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00349)关于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推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之城迈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东莞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东莞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之城迈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促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东莞城市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东莞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示范城市。当前,世界第四台、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已建成,南方光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大装置正在加速集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加快建设,世界名校——香港城市大学即将动工,世界一流企业华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和院士在东莞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态势正在加速形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支撑。
建    议:
  为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东莞向创新之城迈进,提出“三个加快”的建议:

  一、加快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牵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有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东莞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快探索突破:一是研究制定以超常规力度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在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布局、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土地供应保障、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二是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范围内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类别的政府投资项目调整为市政府投资事权,纳入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逐年安排;三是强化功能区管理机构的统筹力度,打造更高层级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参与科技创新的发展平台;四是研究探索更加灵活的土地指标管理模式,对东莞重点发展平台(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先给予土地指标保障。

  二、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市发展改革局牵头)

  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是东莞建设创新之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机遇,应当牢牢抓住。一是加快做实与中科院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合作机制,加快明确双方合作模式和重点项目等,力争将中科院更多资源导入我市;二是加快研究与深圳的对接合作机制,争取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先行经验率先在我市复制推广,加快推动东莞5号线和深圳13号线的轨道连接,推动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学大道加快建设,尽快形成莞深两地全面合作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格局;三是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争取南方先进光源、阿秒激光设施正式落户,并谋划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四是加快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上升为省重大发展平台。

  三、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市科技局牵头)

  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经之路。应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源在东莞集聚发展。一是大力引进一流大学与科研院所,布局重点领域研究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和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努力争取更多国家、省重大科创资源落户东莞,并且优先落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争取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等大型科技活动优先选择在松山湖举行;三是谋划建设高端人才社区,通过低成本高品质的人才住房吸引人才到东莞创新创业,进一步汇聚全球顶尖创新创业人才。

提案者 黄晨光
部门答复

答复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
答复文号: 东发改函〔2020〕581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8月24日
联 系 人: 莫清渊
联系方式: 22830669
反馈意见: 满意
反馈备注: 贵局的答复收悉,感谢对本人提案的重视和及时办理。答复反馈了我市加快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加快与深圳合作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上升为省重大发展平台的有关工作情况。回应了提案中“关于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关切,工作成效明显,计划思路清晰,本人对提案答复满意。
答复内容:
  关于对第20200349号人大建议分办意见的函

  尊敬的黄晨光代表:

  人大建议《关于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推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之城迈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第20200349号)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我市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和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得到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当前,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送审稿)中,明确了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标志着我市积极争取将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努力正式得到了国家和省层面的认可。

  我市紧紧贴合国家战略需求,牢牢把握国际化、市场化等原则,主动谋划、积极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松山湖科学城谋划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加快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

  2019年10月18日,梁维东书记率队拜访了中国科学院,双方就深化院市合作,共同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行了座谈交流。白春礼院长肯定了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做法;表示全力支持我市建设南方先进光源并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建议和推荐,与我市共同争取将南方先进光源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提升为中科院与东莞合作共建的高度,并共同争取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规划布局;支持院市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争取尽快与我市签订系统、全面的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我市与中科院的合作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意味着整个中国科学院的行政资源、科研资源将更多地投放到松山湖科学城,为科学城的建设注入了长期的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加快与深圳合作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强化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空间连接,正在加快推进深圳13号线北延线及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已于2020年3月11日动工,计划2023年底完工,并加强与深圳市衔接,推动深圳段的建设。

  三、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稳步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束流功率提高到500kW,并新建11台谱仪和实验终端,目前已通过中科院组织的多次规划评审,列中科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荐设施名单之首,正在抓紧编制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以及准备有关立项文件。南方先进光源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于2019年9月动工,预计2021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南方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前期已将《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申请立项,同时,研究团队已提前开展预研工作,完成了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路线制定和核心设备的物理设计。先进阿秒激光编制完成项目初步建议书,项目建设周期约7年,总投资15亿元,已落实了项目用地和资金保障,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二期规划土地中划拨140亩用于设施建设用地,给予相应的建设资金保底支持。

  四、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上升为省重大发展平台

  前期,我市已向省政府提出,将中子科学城列为省重大发展平台,并得到时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和省发展改革委的支持。在科学城规划编制修改过程中,我局非常注重与省发展改革委的衔接互动,时常汇报科学城规划情况,并请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对我市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等方面进行规划业务指导,争取持续支持,为下来列入省重大发展平台奠定工作基础。下来,我局将尽快修改完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申请纳入省重大发展平台。
 
