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00275)关于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党和国历来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顺应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势,高屋建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东莞市《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明确,“东莞必须主动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新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东莞制造作为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来抓,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率先探路。”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2019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支点。”

  一、当前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困境

  东莞作为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服装加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家具制造、玩具制造、皮革鞋子等制造业企业13500多家,排名全省第一。东莞制造业主要位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利润较低等问题,制约了经济质量效益提升。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

  (一)针对性政策供给不足。最近几年,市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但统领大方向的多,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政策针对性不足。

  (二)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双创政策启动以来,东莞科技孵化育成机构发展迅猛,全市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含培育单位)3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含试点单位)61家。这些机构大多服务科创型企业,专门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创体系尚需健全。

  (三)企业各项运维成本上升。最近几年,受中美贸易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楼价居高不下等宏观因素影响,制造业企业均面临用工成本难以下降、融资成本较高、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企业内部挖潜降成本的动力不足等问题。

  (四)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指导。长期以来,制造业里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意愿,但苦于缺少政策、服务、资金、培训、科研、市场等成体系的专业指导,导致企业不知道如何创新、不想创新、不敢创新、创新不彻底或创新失败。

  (五)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和各行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各地对科创型人才的需求必将日益增加。“招不到高技术人才”是制造业的普遍心声。东莞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率先探路,首先要加强教学研配套体系建设。当前全市虽有东莞理工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7家,但仍需要加强。
建    议:
  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成立制造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委员会。市有工作委员会,镇有工作领导小组,上下联动,加强对全市包括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二)健全制造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在政策层面上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有创新的意愿、动力、勇气和底气。

  (三)成立制造业科技创新基金。政府主导,引入社会活跃资本,共同成立制造业科技创新基金。服务对象向(民营)制造业企业倾斜,资本市场化运营,通过投融资模式,进一步纾解制造业融资贵、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

  (四)成立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会。政府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产业促进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科技资讯、行业交流和科技创新咨询等服务,探索建立东莞制造业科技创新工作标准体系,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率先探路。

  (五)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工作体系。重点鼓励制造业企业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编制“企业创新经理(或专员)”岗位,领导和承担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工作。

提案者 何思模
部门答复

关于对第20200275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科技局:
  根据何思模委员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的提案,结合我局职能,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了智能制造政策配套体系。自2014年来,我市先后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市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东莞市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财政资助实施细则(试行)》、《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东莞市关于省市共建发展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试点工作方案》一系列资助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市智能制造的大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改造。通过鼓励广大工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改造,实现了企业减员增效目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2014年9月以来,共实施“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改造项目3669个,总投资约506亿元。在“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改造的带动下,全市近三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在珠三角九市中位居前列。
  三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2015年以来,先后有劲胜精密等4家企业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欧珀精密等9家企业项目成功创建省级示范。2019年,认定德普特等2家企业项目为市级示范,虎彩等8家企业为智能化改造项目,下达资助资金4981.19万元。
  四是培育扶持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出台《东莞市关于强化产业政策支持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对经认定的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产品,按其销售额进行资助。政策实施年以来,2017年至2019年共对拓斯达等企业的51个产品进行认定资助,资助金额达1.14亿元。加快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培育。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拥有省级机器人骨干企业6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领域骨干企业4家。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加快完善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装备产业,推动集成应用领域的优质企业延长产业价值链,大力推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企业做专做精,打破相关产业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二是强化财政资金引领。深入推进“科技东莞”建设,组织开展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对企业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智能制造示范三个层次的升级改造项目,分别以项目设备及软件投入的10%、20%和30%予以财政扶持。继续实施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并推动新产品迅速投入市场。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供需对接,摸索企业增资扩产的内动力,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专此函达。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7月16日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委员第20200275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市科技局: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东府办函〔2020〕318号)的工作要求,现将何思模委员提出《关于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的会办意见报送如下:
  一、高校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情况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实用技能人才。我市高校积极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坚持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磨炼、职业实战”与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及价值创造过程有机融合起来,推行“学中做、做中学”,培养高水平的实用性技能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培养和引进拔尖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鼓励、支持在莞高校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顶尖型、领军型、骨干型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对引进人才和团队入选东莞人才计划的,给予相应项目支持和生活补助。如东莞理工学院近四年来,利用特色人才政策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等500多人。鼓励高校参与国家和部省、市各类人才计划,培育顶尖人才、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引领地方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高校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每年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到研究机构和企业一线参与科研实践和技术研发,到各级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如东莞理工学院选派6批次42名青年博士到市直机关和镇街挂职;遴选3批51支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专员),“自带干粮”精准服务东莞市22个专业镇(园区)、1300多家企业;完成东莞市财政资助“机器换人”项目核查企业2177家、资助金额10.6亿元;深度服务市级“倍增计划”企业101家。与横沥镇共建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形成全国校地协同创新“横沥经验”,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三)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提升综合实力。我市支持、鼓励高校与专业镇街、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产业紧缺人才培养、教科研基地建设、科技项目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等方面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良好效果。如东莞理工学院与华为、西门子等龙头企业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7个现代产业学院,被列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示范项目;与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合作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被省科技厅列入首批建设的10家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与东莞7个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孵科技类企业56家,签订横向课题委托合同165份,合同经费达3718万元。广东医科大学实施申请职务专利所需费用和授权发明专利头三年及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第一年的维持年费等费用均由学校专利申请基金支付的优惠政策,学校知识产权质量和数量进一步提升,2019年共申请发明专利2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
  (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我市出台《东莞市科技成果双转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鼓励各高校、科研机构不断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我市高校能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责任追究制度和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审制定。2019年,我市有在莞普通高校9所,在校生12.47万人,设立研发机构161个,开展科研项目1601项,研发活动总经费投入达5.9亿元。建成集“学产服用研创”于一体的科研平台36个,获得专利授权项目141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2个,实现成果转化收入263万元,实现技术服务收入1838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来,我市将继续支持在莞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提升我市高等教育水平。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实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推进校政企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及服务地方能力。支持东莞职业学院推进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创建全国一流高职学院。依托国家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省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平台,创新体制机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大湾区大学;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建设,引领提升东莞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东莞市教育局
                                                                                                              2020年7月22日


