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312)关于大力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加强水污染源治理的建议

  一、背景

  加强水污染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前,东莞正大力推进水乡一体化的建设,构建美丽东莞、幸福东莞,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宜人的生态之城。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工业污染问题,以及大量人员集聚所带来的生活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平衡,环境容量不断下降,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用创新的方式和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污染问题。其中,推进水污染治理是落实水乡一体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针对目前水污染治理的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先进的技术和更合理的方法,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二、分析

  1、目前东莞集中式污水处理的局限。为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2002年以来,东莞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进行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目前,已建成二级污水处理厂37家。东莞市截污主干管网规划投资规模约74亿元,管网总长860多公里,设计污水收集能力近期约210万吨/日、远期约569万吨/日。至2013年2月,已建成主干截污管网842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也正在推进当中。

  然而,由于东莞经济总量大,工厂多、人员密集,污染源分布复杂而分散,次支截污管网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同时连接主截污管网难度大,使截污次支管网的铺设难以落地,导致污染源治理不完善、不彻底,影响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在目前条件下,集中式污水治理方式难以对所有污染源形成一个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部分镇街,尤其是水乡片区,建设次支截污管网难度大。因此各镇街、社区和园区应当因地制宜的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实现污水就地处理,甚至做到水资源循环利用。

  而将现有的集中式、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小规模化,建设分散式的污水处理模式,投资额度高,维护管理难度大,特别是日常运行管理费用高,难以投入实际运行。要实现分散点源污水处理,需要有技术上的突破。

  由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历经10多年研发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负荷技术,是一项可以广泛推广的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节约土地资源、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简便等优势。为说明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的可行性,下面通过专业的技术分析,说明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优势。

  2、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技术对比分析。目前,现有小规模污水处理技术的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生物处理和生态处理两大类,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属于衍生技术。技术要点包括: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BOD、NH4+需要氧化去除,处理1吨污水大约需要消耗2 m3空气中的氧气,保障充足的氧气供应是生活污水处理的必要条件;为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还应该脱氮除磷,因此需要在好氧处理之后增加厌氧反硝化脱氮过程。

  生物处理技术(如SBR、净化槽等)的共性是采用强动力曝气供氧,运行能耗高,故障率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小规模的处理系统常制造成地埋式一体化设备,在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中比较常用,但往往因运行能耗大、系统维护成本高而变成“摆设”。

  在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中,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大量使用,以潜流式湿地为主。由于没有动力曝气,也没有水—气的交错流动,供氧能力很差,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日处理1吨污水需湿地面积10m2以上(美国环保署建议15-20m2)。如果日常处理污水较少,系统正常运行的时间短,可能会因为氧气供应不足使厌氧菌大量繁殖而变成黑臭污水潭,成为集中排污点,危害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

  为了减少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近年来提出了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处理效果良好,但其生物处理单元的运行费用和管理维护问题同样突出。

  3、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优势

  “该技术采用地下高负荷渗滤+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处理生活污水,通过长期处理试验,合理构造人工滤层,并配置相应自检系统,提高了运行效果和安全保障。该工艺具有占地少,不改变土地用途,受气候条件影响小,能耗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摘自住建部和科技部“村镇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目录”评审专家组对该技术的评价)。

  高负荷地下渗滤单元通过间歇性进水、落干时换气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系统的高效低耗供氧;并通过结构创新,控制水份运移,在最大限度地分散污染物负荷的同时,避免水流受阻,避免系统堵塞。此外,该技术通过使污染物负荷在地下渗滤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之间自动调节分配,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反馈调整,保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该技术获5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10年入选住建部和科技部“村镇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目录”,入选环保部2010年度和2012年度“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8年以来在江苏、广东、福建、广西、湖南、安徽、浙江、四川、江西和山西建成示范和应用工程约200个,显示了该技术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该技术的主要优点如下:

  (1)占地面积小且地表可二次利用。日处理1吨污水仅需占地1.5-2.0 m2,地表可规划为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而传统地下渗滤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日处理1吨污水占地12-30m2,且地表不能硬化。

  (2)投资较小、运行能耗很低,维护简便。建设投资与常规生物处理技术相近;运行电耗一般小于0.1度/吨污水。机电设备简单,维护简便,故障率很低,无人值守。

  (3)使用灵活,无二次污染,可美化环境。该系统不排放污泥,无异味、无噪声,不滋生蚊虫,可充分利用居民区的绿地、空地。日处理规模以数十吨至数千吨为宜。采用该技术,不仅使污水处理厂变成休闲区,而且可使周边的房地产升值。

  (4)系统出水水质好。该技术流程包括了厌氧+好氧+兼氧处理过程,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类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且出水水质稳定。

  (5)系统运行几乎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系统设置于地下,可以人为调节系统温度,污水经处理后一年四季达标排放。

  (6)切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愈显珍贵,在兼顾经济性的条件下,该技术为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此外,该技术的运行能耗大约为常规污水处理厂的1/5,一个日处理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每年可节约电力20万度,节约运行费用40-50万元,节能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常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其衍生技术因运行成本高、故障率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采用这类技术的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难以正常运行;而人工湿地技术占地面积很大,造价很高(不是缩小的“问题”工程),难以应用。

