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021)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区域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彰显无遗,我市亦如此。因我市不设区县,镇街公立医院承担了乡镇和区县医院的职能,出现了重复投入、资源闲置、大而不强等问题,群众获得优质医疗服务较难,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完善区域医联体建设。2018年按照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分别在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选定了5所医院建设为区域中心医院,承担区县医院职能,定位区域中心医院要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

  经过3年的建设,5所区域中心医院发展较为迅速,已初具雏形,其中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通过校地共建成为暨南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的创新模式加快医院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因片区内各镇无行政隶属关系,区域中心医院与其他镇街公立医院是平行关系,非上下级医院关系。基于行政管理和财政投入等制约,片区内其他镇街、镇街公立医院对区域中心医院的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看法。主要表现在:

  一、经近年来发展,区域中心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多家区域医疗中心对于心梗、脑卒中、多发复合伤等病人已具备一定的处置能力(特大疑难邀请专家会诊或稳定后转上级医院),但遇到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镇街公立医院经常舍近求远寻求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甚至市外医院等帮助,非首选区域中心医院力量解决。

  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不到位,尚未有序有效形成市级三甲医院-区域医疗中心-镇街公立医院-镇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的诊疗模式;

  三、镇街加大对当地公立医院投入,部分设备及规模甚至超过区域中心医院,市镇两级资源难以统筹,造成重复建设,存在互相竞争的现象;

  四、区域中心医院和周边镇街医院在医保额度、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基本一致,未能体现医保对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发展的倾斜。

  
建    议:
  一、根据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21〕27号)的文件精神,为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联动协调发展的战略落地,加快区域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鉴于短期内打破行政壁垒难以实现,借鉴国内、省内成功经验,建议由市医改领导小组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通过构建医疗集团(医共体)等方式,分步统筹规划区域内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整合资源实现有序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使资源利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二、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力争区域中心医院早日达到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医院水平,医疗服务能力要与周边镇街医院有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建议“三医联动”,区域内定额包干,集团化管理。制定符合区域医疗发展的医保额度、医保报销比例、物价收费等,对区域中心医院予以适当倾斜,扶持发展。
提案者 香富辉
部门答复

香富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区域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政协提案第20220021号)收悉,该提案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强,我局对此高度重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

  (一)区域中心医院进展情况。为契合我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有效破除我市医疗资源布局发展不平衡问题,2018年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中心医院的决策部署,制定《东莞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我市在大力支持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创建成为省高水平医院的基础上,规划在除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区片区以外,在其他五大片区分别建设一所区域中心医院。经科学论证和遴选,决定把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塘厦医院、常平医院和麻涌医院对应升级建设成为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以及市水乡中心医院。通过校地共建、院院共建等模式强化医院建设,常平医院建设成为暨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塘厦医院建设成为广东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加大区域中心医院财政投入,力争三年内把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科研水平高、教学特色明显的三甲综合医院。目前,5所区域中心医院中,包含三级甲等医院2所,三级医院3所,编制床位4150,占全市11.6%;拥有市医学研究所1个,建有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市级临床特色专科。各区域中心医院建有3个国家级胸痛中心、2个国家级心衰中心、2个国家级房颤中心、2个国家级卒中中心。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新院区一期项目已于今年年初竣工;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项目将于今年年底竣工;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项目已完成立项,将于今年下半年动工;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长安院区已确定选址,正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二)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进展情况。根据区域性差异,以“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区域中心医院为“两头”,镇街公立医院为“中间”),实施错位发展。避免镇街医院与区域中心医院重复定位,往“大专科、小综合”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向特色专科医院、医养结合型医院等方向转型,建立结构布局合理、专科特色明显、运行优质高效的镇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东坑医院及洪梅医院已设置护理院,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原大岭山医院已成功转型为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城医院已增挂东莞市肝胆疾病医院牌子。

