司等2家企业落户东莞,另外上海东峻、湖南精益传动等11家企业对落户东莞有较强的意愿。下来市工信局将持续做好跟进服务,争取更多优秀工业软件企业落户东莞。
  三是组织企业参观学习,激发企业加快转型动力。为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5月27日,市工信局组织领益精密、东莞雀巢、易事特等近20家企业高管前往生益电子、华为南方工厂开展数字化调研并组织座谈。通过组织企业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和政策宣讲,让参加调研的企业对建设智能工厂(车间)有更直观认识,激发更多企业想转、愿转的内生动力。
  四是提炼转型案例,加强宣传推广。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结合日常走访调研,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部分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做法,初步形成生益电子、坚朗五金等典型案例,并以简报形式报市领导参阅,获市领导肯定和批示。同时,积极联合各大媒体加强对东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和成效的宣传报道。6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关注了东莞多措并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上半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南方都市/南方+、羊城晚报、东莞阳光网等媒体先后报道关注了工业数字大厦落成、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部分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等,进一步提升我市数字化转型的产业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持续强化政策扶持和指导,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做好我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工作。根据市政府一号文要求,尽快完成征求意见、上报市政府等流程,争取年内印发实施《东莞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二是研究出台智能工厂(车间)专项扶持政策。参照苏州、佛山等城市先进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智能工厂(车间)扶持政策,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以样板示范引领带动相关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对市政府“一号文”已明确实施的政策加快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四是创新培育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支持华为、SAP两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高标准建设产品、服务和案例分享展厅,对企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服务和数字赋能。遴选一批优秀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构建数字化转型供给生态资源池。
  (二)强化产业招商,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在莞落地
  上下联动合作建立产业招商机制,建立重点招商项目台账,优化招商落地政策,引导支持镇街(园区)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定位,主动引进各类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企业,择优予以重点扶持,特别是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实施“一企一策”。同时以建设工业软件攻关基地为契机,支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合作伙伴,不断丰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形成服务生态。
  (三)加强联合共建,加快产业载体建设
  一方面,根据《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的认定管理办法》,对已认定的松山湖光大WE谷、中集智谷、南城天安数码城、南信产业园4个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开展年度复核,跟踪管理各试点园区阶段性建设成效。下半年新认定1个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开展市工信局、镇街、产业园三方联合共建,联合出台扶持政策、联合开展产业招商、联合开展监测分析,推动试点园区在产业招引、企业培育、人才培养、环境配套优化等各方面,探索出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从东莞市“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专项中每年安排2000万资金,支持松山湖、南城创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出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相关政策措施,开展数字产业公共展厅建设、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以及举办具有影响力的软件产业活动,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参照“中国软件名园”、”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标准,提前布局打造东莞“名城名园”名片,支持松山湖申报“中国软件名园”,东莞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四)加强人才招引,搭建人才引进培育平台
  研究制定《东莞市推动软件人才聚集活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氛围的若干措施》(暂定名),依托华为云、中软国际的人才培训资源,联合各高校、行业协会、产业集聚区、试点园区,探索建设产教融合的人才实训基地,认定一批软件认证培训机构,吸引广西、成都、西安、大连、青岛等地的软件人才来莞发展,开展企业人才的供需对接,对通过机构进行培训后成功留莞的软件人才培训费用进行补贴。
  (五)持续营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良好氛围,帮助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进一步激活企业转型内生动力。二季度起市工信局将联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行业协会,分镇街分片区开展数字化转型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政策宣讲、案例分析、专家讲解、企业负责人分享、组织参观工厂(车间)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破解部分企业“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难题。另一方面,促进产业供需有效对接。依托华为、SAP两大赋能中心,重点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家具等行业,组织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更好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赋能。
  最后,再次感谢贵委对推动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继续得到贵委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供参考。

  领导签字:肖必良
  承办人姓名:梁东明、周伟钊
  联系电话:22382099、22226671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6月28日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财政局,市投资促进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