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001)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1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培育发展的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区域布局(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东莞),我市启动首批七大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目前,基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特色不鲜明、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创新功能不明晰等产业发展困境;二是莞深产业融合与协同联动的政策制定、机制建立等还不完善;三是在园区建设上,土地空间兼容复合利用、“标准地”供应、产业空间、公共空间、生态空间等空间布局系统尚未布局谋划。
建    议:
  第一,以“三区”建设精准谋划基地核心功能定位。
  一是积极对接落实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打造新兴产业高端引领标杆区。按照省委赋予东莞“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的目标定位要求,准确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态势,实施一批创新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环节、价值链中高端领域,持续培养壮大新动能,使基地成为支撑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
  二是深度对接融入深圳规划布局,打造莞深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区。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重大平台依托,全面加强与深圳产业创新资源、研发平台和产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加速与深圳相关片区的深度融合对接,共同打造深莞产业协同创新、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全市产业基地发展以及镇街联动合作提供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
  三是借鉴吸收先进城市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经验,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样板区。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行业,以基地产业链为纽带,集中布局相关产业生产、研发、供应、上下游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开发建设之路,引导土地空间兼容复合利用,探索实行产业用地“带项目带方案”、“标准地”供应,营造高品质产业空间、公共空间、生态空间,优化基地产业创新生态。
  第二,以“六大工程”为抓手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新立柱。
  一是实施基地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打造工程,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体系。以集聚高质量产业、高技术企业、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前瞻性、高起点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招商、人才引进等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形成科学、完备、前瞻的规划引领体系。
  二是实施基地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构建形成主要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东莞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汇聚一批国家、省以及国际先进科研项目、高端创新要素在产业基地集成创新和转化落地。布局高端技术研发平台,攻关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推动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是实施基地优强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构建龙头带动高端集聚的企业森林体系。不断完善招引、培育、扶持优强骨干企业的政策措施,精准制定有针对性的企业扶持政策,打好新兴产业企业培育组合拳。
  四是实施基地重点行业新兴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强化需求侧政策导向,研究制定重大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支持政策,在基地行业、企业、全市重大领域等不同层面开展新兴技术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五是实施基地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构建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产业人才体系。强力实施新兴产业人才集聚发展战略,推进“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以产业人才的集聚推动基地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六是实施基地绩效考核评估工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监测和精准政策引导体系。加强对世界范围新兴产业技术的分析研判和市场发展动态变化,跟踪研究先进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优化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引导基地新兴产业持续优化发展。
提案者 葛大勇
部门答复

尊敬的葛大勇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第20220001号提案(《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等相关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按照有关工作要求,我局会同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共同办理该提案。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核心功能定位谋划,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打造莞深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区
  1.加强规划融合对接,探索莞深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组织开展《东莞南部片区资源统筹与空间应对的发展研究》、《东莞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等研究,从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实施机制等多个方面,探索提出强化两市合作,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以新一代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建议,谋划以塘厦中心区为核心的“东南片区综合中心区”、以塘厦、凤岗、清溪、龙岗临界地区共同构建“深莞惠银瓶绿芯+智谷”等一批重点平台的空间方案,构建推动实现“共同规划、协同管理、联合开发、共治共享”莞深交界区综合治理、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的新管控机制等一系列规划设想。下来,上述研究成果将反馈运用于正在编制的东莞市、镇国土空间规划,使东莞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莞深融合发展。
