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339)关于整合全市卫生信息资源,建设东莞智慧医疗的建议

  我市各医疗单位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领先水平,所有公立医院都已建立基本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HIS系统),全市有34家医院使用了门诊医生工作站,27家医院使用了住院医生工作站,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已全面覆盖33个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市已建立卫生信息城域网、网上预约挂号、数据交换平台等。在基础硬件和网络布局上已比较完备;在信息数据收集方面,卫生局信息中心从2007年起,已存储全市40家公立医院大部分的信息数据,包括:门诊处方病历、住院医嘱病历、收费信息、药品存销存、检验检查结果、医学影像(压缩后)、病案首页等;

  数据量已足够庞大,但数据共享和利用程度不高。例如:在全市范围内还做不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病人在社区和医院之间双向转诊诊疗信息还未共享,居民健康档案建案内容、准确率、利用率还不高,病人无法查询本人的医院就诊信息等。

  当前全国各地级市均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服务经济,造福民生”是智慧城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智慧医疗则是民生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我市卫生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信息数据不共享,各单位或子系统相互割裂,“求医问药”、“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医改难以解决的顽疾等。借助东莞市进行全面智慧城市建设契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智慧医疗如何建设。

  办    法:

  一、加快“一卡通”建设,建议发放市民卡。

  目前市民手中有大量各种证卡,每家医院都有各自制作的本院诊疗卡,社保局也在发放社保卡,其他还有公交卡、图书卡等等。医院的诊疗卡只能在本院通用,病人在不同医院看病需要办理不同的诊疗卡;社保卡虽然可以在全市范围内通用,但存在不能覆盖非社保人群,办卡周期太长,市民不愿意随身携带等因素;公交卡、图书卡是非强制性办理,办卡人群更少或有限。卫生部正在推行的健康卡仍属于行业内的卡,很难做到全覆盖,且在其他行业也很难得到认可。

  只有全市发行市民卡才可以做到一卡多用,做为市民的主索引卡,其他卡只能是补充或停止使用。

  二、建立“东莞市智慧医疗居民健康管理平台”网站。

  (一)将预约挂号、专家咨询、就医指导、健康档案管理、个人用户账号、医生用户账号、医院管理账号、健康知识宣传、小额支付结算等全部整合到此平台。市民只要登录到此平台,即可以得到所有的医疗信息资源,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咨询到合适的医院和医生,并自助完成预约挂号,可以进入个人健康档案完善个人基本信息资料修改(授权可自行修改部分),可以查询以往在各医院和社区就医的信息,可以与社区医师或医院主管医师在网络或手机平台上互动交流。

  (二)医生登录此系统,可以查阅到自己所管病人的健康档案内容(授权可查部分)和以往就医记录。检验检查结果、医学影像等可以查阅打印,由病人签字确认后,可不再重复检查。医院管理用户可以维护医生排班,预约放号数量,特色优势专科专家介绍,先进医疗仪器功能介绍,医院空余病床信息等。

  (三)此网站还需支持手机用户使用,让病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个人健康状况和全市各医疗机构的状况。在预约服务阶段还要做到根据市民病情智能为病人推荐医院和医生,并提醒病人做好诊疗前的准备工作。病人在各医疗机构如社区和医院的就诊信息,能够自动进入个人健康档案之中,并可以根据相关检验检查结果,做出趋势图和智能健康提醒服务等。

提案者 周爱军
部门答复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0140339号的答复

  周爱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整合全市卫生信息资源,建设东莞智慧医疗的建议》(第20140339号,以下简称《建议》)收悉。《建议》指出我市医疗信息数据量足够庞大,但数据共享和利用程度不高,并提出加快“一卡通”建设和建立“东莞市智慧医疗居民健康管理平台”网站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就《建议》内容答复如下:

  一、我市卫生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我市卫生行业信息化起步较早,在广东省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处于领先的地位,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卫生信息城域网联网机构共476家,包括全市医院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共388家及市社保局、市疾病控制中心、市120、各金融机构等实现互联互通;建有市卫生数据中心机房与灾备机房,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实现了全市社区卫生数据集中存储与灾难备份,拥有全市居民健康档案860多万份;建设了东莞市区域卫生信息交换平台,全市39家公立医院医疗业务数据联网采集,为实现医疗业务信息共享与交换、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双向转诊提供了技术基础。

  目前数据中心承载的应用系统内容如下:东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公众网站)、东莞市卫生计生局门户网站、全市预约挂号系统、全市公立医院“阳光用药”监察系统、全市卫生视频会议系统、卫生计生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卫生应急宣教短信息系统、维普中文生物医药期刊、综合电子图书馆、瑞星及金山网络版防病毒软件等。