答复单位: 市委政研室
答复文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9月09日
联 系 人: 刘磊
联系方式: 18819117725
反馈意见: 满意
反馈备注: 贵局的答复收悉,感谢对本人提案的重视和及时办理。答复反馈了加快我市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优化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和管理机制、新型研发机构体制增效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工作情况,并进一步建议立足实际,结合提案内容,以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全力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加快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建设,加强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和土地空间保障,推动东莞全面提升创新能级。回应了提案中“关于加快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关切,工作成效明显,计划思路清晰,本人对提案答复满意。
答复内容:
  提案内容切合东莞发展实际,对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市正在全力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目前,松山湖科学城规划范围调整优化至90.52平方公里,松山湖科学城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得到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有关科技设施和平台等建设内容已基本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建设方案》当中,散裂中子源一期已正式投入使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南方先进光源正在开展前期预制研究。为满足战略发展需要,我市加快统筹土地整备和加强财政投入,保障重点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落地,比如截至目前支持散裂中子源项目的市政政投入已逾13亿元。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将“优化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和管理机制、新型研发机构体制增效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作为实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提出建设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港澳联合实验室、构建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常态化合作机制等事项,均得到省科技厅支持,推动体制机制层面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室(办)建议立足实际,结合提案内容,以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全力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加快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建设,加强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和土地空间保障,推动东莞全面提升创新能级。

  
 
答复单位: 科技局
答复文号: 东科函〔2020〕87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9月28日
联 系 人: 肖驰宇
联系方式: 18688693887
反馈意见: 基本满意
反馈备注: 贵局的答复函收悉,感谢对本人提案的重视和及时办理。答复函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院、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区、建设高端人才社区三个方面详细回应了提案中“关于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建议,反馈了有关工作进展,提出了具体工作计划,工作成效明显,计划思路清晰,本人对提案答满意。
答复内容:
  (A) 类

  东科函〔2020〕87号

  市科技局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20200349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黄晨光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推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之城迈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其中,针对“三、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经综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松山湖管委会、东莞市大学筹建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当前,东莞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市发改、科技等部门全力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之城迈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促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东莞城市竞争力,推动东莞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示范城市。具体的工作进展主要有:

  一、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及研究院,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动力

  (一)高起点新机制筹建湾区大学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湾区大学筹建工作,市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抢抓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我市创建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历史机遇,高起点、新机制建设湾区大学。为推动湾区大学筹建工作,我市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咨询机构和工作推进机构,前往省内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内外知名高校调研,就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引进优质资源开展办学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在结合上级要求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明确了办学思路。

  湾区大学将坚持高起点的办学定位,把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卓越人才、引领社会发展和领跑高教改革作为使命追求,立足东莞、立足湾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高端人才,努力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一流学府。将结合新兴产业发展,聚焦交叉学科,紧密对接社会开展办学,实施科教产合作的人才培养战略,重点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构建覆盖“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融通全链条创新体系,确保学校办学走在科技、产业和教育发展的最前线。

  目前,湾区大学办学思路得到省政府认可,已确定创校负责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下来,我市将按照上级要求,依托筹建团队,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湾区大学早日建成招生。

  (二)着力推进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办学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等工作的部署精神,自2019年以来,我市强化与香港知名高校对接联系,积极引进香港高等教育资源来莞开展合作办学。

  经多次会谈磋商,我市与香港城市大学就合作办学达成共识,以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合作办学高校,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举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秉承与香港城市大学同等水平的办学定位与宗旨,以多科性专业教育及研究为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引进国际领先的优质教学与研究体系,吸引优秀的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推动粤港办学资源、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集聚,建设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促进产业高端集聚发展和创新融合发展。

  目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备申报书已上报教育部,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下来即将成立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具体承担筹建工作,确保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如期完成办学申报和相关筹建工作。

  二、争取更多国家、省重大科创资源落户东莞,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一)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工作迈出了关键步伐

  我们全力推动国家级优质科研资源集聚松山湖科学城,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2019年10月18日,梁维东书记率队拜访了中国科学院,双方就深化院市合作,共同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行了座谈交流。白春礼院长肯定了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做法;表示全力支持我市建设南方先进光源并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建议和推荐,与我市共同争取将南方先进光源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提升为中科院与东莞合作共建的高度,并共同争取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规划布局;支持院市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争取尽快与我市签订系统、全面的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我市与中科院的合作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意味着整个中国科学院的行政资源、科研资源将更多地投放到松山湖科学城,为科学城的建设注入了长期的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集聚一流科技设施,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目前我们在松山湖科学城科技设施建设中,重点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等3个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发挥大学装置集聚效应;布局建设材料科学领域的材料制备与加工极限环境设施、材料服役安全与评价试验装置、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信息科学领域的未来信息科学探索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5G)研究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等专业领域研究设施,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三)布局一流研究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我们正对标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布局前沿科学研究、创新样板工厂、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模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布局量子计算核心材料与器件平台、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原子运动规律及化学变化过程可视化平台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清洁能源材料研究与测试平台、新型半导体前沿技术创新平台、新药创制研究开发技术平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等专业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高水平研究和协同创新,推动实现原创性突破,支撑、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