  2.依托临深产业基地,构建莞深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以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重大平台依托,推动实现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莞深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承接深圳优质产业外溢。进一步疏通与深圳接轨的渠道,加快临深基地交通、住房、通讯等基本建设的步伐,为接轨深圳创造环境。主动接受深圳的辐射和产业梯度的转移,加快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带动能力强的研发型企业,推动其在临深基地开展研发创新、进行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二是积极构建“深圳创新+塘厦转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主动对接深圳科技园、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对深圳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主动吸纳深圳优质创新资源。支持企业与深圳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临深基地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转化基地。
  (二)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样板区
  1.加强土地收储整备和连片开发。印发实施《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连片产业空间收储整备工作方案》,进一步创新土地收储整备工作机制,自上而下识别优质连片产业空间,划定土地收储整备重点区域,制定三年滚动计划和年度计划,以更大力度加快整备出一批高品质、连片的低成本产业空间。强化市级对连片产业空间资源的统筹管控能力,相关使用市级资源的红利地区需采用市级主导收储或市镇联合收储方式,由市级主导项目招引,承接龙头企业,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开发建设之路,避免零星开发。
  2.扎实推进“标准地”建设。印发《东莞市产业类项目“标准地”工作实施方案》,在基地内率先推行产业类项目“标准地”供应,推行“标准地+土地资源和技术控制指标清单+区域评估”的供地模式,推动优质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建设。通过基地上报、部门遴选,建立“标准地”台账,以年底挂牌为目标,协调镇、园区逐宗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形成更多的“标准地”,特别是连片的“标准地”,更好地满足大项目快速落地需求。
  3.营造高品质综合环境。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把产业基地周围配套设施进行相应升级改造,在道路建设、环保绿化、公共教育设施、智慧城市等方面形成一批标杆性项目。推动水乡基地中洪路工程、临深基地塘厦镇第二初级中学、银瓶基地稔子园安置区等一批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项目加快建设,打造一批区域级产城融合示范基地。
  二、强化基地建设工作抓手,加快推进产业新立柱
  (一)完善规划引领体系。一是完成空间专项规划,经过多轮现场踏勘、镇街座谈、技术对接等工作,各基地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已形成较稳定的成果,下来将会落实到在编的市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并支撑各基地详细规划编制审批。二是出台产业发展规划,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突出关键细分领域,编制形成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基地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针对主导产业提出项目招引、企业培育、人才引育、配套服务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三是完成产业链图谱和重点招商目录,各基地围绕产业规划,结合各自产业定位、投资布局、行业地位等情况,聚焦强链补链,进一步明确并细化重点招商方向,深入挖掘更多奶牛型、高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
  (二)构建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争取在年内推动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分别建设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按需启动筹建一批专业化创新平台,推动组建一批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力争到2025年,在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从前沿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中试验证、成果转化、智力服务等方面全面支撑我市相关产业的创新需求,带动相关产业上中下游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优质企业招引培育。出台《东莞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基地一政策”》,提高基地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产业基金方面,构建规模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体系,重点支持优质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基地集聚发展;引进企业方面,对新引进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综合企业投资建设、设立总部等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成长激励方面,对基地内初创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成长型企业按年度营业收入实施企业上规模奖励;关键装备方面,鼓励引进符合基地重点发展方向的关键设备,推动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企业上市并购方面,对上市后备企业或外地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入基地,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鼓励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全市7大基地范围内,技术创新方面,实行产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对承担并完成核心技术突破任务的单位(或联合体)给予该项技术研发费用资助;首创首用方面,鼓励研发行业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开发首版次软件、研发创新药及新型医疗器械以及相关创新产品在东莞率先推广应用。各产业基地范围内,针对主导产业在示范应用领域的不同需求,推出个性化扶持政策。比如,在东莞新能源产业基地内,为新能源物流车等提供示范应用场景,支持加大对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投入,择优遴选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试点示范工程并给予扶持。
  (五)优化人才保障服务。实行更具竞争力的引才措施,一是提供东莞市优才卡保障服务,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凭我市优才卡,可享受医疗绿色通道、子女入学、安居保障等共24项配套便利服务;二是提供新时代新引进创新人才综合补贴,对符合有关学历和职称等方面要求的人才给予综合补贴,最高可达30万元;三是实行特色人才住房补贴政策,提高特色人才住房补贴力度,保障人才住房需求。下来,将尽快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政策部分实施细则及方案》,启动特色人才认定评定和各项补贴申报工作,提高政策效能,集聚创新人才。
  (六)加强产业研究和动态监测。一是强化工作督导。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土地统筹整备、精准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四张清单”项目推进机制,进行台账化管理。二是深化产业研究。开展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以及东莞市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对优质产业资本吸引力课题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吸引优质产业资本工作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特此函达。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科技局,市人社局,塘厦镇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