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00307)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加速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的建议
  2019年底,省上报国家发改委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送审稿)》明确了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松山湖科学城跃升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态势基本形成。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纳入了中科院与东莞市共建协议,院市逐渐形了成全方位、长期稳定、有固定框架指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成了山湖科学城更名工作,范围优化调整至90.52平方公里,新的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但是与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目标相比,目前科学城建设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城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现象,镇村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由松山湖管委会中子科学城管理局主导的统筹机制有待完善;三是由东莞市地方财政为主要投资的建设模式相对单一;四是规划范围内建成区体量大、权属关系复杂、历史包袱重,土地统筹和整备工作推进困难;五是道路交通、城市品质等城市配套环境还不够完善。
  
建    议:
  一、进一步完善松山湖科学城统筹与管理机制,各方形成建设合力。要进一步明确松山湖管理机构职责及其运行机制,解决目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发改、科技、国土等部门等主责部门较重视,非主责部门不够重视,个别镇村配合不积极甚至抵触的状况。要做实做强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压实专班责任,切实履行好专班职能,并逐步完善统筹运作机制,形成推动科学城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协调,争取得到国家和省更大支持。要充分利用散裂中子源国家大科学装置条件,积极争取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科学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要进一步夯实与中科院更科学、高效的合作机制,积极与省政府、中科院对接,争取将松山湖科学城列为省、院、市共建平台,形成省、院、市全面战略合作框架。
  三、尽快完成松山湖科学城规划编制,全面推进科学城落地建设。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城发展空间边界和园镇统筹协同发展机制,为规划编制工作奠定基础。要尽快完成松山湖科学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编制科学功能规划和空间规划提供依据。要尽快编制完成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为推进下一步工作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要结合大科学装置集群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需求,尽快推进近期重点开发区域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四、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集聚发展,构建研发产业化高地。要争取将南方光源预研和测试平台项目列入省政府与中科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南方光源项目进入实质运作阶段。要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物理所沟通对接,明确建设需求、功能设想、用地布局等内容,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要更强力推进散裂中子源用户谱仪二期建设,不断提升散裂中子源的创新应用能力。
  五、完善土地统筹模式,破解用地收储难题。要启动松山湖科学城用地调查工作,摸清规划范围内用地情况,作为后续征地拆迁补偿、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合法依据。要立足园镇统筹联动发展的原则,探索建设园镇土地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要继续严抓“两违”行为,固定现有合法建筑拆迁面积,为科学城后续开发建设预留足够的承载空间。
  六、推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要推进区域轨道网络建设,并尽快落实到深莞两地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中,强化与深圳有关部门对接,推进东莞和深圳全面启动松山湖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建设。要与中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进行充分对接,推进科普服务单元启动区建设,推进松山湖复合城市中心单元首批配套项目建设。要进一步解决制约科学城和松山湖吸引人才的学生入学、医疗配套和城市复合商业中心等短板问题。

提案者 刘川
部门答复

答复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
答复文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7月06日
联 系 人: 莫清渊
联系方式: 22830669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对第20200307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松山湖管委会:

  提案《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加速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的建议》(第20200307号)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高标准编制《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

  前期,我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制《中子科学城发展规划》,后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开始谋划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其先行启动区,对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已编制完成并已三次征求各有关部门意见,但在城市空间布局、机制体制改革、科技产业融合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鉴于原课题组中科院大学主要擅长于科学功能布局方面的规划,在城市规划、产业规划、机制体制研究方面还稍显欠缺,且在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订发展规划合同时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面积为53平方公里,该项目课题费用较少,如今随着松山湖科学城扩区、增容,原有课题经费已不再能够满足课题调研需要,我局将联合综合开发研究院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以适应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更高要求。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咨询项目协议书已经由我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正按程序签订。

  鉴于总体规划非常重要,无异乎于科学城的出生纸。接下来,我局将尽快与综合开发研究院迅速明确,吸纳科技、产业、空间等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组成新的课题组,开展《松山湖科学城总体规划》的完善提升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的总体定位、科学布局、产业布局、城市布局等方面内容;二是通过规划确定科学城发展范围,并注重总体规划、空间规划、科学功能规划的协调衔接;三是深化对科学城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注重创新机制的探索和改革;四是进一步完善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对接。

  我局将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尽快修改完善,8月底前报市政府审议,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后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将在征求省有关部门意见并进一步完善后报省政府审议,通过后将由省发展改革委按省重大发展平台规划印发实施。