  (四)举办大型高端活动,打造国际学术交流聚集地

  为营造松山湖人文学术氛围,打造国际学术交流聚集地。根据市政府纪要要求,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盛事落户松山湖并以松山湖科学城名义举办。“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活动就将于今年11月在松山湖举办。届时,活动将有开幕式暨特邀报告会、IBT(信息技术与生物科技)主题、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院士专家企业行和校园行等五大系列活动,将邀请邬贺铨、李兰娟、孙勇奎、张伯礼、樊代明、廖万清、吴清平等超过30名院士来莞参会。同时为充分展示松山湖科学城,推动院士专家更深入全面了解松山湖科学城,活动策划了“遇见松山湖科学城”特色活动,包括“走读松山湖”、“松山湖科学城之夜”、“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发展战略咨询会”等活动,并进一步加强院士专家与园区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对接互动,以及加大媒体对松山湖科学城的宣传报道力度。

  三、建设高端人才社区,汇聚全球顶尖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来,东莞市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机遇,在松山湖科学城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培育的完整创新生态。这里既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世界性的大科学装置,又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还吸纳了华为、生益科技等众多龙头企业,为推进国际性的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今年7月,东莞已先后与中科院物理所、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在大学创新城内共建了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了400多家科技企业,招引了近2000名企业家和科学家,初步形成了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资本、创新创业、生活配套等“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一)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汇聚高端人才

  7月24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挂牌成立,在新起点上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国际化创新资源及成果落地,将该区域打造成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华为、国际知名高校院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先行先试政策的特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目标是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建成先行先试政策的创新创业孵化摇篮,吸引更多青年创新创业团队聚集,东莞将以此作为国际创新创业的新起点,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和合作中抢抓机遇。社区揭牌后,将加强与东莞市重大科研力量的对接,推动优质项目和团队在该社区落地。包括实施大科学装置科研项目拓展计划,对中国散裂中子源核医学、加速器关键器件等产业化项目进行培育孵化;实施高等院校高水平创新创业拓展计划,支持高校老师和学生到社区创新创业;实施华为创新链条拓展计划,充分发挥华为科研队伍充实、创新理念迸发的优势;实施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拓展计划,通过挑战赛等方式支持草根创业项目落地等等。

  (二)加快建立人才优惠政策,助力优质创新创业条件营造

  一是加快建立人才安居政策体系。我市把人才安居作为引留人才的重要支撑,大力支持人才住房实物供应和货币补贴,加快构建分层次、分类型、多元化的人才安居模式。《东莞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将通过明确人才安居覆盖范围、人才住房筹集渠道、人才住房租购原则等内容,健全人才安居服务机制,营造有利于吸引和培育人才的生活环境。目前,办法已通过市政府审定,即将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名义印发实施。同时,加快配套文件《东莞市安居房配建管理实施细则》的制定,明确规范建设管理、移交管理、房源分配、供后管理、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和竞争性审查等程序,准备上报市政府审议。

  二是加大人才住房筹集力度。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市通过招拍挂出让住宅用地配建(或计划配建)人才安居房的有36宗地,共129.28万平方米。市属人才住房运营机构(东实安居公司)筹集人才住房4700多套。同时《办法》明确政府投资筹集建设人才住房的主要方式包括新供应用地建设、新供应用地项目配建、城市更新项目配建、各类存量房源盘活等4种方式,并重点突出双“10%”原则,即原则上要求招拍挂出让的住宅用地、政府主导类城市更新项目改造方向为住宅用地的配建比例不少于10%的安居房,用于人才住房等用途,以加快人才住房房源筹集。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抓紧“三区叠加”的历史机遇,加速推进我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发展。同时,我们将继续推动我市高校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深度融合,高起点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湾区融合,充分联合政府、科研机构、内地及港澳高等院校、企业等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推动我市的高校建设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松山湖也将继续打造好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构建完善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进一步汇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推动国际化创新资源及成果落地,努力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华为、国际知名高校院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先行先试政策的特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张丹丹

  联系电话:18929288321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9月3日

  (联系人:实验室与平台基地科 张丹丹;联系电话:22831317)

  公开方式:不公开


办理单位 市委政研室,发展和改革局,科技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