  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具有节约土地资源、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简便等优势,是一项性/价比最高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对东莞推广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办    法:

  1、最大化利用已投资建成的设施、设备。继续利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和主截污管网等设施、设备,对正在建设的项目继续推进,避免资源浪费而形成大量的沉默成本,也避免“烂尾工程”的出现,达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的目的。

  2、加强污染源排查,全面布局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系统。由环保局、城建局、城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落实污染源排查,同时配以社区、园区登记和群众举报的方式,摸清水污染源结构和特点。为全面布局和完善的分散点源污水治理结构提供参考。同时加强信息公开,特别是污染源信息的公开,提高社会监督的参与度。

  3、因地制宜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建设全覆盖的污水治理体系。利用撤销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所节省的部分资金,设立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投资专项资金,在财政上做好一定的倾斜,统筹资金分配,为分散点源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落地提供资金支持。因地制宜,在次支截污管网难以覆盖或效益较低的地区,以社区、或园区为单位,以分散治理、相对集中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分散点源污水处理项目,建立全覆盖的污水治理系统。

  4、落实责任,做好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及后续维护运行管理。参考2013年7月份针对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而在相关镇街实行的“河长制”,将实行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的责任落实到各社区、园区的负责人身上,实行“区长制”、“园长制”。在明确责任、分工和奖惩办法的基础上,由各社区、园区相关责任人统筹,落实分散点源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及后续的维护运行管理。

提案者 郑金伙、王耀辉、刘治猛、许斌、许守干、罗诗、张敬智、钟振强、郑锦洪、李泽、向淑蓉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 20140321 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郑金伙等代表:

  您们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 “关于大力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加强水污染源治理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们对我市污水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认真研究,办理意见如下:

  一、目前我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情况

  东莞市共有37家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为258.5万吨/日,其中BOT项目有34家,设计规模为213万吨/日。2013年全年共处理污水约9.9亿吨,全年共削减COD约11万吨。全市污水处理厂整体运营情况良好,为我市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水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约860公里的截污主干管已建成约849公里,占全长的98.7%,已通水管道基本覆盖大部分镇街。为全面提高截污率和污水治理效果,在建设截污主干网基础上,截污次支管网建设逐步铺开。为有效推进工作,《全市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审定,并印发给各镇街,作为实施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的依据。目前大部分镇街已启动开展截污次支管网的建设工作。随着截污次支管网的铺开建设,截污网络将更加完善,全市的截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能有效地扩大污水收集范围,减少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二、落实排污口调查削减工作

  我局已经开展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和削减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内对入河排污单位进行造册登记,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入河排污口登记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填报2014年排污口削减计划的通知》,要求各镇如实填报企业及市政排污口有关信息,督促各镇制定2014年排污口削减计划。我局积极开展入河排污口摸底调查工作,加大排查污染源力度,形成全面布局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系统的支撑资料。

  三、分散点源污水处理设施探索与运用

  (一)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

  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是国内外污水处理的主流模式,其存在投资总量大、维护管理工作量大和技术设备要求高的特点,比较适合于污水排放集中、量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反之则不太适合。

  我市的部分镇区,尤其是水乡片和经济落后的镇区,确实存在污染源分布复杂、分散且排放量较小的情况,建设截污次支管网的效益投入的性价比相对较小,一些偏僻的单独污染源甚至无法接入污水管网。在此种情况下,推进分散点源式污水处理设施成了更好的选择。

  我局已经在研究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展开了工作。自2010年水务一体化以来,我局就积极探索、研究国内外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赴厦门、深圳、广州等地调研和考察,同时委托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校编制了《东莞市水乡地区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

  目前国内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产品种类较多,处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各不相同,适用条件和技术经济性也各不相同,各有利弊,在我市推广、应用分散式污水处理须具体项目具体分析,采取相对应处理技术和工艺。我局主要采取两种策略规避其中的风险:第一,进行技术方案的公开招标,聘请业内专家学者依据技术经济性进行甄别遴选;第二,采用BOT投资运营模式,把投资和运营风险转移给技术方案或工艺设备供应商。对于新工艺或业内不太了解的技术方案,我们更多地采用后者。

  我局对代表们所推荐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与常规的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对比,详见附件一(《常规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同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工艺特点对比》)。由于目前对“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认识仍较少,我局需要进一步论证研究,特别是需要对比分析成功的工程案例,如经分析论证该技术适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局将考虑引进该项技术,使我市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更多元化,更有利于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市分散式污水处理工作,保护水环境。

  (二)我市水乡地区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情况

  水乡地区地质条件较差,房屋密集,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存在较大难度,因地制宜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是健全水乡地区污水治理体系重要手段。

  目前水乡地区共有三个项目试点,分别是麻涌镇华阳村,拟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望牛墩镇扶涌文林村,拟采用传统A2/O工艺;望牛墩杜屋,拟采用膜处理技术。前两个示范项目计划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立项工作,10月底前动工实施,2015年2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望牛墩杜屋项目计划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项目立项工作,11月底前动工实施,2015年3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办理单位 东莞市水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1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