  二、积极跟进先行启动区方案审议进展

  在参与研究编写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过程中,我局紧密保持与国家、省发展改革委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形势变化及内容修改情况,积极表达东莞诉求。今年3月,根据肖市长的修改意见和相关指示精神,我局向省发展改革委强烈建议明确南方先进光源建设时序、优化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建设内容等。在市领导亲自推动下,沟通协调进展成效显著,省发展改革委采纳了相关建议并报省政府审议通过。目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已由省政府联合中科院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据了解,《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委内征求相关司局意见,准备以签报的形式报国务院相关领导签发。按照以往国家科学中心的批复经验,最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并在批复文上冠以“经国务院同意”等字眼。

  三、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规划

  (一)南方先进光源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进展情况。我市前期已通过多种途径向国家和省提出将南方先进光源纳入“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并由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国家和省进行沟通争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均建议加快启动南方先进光源的研究论证、编制项目预研及建设方案。由于存在与合肥光源的竞争关系,且中科院内部更倾向于将合肥光源纳入“十四五”规划,对于将南方先进光源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科院高能所、省发展改革委均反馈难度极大。

  为夯实项目在莞建设的基础,我局全力推进预研项目立项等工作。南方先进光源预研项目于2019年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召开南方先进光源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建议尽快启动预研项目,并分领域成立了工作组,迅速深入开展用户需求调研工作。2019年12月17日,中科院条财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在高能所东莞分部召开南方先进光源中科院预研项目评审会,专家组一致同意南方先进光源中科院预研项目通过评审,建议尽快启动。2019年12月20日,省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委托中咨公司对《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并原则通过。2020年4月中旬,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完成《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改完善,我局于4月21日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目前,省发展改革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暂无意见,正在研究出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指导意见,准备在指导意见出台后将省内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包统一征求财政厅等各有关部门意见。在推动关键技术预研项目立项的同时,研究团队已提前开展关键技术的预研工作,完成了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路线制定和核心设备的物理设计。

  在全力争取南方先进光源(或南方先进光源预研)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的同时,我局还积极探索与深圳共建南方先进光源的方式和路径,2020年5月,我局多次赴深圳发展改革委调研光明科学城建设工作情况,并探讨南方先进光源共建事宜。

  (二)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进展情况。散裂中子源束流功率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达到100kW的设计指标并稳定运行,已建成3条谱仪,完成了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101项用户课题研究,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和工程材料等微观机理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未来3年将再新建5台用户谱仪,远期扩展至20台谱仪,吸引更多用户,开展更多前沿研究。

  据了解,散裂中子源二期已通过中科院评审,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下来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程序推进研究。此外,中科院已于5月下旬组织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建议书的初评,目前正在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修改完善中。

 


答复单位: 市轨道交通局
答复文号: 东轨函〔2020〕375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7月10日
联 系 人: 李炽
联系方式: 13929265975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提供20200307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复函

松山湖管委会: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东府办〔2020〕318号)相关要求,现将贵委主办、我局会办的《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加速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的建议》(第20200307号)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根据2019年12月经市政府批复的《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新增规划市轨道交通5号线及支线服务于松山湖科学城。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明确5号线线站位、精确轨道线路管控范围、为下一步建设规划上报做好前期准备,经市政府同意,我局牵头启动了市轨道交通5号线及支线的线路详规研究工作,根据目前的初步线站位方案,5号线及支线设置松山湖北站、新城路站、大朗西站、信息路站、黄草朗站、松木山站、象和路站、犀牛陂站、松山湖南站、青田路站、杨屋站、松山湖企业总部站共计12座车站服务于松山湖科学城,同时,5号线支线延伸至莞深边界并规划预留了与深圳13号线的对接条件。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5号线及支线为新增线路,不能纳入我市拟于近日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2020-2025年)》,我局将根据市政府计划安排,在开展第三期建设规划时优先将5号线有关内容纳入其中。
二、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简称《大湾区铁路规划》),在我市松山湖片区规划了中南虎城际中山至塘厦(赣深高铁南沙支线)、深莞增城际,并在松山湖企业总部基地设松山湖站服务于松山湖科学城。其中,中南虎城际中山至塘厦(赣深高铁南沙支线)规划为近期建设项目,深莞增城际规划为远景研究项目。
为配合《大湾区铁路规划》中将相关规划线路的落实,经市政府同意,我局牵头开展了《东莞地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中南虎城际预可研究》《深莞增城际预可研究》等工作。接下来,我局将根据市政府计划安排,尽快确定完成相关线路的规划研究并上报省、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以便于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答复单位: 科技局
答复文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7月28日
联 系 人: 肖驰宇
联系方式: 18688693887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市科技局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20200307号代表建议会办意见