  二、主要存在问题

  我局在区域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困难和不足:

  (一)领导重视力度不够、投入资金不足。市财政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投入不足,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也没认识到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性,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去抓;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对滞后。

  (二)存在信息孤岛,数据未实现高度共享。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孤岛现象,数据未达到高度互联互通,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应急演练、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卫生信息化专业人才需要加强培训。卫生信息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必须积极开展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选派信息化人才去进修学习,营造卫生信息学术氛围,不断提高我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关于《建议》的回应

  周委员在《建议》中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快“一卡通”建设,将诊疗卡、社保卡、公交卡、图书卡等合并为市民卡,实现一卡多用。二是建立“东莞市智慧医疗居民健康管理平台”网站。将预约挂号、专家咨询、就医指导、健康档案管理、个人用户账号、医生用户账号、医院管理账号、健康知识宣传、小额支付结算等全部整合到此平台。我局在“智慧医疗”建设方面提出九大工程,其中四大工程已包含以上两点建议内容,并已实施取得初步成效。现说明如下:

  (一)全市医疗-健康-社保-金融-社会服务“一卡通”平台工程

  我市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覆盖全市1000万人口及所有医疗机构的社保、诊疗、金融“一卡通”,目前已向市民发放500万张新社保卡。在现有社保一卡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服务范围,向非参保人(包括流动人口、非户籍人口)等发放国家卫计委标准的健康卡。市民一卡在手,在各医院均可获得医疗服务;医务人员也可及时获知持卡人的既往疾病信息,做出最佳的医疗方案。功能上将居民现有的银行卡、医保卡、公交卡、水电气卡、居民健康卡等社会服务功能归集于一卡,获得健康云服务。

  (二)基于健康档案的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我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平台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全市居民健康档案,与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相连,数据共享;通过网站,为市民提供可互动参与管理的健康档案查询和更新服务。全市每天38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5332名用户上线使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统一管理。目前,我市共建立了760万份健康档案(由卫生部经世界卫生组织反馈:全球第一),315万份育龄妇女健康档案,46万份儿童健康档案, 32万份老年人健康档案,29万份高血压患者档案,9万份糖尿病患者档案。截至2013年12月,向市民提供服务1430万人次。

  在现有全市统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台基础上,扩展延伸涵盖全市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社会医疗和体检机构,实现数据集中共享,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居民提供从小到老的终身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涵盖健康信息、个性化健康监测管理、家庭保健、远程会诊、膳食管理、健康教育等功能。构建统一的健康信息云平台,解决不同数据来源的异构不一致问题,实现数据规范化“清洗”、数据安全及异地容灾保障。

  (三)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服务应用工程

  市卫生计生局公众网站开设了预约挂号专栏,与中国移动合作拓展公众预约服务渠道,市民可以用网络、电话、短信息和医院现场等多种方式办理预约,选择医院专科医生进行实名制挂号,在短信息确认的指引时间前往医院,即可凭有效身份证件便捷就诊;目前我市加盟该系统的40多家医院,日均可预约号源达4.2万多人次(全国第一)。该平台已实现与深圳市的预约挂号平台合并,两市的市民实名注册后均可通过系统办理预约,包括深圳90多家医院及东莞40多家医院。

  在目前预约挂号平台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增强服务能力,汇总全市各医院、医疗机构的挂号、病床、专家、诊疗设备等服务资源数据,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建立资源信息数据库。通过手机、网络、电视机顶盒等运营商协作,为市民提供预约挂号、预约检查、预约手术、预约专家、预约病床等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全市卫生主管部门对急需药品、血库、疾病等宏观状况,大型设备等资源信息有效的掌握;在特殊紧急时期,政府能够迅速进行医疗资源的管理调配。

  (四)基于云计算的“五信”互动服务应用工程

  联合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和“阳光网”五大运营商,打通社会老百姓常用的五种通信方式:电话语音、短信息、网站、社交平台(微信、易信、QQ、微博等)、智能手机移动应用(IOS/ANDROID)通路,构建统一的沟通服务门户平台:互通型短信平台;基于三大运营商的语音服务通路,构建统一的语音智能识别技术平台;构建基于云技术的统一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使市民可方便、快捷与医院、医生相互交流,拓展对市民医疗健康的服务渠道;患者分享健康和治病的体验,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建立互信关系;在该平台上能获取健康资讯、合格药品厂家的直接支持有力降低医药成本。

  通过建设“智慧医疗”,实现全市大数据集中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服务,拓展构建对市民的多元化服务渠道,使各项服务更加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便利可及,持续研究开发各项服务应用,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和享用信息化时代的高水平健康保障服务。


办理单位 东莞市卫生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