  (三)分级诊疗进展情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后,我局认真部署落实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以区域中心医院建设为着力点,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网格化医联体建设。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与区域医疗发展相适应的医联体服务体系,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了以三级医院为塔尖、区域中心医院和镇街医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新型医疗机构层级关系。全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全部参与了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出引领作用,33个镇街(园区)公立医院已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联体关系。公立医疗机构参与率达100%。全市92家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75个,其中医共体33个,专科联盟30个,其他形式医联体11个,远程网络形式1个。其中三级医院共组建38个医联体,其中医共体5个,专科联盟9个。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医院医联体合作紧密,成效显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内共享。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您提出“建议由市医改领导小组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通过构建医疗集团(医共体)等方式,分步统筹规划区域内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整合资源实现有序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使资源利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医疗集团是医联体的一种模式,医联体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优质医疗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我局认真部署落实《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已规划以区域中心医院建设为着力点,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网格化医联体建设。同时,通过健全医保就医制度、制定待遇标准差异、改革医保付费方式,优化全市医保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参保人合理就医,协同全市医疗服务资源分级和布局,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已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下来,我局将进一步统筹规划区域内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推进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工作。

  (二)您提出“建议三医联动,区域内定额包干,集团化管理。制定符合区域医疗发展的医保额度、医保报销比例、物价收费等,对区域中心医院予以适当倾斜,扶持发展。”

  按照国家、省、市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要求,我市实行“总额控制”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对于门诊费用,按照激励性“按人头付费”方式,以定点参保人数与一定的标准,事先确定基金可使用额度(医保服务总量)打包给各镇街,这与区域内定额包干,集团化管理支付方式非常类似,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三医联动下拓展区域性打包付费等改革事项。医保制度在持续深化改革,但国家对强化医保基金预算管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始终没有变,通过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办法”,“科学制定总额预算,与医疗质量、协议履行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目前,国家推行DIP支付方式改革,其目的意义是促进医疗机构内涵式发展,这与区域中心医院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的功能定位和方向是一致的,从医保支付政策上已给予区域中心医院倾斜。因此,区域中心医院要在医保支付改革中“获利”,就必须正确认识改革方向,推进自身相关配套改革,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提高医疗机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自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控制成本、合理诊治。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建设区域中心医院是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东莞的重要抓手,接下来在深化综合医改工作中,将区域中心医院建设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有力的健康支撑。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区域中心医院建设纳入市重点工程,按照城市品质三年提升工程要求尽快完成征地、改建、新建等工作。进一步确定滨海片区中心医院建设模式,推进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项目、市东部中心医院项目、市水乡中心医院新院区项目、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院区项目建设。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根据三级甲等医院标准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二)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各区域中心医院积极创造优越工作条件,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团队,争取引进国家级技术团队加强临床专科建设。继续推进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与高等院校加强科研、管理等方面合作,通过引进或市内选派等形式充实一批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到区域中心医院开展工作。

  (三)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完备相关学科,加强专科建设,积极创建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做好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和复审工作。其中,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发展妇科、肿瘤科;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发展普通外科、皮肤科;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发展重症医学科、中医科;市东部中心医院发展心内科、泌尿外科;市水乡中心医院发展检验科、急诊科。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做好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工作,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做好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

  (四)继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继续建立和完善金字塔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以高水平医院及三级甲等医院为塔尖,区域中心医院和二、三级医院为塔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塔基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探索以区域中心医院为枢纽的区域性医联体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推进镇街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医院与区域中心医院错位发展,厚街、大朗医院定位三级综合医院,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莞城医院往老年病专科方向发展;茶山医院打造有品质、有温度的精品医院;南城医院打造肝胆疾病诊疗特色医院;桥头医院打造康复特色诊疗项目;虎门中医院打造极具特色的精品中医医院;东坑、洪梅医院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发展。

  以上是我局对提案的办理情况。衷心感谢您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如仍有疑问,可在收到函件后与我局医政医管科王惠斌同志联系,电话:(座机)23280315,(手机)13712010308。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7月22日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发展和改革局,市医保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