  答复的函

  松山湖管委会:

  关于贵局主办的“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加速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加快完善《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的研究编制已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在去年工作成果基础上,广泛征求了中科院有关单位、我市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前沿研究平台和企业联合实验室的布局,并上报市主要领导。7月10日,刘炜常委召开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工作研讨会,我们再次汇报了规划编制的最新进展,并听取了市领导和相关单位、专家的意见,目前正加紧按照研讨会的意见对规划进行完善,并准备组织专家论证会。

  二、加速构建院市合作机制

  去年10月,我市梁维东书记、肖亚非市长带队访问中科院,与白春礼院长达成了全面深化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战略共识。目前双方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战略合作协议已通过中科院院党组会议审议,待北京疫情好转,计划由市领导尽快带队赴京商谈协议签署细节。我局已与中科院科发局、广州分院共同启动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STS专项),支持中科院所属单位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莞落地转化和产业化。中科院各院所反响积极,目前我们已收到92份项目建议书,正在开展申报指南编制工作。

  三、全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我局与贵委、市发改局等单位密切配合,全力推进我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散裂中子源于今年2月提前一年半将束流功率提升到100kW设计指标并稳定运行,并已建成3条谱仪,未来3年将再新建8台合作谱仪,远期扩展至20台谱仪。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于2019年9月动工,正在开展桩基施工、室外道路管网、1号楼天然基础施工等工作,预计于2021年9月前完工。同时南方先进光源已提前开设课题和关键技术的预研,完成了关键技术的研究路线制定和核心设备的物理设计。我们正积极争取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落户东莞,市政府已明确全力保障建设资金和用地需求,省科技厅表示将全方位支持先进阿秒激光项目建设,积极配合争取国家发改委立项、加快推动项目落地,支持先行启动极紫外阿秒束线建设并争取省市按1:1的比例给予配套资助。

  四、持续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第一批)于2019年6月动工,已完成主体工程的60%,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实验室已引进超过650人,其中两院院士10人;已有30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的立项;已引进了18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了11家产业化公司,累计注册资本1.02亿元,目前正在与拟引进的第三批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商谈落户细节;汪卫华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属东莞首例;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项目获东莞首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立项。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入实施院地合作战略

  加快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正式签约,争取中科院更主动、更深度参与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完成至少10个中科院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项目的立项,引进一批优质项目。

  (二)加速完善科学功能规划

  我局将按照市领导和相关专家、单位在科学功能规划工作研讨会上提出的意见,尽快修改完善《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并组织专家论证,随后将规划报市政府审定,确保规划尽快出台,使后续科学城相关建设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三)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实现创新能级更加高端

  争取中科院和省科技厅的支持,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先进光源预研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加快谋划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南方先进光源;制定大科学装置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应用能力拓展,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加速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发展,按照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目标高标准推进实验室建设。

  
 
答复单位: 市自然资源局
答复文号: 东自然资函〔2020〕2284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9月04日
联 系 人: 徐建伟
联系方式: 19928182427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详见附件。
 
答复单位: 松山湖管委会
答复文号: 松科城函〔2020〕124号
答复日期: 2020年10月27日
联 系 人: 黄志勇
联系方式: 13580973190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对第20200307号提案的答复

