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00294)关于创新处置技术,加快河湖底泥治理的建议

  我市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东莞市水污染防治防治目标责任书》及《东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在2020年达到“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基本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其他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的治水目标进行攻坚克难、积极有序推进河湖水环境及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黑臭水体的成因之一是河湖本身存在受污染的底泥,属于河湖水体的内源性污染,且底泥的淤积给河湖防洪也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河湖水环境及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任务之一是将受污染及淤积的底泥进行清除。据初步统计,我市2022年底前将要进行的河道(河涌)及水库治理项目清淤疏浚底泥约3338万立方米(水下方量)。按污染程度来分,其中重度污染河道(河涌)及水库清淤疏浚底泥量约1834万立方米,轻度污染底泥约1504万立方米。按清淤疏浚目的来分,其中河道(河涌)及水库防洪清淤疏浚底泥量约2676万立方米,环保清淤疏浚底泥量约662万立方米。东莞市清淤疏浚的底泥量巨大,如何将底泥进行安全、合理、有效地处置成为治水的关键工作之一。

  目前我市河道(河涌)及水库清淤疏浚后的底泥处置方式主要为简单脱水固化后就近填埋、外运填海及进行烧结砖等,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一、无法提供足够范围的填埋场地。底泥简单脱水固化后,体积削减在30%左右,就近填埋需要足够大的场地,一些河湖周边并无足够范围的填埋场地,在东莞市目前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政府也无法协调区域内足够范围的场地进行堆填。

  二、处置成本过高及带来环保风险。脱水固化后的底泥外运填海,运输距离较长,运输费用及弃置费较高。受污染的底泥给海域环境会带来二次污染,污染转移形成环保风险。

  三、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及环保效益不佳。底泥仅进行简单脱水处理,无法作为资源化产品的原材料加以利用,大部分只能进行堆填处置。烧结砖在烧制过程中会消耗能源,且排放废气,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建    议:
  一、制定并提高河湖底泥处理处置标准

  目前国家、东莞市及相关行业对底泥处理和处置并无明确的规范和验收标准,东莞市现有河道(河涌)及水库治理项目的底泥处理和处置大多数采用传统处理工艺,具有粗放式及低标准的特点,存在一些不足及环保安全风险,不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低碳、绿色、环保的高标准发展要求。因此,应制定河湖底泥处理和处置的相关地方和行业标准,并提高处理过程中各产出物的物理及环保指标,提高底泥处置的资源化利用率,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及建设无废城市的需要。

  二、加强对河湖底泥创新处置技术的研究

  传统的底泥处理及处置方式已无法满足东莞市现阶段治水的高标准要求,需要在处置技术上进行创新,以突破底泥处置受空间和环境的限制。底泥创新处置应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新的目标。无害化即对污染物超标的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达到相关环保标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减量化即将底泥进行深度脱水及颗粒精准分离,使底泥最终处置的体积缩减量达60%以上;资源化即将底泥中的可利用材料进行分离,达到变废为用,同时将最终的尾泥作为环保免烧砖、海绵介质土、路基稳定层、护坡砌块、种植土、堤防回填土等资源化产品的原材料。

  三、积极推广和应用河湖底泥创新处置技术

  石马河支流清溪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子项目—清溪水底泥处置项目,该项目从“技术创新、生态循环、高效减量、再生利用”的理念出发,集成“零排放、精准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底泥处置技术,在理念、技术、工艺和应用上进行了创新,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


提案者 杨小红,文毅峰
部门答复

市水务局:
  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00294号提案《关于创新处置技术,加快河湖底泥治理的建议》收悉,我局经研究,结合工作职能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我局积极支持推广应用以尾泥为原材料的建筑资源化产品,按照国家、广东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为符合新型墙体材料要求的河湖底泥资源化产品办理新型墙体材料认定手续,并在工程建设企业中加强对河湖底泥再生建材宣传。下来,我局将继续积极引导我市工程建设企业选用以河湖底泥为原材料的再生建材。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0年7月23日


市水务局:
  《关于创新处置技术,加快河湖底泥治理的建议》收悉,我集团作为该提案协办单位,现提出相关会办意见如下:
  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的精神,东莞市为实现治水目标正在进行全面的攻坚克难、积极有序推进河湖水环境及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但却面临清淤疏浚的底泥量巨大,底泥难以得到安全、合理、有效地处置。结合我司类似工程的项目经验,以东引水环境工程为例进行说明。
  一、概况
  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综合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下简称东引水环境工程)计划工期目标为2020年底完成。工程涉及13个镇街172条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淤总工程量达256万m3;采用传统的机械(添加药剂)固化处理措施对淤泥进行处理,处理后约形成179万m3的底泥泥饼,需镇街提供共约900亩的土地进行堆填(按3m的堆填高度考虑)。
  二、目前存在困难
  工程开工后,在市相关部门支持下通过与镇街的多次沟通协调,鉴于各个镇街的土地规划情况,可供弃土堆填的空地严重缺乏,经多方努力也仅仅解决约132亩的弃土堆填场地(约占场地总需求量的15%)。剩余的需求场地部分镇街还在沟通协调,部分镇街无法落实,远远达不到工程底泥堆填的需求,严重制约工程的实施进展。
  三、底泥外运消纳途径
  鉴于底泥弃土堆填场地无法满足需求,经文件请示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同意考虑底泥外运消纳处理。经过对市场摸查,目前可行的外运消纳途径如下:
  (一)外运至砖厂烧结,烧结砖厂主要集中在中堂、望牛墩镇区,距离水环境工程的平均距离约50km,但目前砖厂的消纳能力有限,且同时还需消纳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剩余产能共约1000m3/d,无法满足本工程的需求,只能作为备用的消纳途径之一。
  (二)外运至外市的合法余泥消纳场,经调查目前可供选择的消纳场主要集中在惠州市相关县区,运输距离从50km~150km不等,且消纳场地无法专供本工程使用(主要供当地的工程使用),消纳量不稳定,运输距离长,成本高,且弃土的合法性难以做到全面管控。
  四、底泥就近消纳
  市政府相关领导在水环境工程现场调研曾指出,河道底泥应尽量采用原地消纳,但目前水环境工程已完成施工招标并进场施工,且初步设计阶段并未详细考虑底泥就近消纳的方案及相关费用,如进行设计变更则涉及费用数额较大,变更程序较难推进落实(涉及初设批复、工程总投资等)。
  综上,本工程的底泥消纳存在较多困难,严重制约工程顺利实施。
  五、底泥处理的建议
  (一)在项目前期(项目建议书、可研阶段)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考虑淤泥的最终处置方案(堆置或消纳),将具体措施及费用予以全面考虑。
  (二)具体的底泥处置方案可参考石马河支流清溪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子项目—清溪水底泥处置项目的思路(详见附件1),对底泥进行分解: 将垃圾、砂、泥分离开来,垃圾外运填埋处理;砂通过洗砂系统达标后用于建材;泥浆通过脱水固结后形成泥饼,加入稳定剂、固化剂后达到资源化利用标准,可以用于绿化种植、堤防回填、路基回填、免烧砖等原材料;余水经过达标处理后外排河道。对河道底泥处理处置进行精准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应用,实现底泥取之于河湖、用之于堤岸,打造绿水青山。


