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355)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全市教育水平

  二十年来,东莞的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事业也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东莞的教育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继续领跑,必须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化发展至关重要的。过去几年,我市已对教育布局结构的做了合理的调整,这也是均衡化的一项措施,而均衡化发展方面还需要加强。概括地说:财政上向薄弱学校的适当倾斜;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学校领导总体素质的提高;资源共享平台的完善等。

  办    法:

  一、财政资金向薄弱学校的适当倾斜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公平代表着社会的公正,让每一位公民的子女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教育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校际分配的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薄弱学校与其他学校差距,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使最大多数的群体普遍受益。

  二、加快建设较为均衡的师资队伍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过去几年,我市教育局已经在师资队伍均衡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如: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校际结对子等等,在这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广泛地开展工作。

  (一)加大结对学校的合作力度。让一些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需要扶持的普通学校与名校结对,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互动走访,提高全市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力争短期内出成效。

  (二)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开设“名师课堂”“名师讲座”“名师接待日”等,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教师更好地发展,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水平,使名师从学校所有变为全市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名师的作用。

  (三)开展菜单式服务。需要帮扶的学校开出所需支教学科的科目,由教育局将全市的名、特、优教师进行师资的整合,列出对应的送课名单、授课内容,给帮扶的学校上课,或者开设讲座。

  (四)举办教研员实践周。教研员多些时间到学校示导,包括听课、评课、上示范课;参与或设计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经常举办专题研讨会等。

  三、全面提高校长队伍的领导水平

  校长的学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人格魅力、群众基础对一所学校的影响很大,因此,注重提升校长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扩大交流轮岗的领导层面,把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部分领导交流轮换。可以举办“全市校长沙龙”,组织校长立足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并请专家、经验丰富的名校长进行点评,使校长成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思想、有理论、有追求的校长。也可以邀请名校长和经验丰富的老校长走进学校,考察学校的管理,并“指点迷津”,全面提高校长队伍的领导水平。

  四、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东莞的教育要提升,其中关键的一项举措就是如何加强区域联动、校际合作、资源共享。近年来,教育局及相关学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工作,但是收效不尽人意,原因是诸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太强,合作意识薄弱。因此,产生的局面是:共享平台资源不足、优质资源得不到共享、不少教师在单打独奏、重复劳动、教育教学效率较低等等。

  教育局(教研室)可以制定规定:每个学校每学期需要上传相当份量的高质量的资料、习题、课件等;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组织一帮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编写一套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和训练题,逐年修改、完善,不要把平台弄成一个孤岛。

  五、帮扶薄弱民办学校

  强势民办学校有它存在的必要,弱势民办学校有它存在的理由,由弱转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了让新莞人安定在莞工作,弱势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尤为迫切。东莞的民办学校有250多所,除了其中30多所比较高端的学校,其他都比较低端,它们的生存确实是比较严峻的,生源差,教师待遇低,但是,这些学校有它们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这些学校,几百万的外来人员工作就不安心。因此,可以利用我市公办学校的师资定点定时给薄弱民办学校帮扶,可以借鉴公办学校的结对子帮扶办法,财政像支持民办幼儿园那样给予适当的支持。

  

提案者 张天保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第20140355号提案的答复

  张天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市教育水平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盼,更是我局一直以来的工作重心,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调整布局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2001年,我市完成了省定39所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彻底消除了薄弱学校。为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2003年我们要求全市各镇街必须把布局调整工作与改造小规模学校、建设优质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规模结合起来,要求新建或扩建的学校,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功能场室、运动场配备、设备配置等方面都必须符合规范化学校、甚至达到省、市一级学校的标准要求。2006年,全市共有366所学校参与布局结构调整,新建扩建学校107所,新增建筑面积155.8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达15亿元,基本完成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全市中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基本实现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为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奠定了硬件基础。

  二、抓教育强镇建设,缩小区域差距

  我市32个镇街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为缩小这种差距,我们紧紧抓住省出台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制度的契机,于2001年正式开展教育强镇的建设工作。各镇街不断提高对创建教育强镇的认识,纷纷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学校布局,推进联合办学,强化教育管理,大力创建优质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强镇建设。2005年,共有23个镇街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我市成功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市。我市持续大力推动,拨出4.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至2007年底,全市32个镇街建成省教育强镇,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的目标,保障了各镇街人民均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均衡分配公共教育财政资源