刘川委员:
您提出的第20200307号提案《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加速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松山湖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一如既往的关注及支持!
自松山湖科学城规划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以及大朗镇、大岭山镇、黄江镇的密切配合下,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案中的建议,正是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各项工作。经整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今年4月,我市成立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由肖亚非市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松山湖管委会,同时设立6个工作专班,架构起一个领导小组抓统筹、一个办公室抓协调督导和六个专班抓落实的“1+1+6”工作机制,市相关部门以及大朗、大岭山、黄江均被纳入到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举全市之力推进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格局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组建成立松山湖土地储备办公室,协调、指导、督促相关镇落实松山湖功能区的土地整备、收储出让、征地拆迁工作,同时负责松山湖园区(含松山湖科学城)的土地整备、收储出让、征地拆迁工作等。
二、战略层次大幅提升
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多次拜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以及省政府有关领导,争取国家和省对东莞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重要沟通协调成果。当前,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中,明确了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标志着我市积极争取将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努力正式得到了国家和省层面的认可。
三、院市合作加速推进
去年10月,我市梁维东书记、肖亚非市长带队访问中科院,与白春礼院长达成了全面深化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战略共识。双方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战略合作协议已通过中科院院党组会议审议,待北京疫情好转,市领导将亲自带队赴京商谈协议签署细节。目前,市科技局已与中科院科发局、广州分院共同启动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STS专项),支持中科院所属单位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莞落地转化和产业化。中科院各院所反响积极,我市已收到92份项目建议书,正在开展申报指南编制工作。
四、规划体系基本成形
松山湖科学城范围优化调整至90.52平方公里,涵盖了松山湖、大朗、大岭山、黄江一园三镇具有战略价值的相关区域,更好地满足了科学城战略定位和建设层次的提升以及莞深联动协同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科学城的区域调整以及最新发展形势,《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松山湖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等重点规划同步完善。其中,科学功能规划、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已形成阶段性成果,科学功能规划争取8月份报市政府审定并推动印发,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计划年内形成送审成果,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初稿,计划9月份报市政府审定,年内上报省发改委,并申请将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省重大发展平台。
五、土地整备闯出新局面
完成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600亩、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364亩等重点项目的土地统筹;完成科学大道(原中大通道)首期工程地类、青苗、建筑测量统计工作;完成科普服务单元出让地块(111.48亩)农用地转用报批工作,获得了农转批复;以金菊福利院为试点,土地整备工作深入推进,取得阶段成效;完成科学城区域土地航测,固化现状建筑量,为日后土地统筹提供了依据;加强松山湖科学城建成区常态化巡查,建立违建、抢建房屋台账,对违建抢建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抢建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开展土地整备政策研究,委托技术单位到镇村摸底调查,深入探讨土地整备工作思路,为形成科学城土地整备框架性方案做准备。
六、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散裂中子源高效运行。2019年散裂中子源超额完成了开放运行任务,全年计划提供用户机时3600小时,实际完成了4576小时,超过了美国散裂中子源和日本散裂中子源实际运行时间;束流功率从50kW提高到100kW,实验效率和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团队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实现东莞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项领域“零”的突破;今年5月,散裂中子源用户实验成果首次在《Science》发布;今年7月,中科院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提出散裂中子源二期的立项申请,并推荐将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纳入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中,目前正在开展关键技术预研,为散裂中子源二期的建设做好技术储备。
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动工建设。2019年9月,投资约5.87亿、占地约192亩的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正式动工,工程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将为今后南方先进光源落户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技术支撑,同时也标志着科学城从单个大科学装置加快向大科学装置集群进发,必将带动更多高端创新要素在科学城集聚,为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南方先进光源已提前开设课题和关键技术的预研,完成了关键技术的研究路线制定和核心设备的物理设计。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成果亮点频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第一批)已于去年6月正式动工,预计今年年底完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四大核心板块布局基本完成,明确了16个前沿科学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共计30项。汪卫华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为东莞首例;于杰教授团队研制的新型纳米纤维滤材为科研抗疫打开新思路;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项目获东莞首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立项;今年5月塘厦牵手材料实验室,成立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按照“研究院+公司+项目”的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城市功能配套逐步完善。滨湖商业综合体封顶;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正式启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主通道(东莞段)、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万象汇动工;与香港城市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松山湖科技交流平台、科普服务单元、材料实验留用地、荔华东路一标段、中子源路和屏安路等重点项目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同时加快建设松山湖公办学校、幼儿园建设,进一步推动集团化办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建立体系完整、功能互补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七、前瞻布局轨道交通网络
根据《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规划新增轨道5号线及支线服务于松山湖科学城。目前的初步线站位方案中,5号线起点为松山湖北站,终点为企业总部站,途径大朗西站、松山湖南站,设置约12座车站服务松山湖科学城。同时,5号线支线延伸至莞深边界并规划预留了与深圳13号线的对接条件。另一方面,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简称《大湾区铁路规划》),在我市松山湖片区规划了中南虎城际中山至塘厦(赣深高铁南沙支线)、深莞增城际,并设立企业总部站服务于松山湖科学城。其中,中南虎城际中山至塘厦(赣深高铁南沙支线)规划为近期建设项目,深莞增城际规划为远景研究项目。同时,积极推进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接入松山湖中心区。
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落实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及6个工作专班“1+1+6”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加强督导督办,促进工作落到实处;坚持规划引领,争取《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松山湖科学城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早日印发实施,指导科学城开发建设;加快土地整备,保障项目用地;坚持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深化科学城产业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松山湖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关注及支持!

办理单位 松山湖管委会,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轨道交通局,发展和改革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