  东科函〔2020〕103号

  市科技局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20200275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何思模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2018年4月,东莞获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目前,全链条创新生态逐步形成,东莞全社会R&D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2.36%稳步提高至2019年的3.05%,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科技对转型升级的支撑显著增强,2019年东莞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现代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4.2%、42.2%,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效果越来越明显。

  一、源头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三五”时期,国内唯一的通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项目正式投入运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中子散射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相继启动建设,推动东莞科技创新由技术应用型向知识创造型转变,集聚了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催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二、共性技术供给力量不断充实。东莞共性技术供给主要源自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2019年,东莞新型研发机构达33家,省级工程中心达455家,是“十二五”末的3.6倍。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全市8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80%以上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2019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达6217家,是“十二五”末的6.3倍。

  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散裂中子源建设和应用,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行并提供服务。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投资50亿元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我市重要源头创新平台,出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发展专项扶持办法和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赋予实验室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职称评审、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多方面的自主权,支持实验室开展体制创新。

  二、促进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把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积极优化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扶持的手段措施。强化绩效考核,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制定长期规划、产业化指标和经济效益,持续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

  三、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把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科和科研建设作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引导和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主动对接重大科学装置、重点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技术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为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服务。

  四、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修订起草《东莞市科研团队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东莞市战略科学家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实施办法》等政策。积极响应省厅“银龄人才计划”, 发动一批符合条件的境外高端人才申报。举办院士峰会对接院士资源,推进与院士专家的合作,推动院士资源落地转化。

  五、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针对性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组织实施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对我市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共立项62项,拨付财政资助经费1.81亿元,带动企业自筹资金投入15.1亿元,项目实施期内引导企业引进35个团队、获得授权专利261件(含发明专利66件)、制定技术标准108项。

  六、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大力推进科技信贷,设立了2亿元信贷风险资金池,按照16家合作银行每年科技信贷总额度的10%作为代偿限额,激发了银行机构面向科技企业发放信贷的积极性。设立贷款贴息资金池9000万元,积极引导和支持相关银行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大力发展科技保险。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市内科技企业购买相关科技保险产生的费用予以最高60%的保费补贴资助。

  下来,结合您所提建议,我们下一步的推动计划主要有:

  一、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制定大科学装置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大力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先进光源。继续推动大科学装置与我市龙头科技企业合作。

  二、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继续引入国内外高水平团体,加强源头创新。推动材料实验室与国家开发投资集团、省粤科金融集团、市科创金融集团等投资集团共同成立材料产业基金,解决成果转化资金问题。加快启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型科技设施建设,为开展前沿研究奠定科研基础条件。

  三、推进高水平大学科研和学科能力建设。加快东莞理工高水平大学建设,以科研带学科、科研促学科,推动学科建设加速发展。引导东莞理工学院对接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学科类国家、省重点实验室,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并牵引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谋划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大湾区大学建设,着重培育科研型人才。

  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快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梯队遴选和服务、培育工作机制;协助企业对接源头技术,引导企业与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高校院所合作,驳接源头技术,通过原创性的技术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与产值;协助企业对接人才资源渠道,通过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为企业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人才;协助企业吸纳金融社会资本,在推动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风险投资,银行金融业与企业的对接,帮助企业走得更长更远。协助企业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对具有高成长特性的企业,协助在空间供给上给予优先保障。

  五、推进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发挥东莞科技、产业的优势进行体系性引才,依托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理工学院等平台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围绕四大创新体系实施六类科技人才计划,面向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源头创新类人才计划,强调以重大科学发现和高质量论文发布为导向;面向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技术创新类人才计划,以发明转移和新技术、新工艺为绩效导向;面向高质量成果转化落地,实施成果转化类人才计划,以新产品示范推广效果和经济效益作为导向;此外,实施青年科研人才计划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推动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助理的培育成长;实施银龄人才计划,引进海内外退休的高端科研人才或高素质科技工匠。

  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我市重点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实施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梳理我市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目录,给予重点布局。建立“卡脖子”技术项目储备库,成熟一批支持一批。推进国家、省、市、镇联动,争取上级和镇街支持。加强立项项目的跟踪服务,配置技术服务专员,协助解决项目技术与产业化问题;配套一站式市场服务资源池,争取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人才、技术、产业、空间等需求。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王少波

  联系电话:22831310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9月21日


办理单位 科技局,市工信局,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