  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教育财政经费的分配进行了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均衡分配公共教育财政资源。首先,把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我们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由市、镇、村“三级”办学转变为市、镇“两级”统筹办学,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市镇财政保障范围,彻底免除了困难村的教育经费负担,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经费的均衡分配。其次,统发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从2006年起,市镇两级中小学在编在职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工资、津贴、奖金,全部由市财政按统一标准委托银行发放。将全市教师住房津贴纳入市财政统发范围,并完善教师津贴、奖金统一发放的机制,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市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了一些欠发达镇教师待遇,基本实现了全市公办学校同类教职工工资待遇均衡分配。再者,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从2006年9月起,我市对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收杂费,2007年9月起,免收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资料费,所需教育经费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承担。2008年,进一步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借读生杂费差额,免收金额达3625.76万元,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学生完全免费教育。

  四、制定《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保障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为保障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规范、统一新莞人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办法,我们根据《义务教育法》及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协同司法、公安局、新莞人服务管理局等12个部门一起探讨,并认真听取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一整套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体系。2009年5月,我市颁布《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成为全省首个以积分制形式解决非户籍人口子女入读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地级市。颁布当年,我市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共有13939名新莞人子女通过《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申请入读公办学校,这些新莞人学生进入公办学校读书跟本市户籍学生一样,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2012年,在总结3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修订完善并正式出台《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了申请门槛,扩大了申请范围,完善积分入学指标体系,采用积分制入学受理平台,实施“新莞人服务部门一口受理,各职能部门平台对应审核,平台自动核分”的运行模式,为新莞人子女人数积分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更优的服务。通过挖掘公办学位潜力,2009—2012年,全市通过积分制入读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新莞人子女人数实现了逐年提高,分别为13939人、14812人、16283人和20507人(含积分制入学和享受市政府优惠政策入学的新莞人子女)。

  五、积极推进初中教育提升工程,促进初中教育质量进一步均衡

  为深入实施初中教育提升工程,推进我市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初中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2012年,我们出台了《东莞市初中学校“1+1”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局领导分片联系初中学校和校际联盟实施方案》。全市遴选了15对结对帮扶学校,按照强弱联合、以强扶弱、共同提高的工作思路,督促各结对学校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参与结对帮扶的30所学校广泛开展制度建设、教学研究、中考备考等多方面的交流学习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少受扶学校初中毕业生教育水平已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通过实施局领导分片联系机制和校际联盟机制,促进全市初中教育区域内加快交流,促进片区内初中教育的高度统一及合作。我们将全市33个镇街(含松山湖)分成7个校际联盟片区,并要求各片区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广泛开展各类交流互助活动,促进片区内各初中学校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实现共同提高。

  六、促进师资均衡建设和干部素质提高

  为推动名优教师传经送教,我市从2005年启动“三名工程(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建设,目前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已逐步形成梯次化特征,即具备39个名师、443个学科带头人、近千个教学能手、6万名公民办中小学教师。为探索学校干部交流制度,我们以市直属学校行政干部交流为突破口,2012年,在开展全市第八轮校长聘任工作中推行校长轮岗交流制度,直属学校校长交流任职幅度达到三分之一;2013年起,对各直属学校新提任的中层干部,或全市直属学校公开选拔的校长后备干部,到其他学校交流任职一年。为促进师资优化整合,我们结合高中布局调整、村级小学联合办学和规模化办学等,进行高中、初中、小学师资分流,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师资队伍。为组织教师互相帮扶,我们积极推进公办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交流,采取送课下乡等形式,开展公民办学校的结对帮扶活动。同时,结合每年省安排的任务,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粤北山区和新疆地区支教,或到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支教。为培养青年干部,我局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工作,去年12月,我局派出43名校长和高中校长后备干部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通过这些活动,有力推动我市师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干部交流,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层干部。

  我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地位,我们将紧紧围绕《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的总体目标开展相关工作:探索出台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办法,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的内容和形式,扩充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缩小镇街间、学校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继续加大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力度,改进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的内容和形式,扩充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缩小镇街间、学校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年内拟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交流方案并进行试点工作,优化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表彰优秀教师制度,树立和宣传模范实践师德规范、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先进典型。

  您的建议切中我市教育工作要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会认真研究吸纳,推动全市教育水平的提升。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办理单位 东莞市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