   关于市政协第20200294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杨小红、文毅峰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创新处置技术,加快河湖底泥治理的建议》第20200294号提案收悉。9月8日,我局特邀您们到清溪水环境治理项目底泥处置场参观并召开了调研座谈会,根据座谈会意见及市住建局、市水务集团的会办意见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制定并提高河湖底泥处置标准
  您们提出制定河湖底泥处理和处置的相关地方和行业标准的建议,我局认为是必要的、可行的。为防止在淤泥处置中造成环境污染,目前我市主要按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我局和市生态环境局于2012年联合制订的《东莞市河涌和水库淤泥处置技术规定》,开展我市河湖底泥治理工作。该技术规定对分析测试方法、淤泥处理场建设、淤泥处理技术要求、处理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和监测要求、回填土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值、淤泥浸出液毒性鉴别、以及资源化利用途径等多个方面作出了规定。按该技术规定,在清淤前开展淤泥污染物分析,根据分析选择可行的技术手段进行脱水固化处理,并委托检测机构对固化后的泥饼进行检测,确保不造成二次污染。
  今年5月份,省住建厅起草《城市河湖环保清淤及底泥处理处置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并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包括了底泥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清淤控制指标、清淤方式、底泥处理厂建设、底泥处理与处置工艺、取样检测、余水处理与排放等内容,将作为指导城市规划区湖泊、河流环保清淤工程的方案编制、工程设计和施工。如能正式出台,可为我市河湖底泥处置工作提供新的标准。下来,我局将结合我市实际,并借鉴清溪水环境治理项目底泥处置方面较成功案例的经验,研究制定我市河湖底泥处理和处置的地方和行业标准,以提高底泥处置的资源化利用率,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及建设无废城市的需要。
  二、关于加强对河湖底泥创新处置技术的研究
  您们提出要在河湖底泥处置技术上进行创新,突破底泥处置受空间和环境的限制,我局认为该建议是合理、可行的。我市在已实施的多个清淤项目中开展淤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探索。如将东引运河下游石鼓水闸至虎门水闸段河道清淤清障应急工程约28万立方米脱水泥饼、寒溪水东城余屋桥段清淤工程约20多万立方米脱水泥饼运至砖厂,按一定配比将泥饼渗入制砖材料中进行烧结制砖,烧结砖经检测满足有关建筑和环境指标要求。市住建部门按照国家、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为符合新型墙体材料要求的河湖底泥资源化产品办理新型墙体材料认定手续,并积极支持及推广应用以尾泥为原材料的建筑资源化产品,引导工程建设企业选用以河湖底泥为原材料的再生建材。但全市砖厂产能有限,一年只能消纳处理约40多万立方米泥饼,无法成为我市淤泥处置的主要手段。
  在清溪水环境治理项目底泥处置工作中,广东华泱技术有限公司基于零排放和4R理念(即生态循环、高效减量、再生利用、技术创新),对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开发的底泥生态治理新技术工艺具有精准化、快速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特点,在项目现场对淤泥进行全过程资源化处置,产出环保免烧砖、种植土、海绵土等资源化产品,基本实现了淤泥百分百的资源化利用,属于创新技术,值得鼓励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关于积极推广和应用河湖底泥创新处置技术
  您们提出要积极推广和应用石马河支流清溪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底泥创新处置技术。经调研了解,在石马河支流清溪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广东华泱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美国西雅图环境公司及深圳大学建筑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对淤泥进行充分筛分,筛分的砾石、卵石等粗颗粒作为建筑材料,砂作为管沟回填建筑材料,粘粒脱水压缩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砖坯。该技术在理念、技术、工艺和应用上进行了创新,对清淤淤泥最大程度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能较好解决当前我市河道水库清淤淤泥处理处置中遇到的堆放弃置既占用土地资源也存在一定生态环境风险,资源化利用不高、产品应用不多等问题,具有较好示范带动作用。下来,我局将对该项目的淤泥处置技术工艺进行研究总结,在我市其他河湖治理项目中积极推广应用。
  感谢您们对我市水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东莞市水务局
  2020年9月16日


办理单位 水务局,住建局,水务集团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