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00270)以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打造电子信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019年7月广东省委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东莞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打造电子信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新时期赋予我市的重大历史任务。

  东莞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完备的产业链,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逐渐形成拥有上游的电子材料、中游的电子元器件、下游的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一整套生态发展体系。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74.3亿元,同比增长11.5%,对规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0.6%。其中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企业合计完成增长值同比增长32%,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37个百分点。但是对比电子信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建设目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虽然整体相对集中,但个体平均规模偏小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只有2亿元;二是产业外向型特征依旧比较明显,外资企业和港资企业出口率都在80%以上;三是产业布局上比较分散,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四是缺乏相互协作,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集群效应不明显;五是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土地、成本人才、技术瓶颈显现,企业创新能力急待提高。

  
建    议: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供给体系质量。要坚持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动摇,要不断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质量。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人才为第一资源,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技术与人才等要素。要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降低行业企业运行成本,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与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要改变以往“孤军奋战”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避免区域或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打破行政地域空间的限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进行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实现“东莞+深圳+香港”的产业资源融合发展模式,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相互之间合理分工布局,实现要素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发展,“协同作战”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大力完善产业培育机制,加速电子信息全球创新要素向东莞集聚。要立足本土市场需求规模和结构优势,大力完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培育机制,通过国内营商环境优化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吸引全球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在产业集群内“落地生根”,将全球创新人才、技术知识和智力成果为我所用,促进我市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的产业基础优势、产业资源优势、产业服务体系优势和区位条件优势,通过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制造集聚向研发集聚转型、产业类型由加工贸易向核心产业转型、产业布局由离散式布局向特色化集聚布局转型、产业链分布由橄榄式向哑铃式转型。
  五、分梯队按类别培育壮大行业重点企业,形成合理的产业梯队和企业集群。充分发挥行业龙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在继续壮大华为系和步步高系两个千亿元企业的同时,要培育壮大百亿元级别龙头企业,形成千亿百亿十亿元行业企业金字塔式的合理分布,打造产业合理的企业梯队体系,不断提高行业企业的规模和质量。

提案者 刘川
部门答复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00270号提案的答复

  刘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打造电子信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培育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您的提案指出了培育建设电子信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点出了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我局基本认同,同时感谢委员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关心与支持。

  二、我市培育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工作措施

  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中居主导地位。我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去年申报了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决赛阶段。在工信部的支持与指导下,目前我市正以打造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为目标,完善集群培育实施方案,通过“搭平台、造环境、强主体、集资源”等四大方面共12条措施(简称“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建设十二条”)对智能移动终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行布局突破,全力培育打造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具体内容如下:

  (一)布局集群战略发展平台

  坚持把松山湖高新技术区、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银瓶合作创新区等打造成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通过高水平规划、高效率土地整备、高标准环境打造和高起点招商引资,建设成为承载集聚高端发展要素的平台载体,并加强与港澳、前海、南沙等区域交流合作,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重点发展以松山湖和滨海湾为主体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研发基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长安智能终端创新基地,凤岗京东科技创新中心等区域性创新平台,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打造松山湖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智能终端产业的集聚优势,在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抢先布局,加快“芯、屏、器、核”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强化及补全产业链条。加快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装置和平台的建设,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到园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联合共建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打造一批具备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能力水平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点推动年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的行业龙头企业独自建设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鼓励现有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提升发展水平,力争向国家级研发机构看齐;吸引更多优秀科技型企业扎根落地,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代表全市及全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

  打造滨海湾新区为新时代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方向,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依托全市制造业优势,鼓励大湾区企业在滨海湾新区设立高端制造业全球总部、亚太总部、地区总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总部转型升级,并依托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吸纳和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建成紫光芯云产业城、步步高智能制造中心、中国平安AI智慧新城等千亿级高端信息产业项目,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外高端制造业总部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争取创建成为自贸区新片区。

  (二)优化集群综合管理平台

  搭建“1+1+5”协同管理机制。建立一个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管委会)、工信局、发改局、商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负责全市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建立一个以华科工研院为核心的集群建设促进机构,由华科工研院组织一批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组织、金融机构以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共同推动和服务各项集群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建立网络化协同小组、技术创新小组、资源集约小组、开放合作小组以及组织保障小组等5个集群建设小组,切实理清各小组的工作主体责任,分领域强化集群管理,提升集群运作效率,共同抓好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壮大。

  发挥产业联盟的支撑作用。重点发挥智能移动终端产业联盟、5G产业联盟、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平台的作用,依托集群促进机构华科工研院的协调组织,进一步优化集群建设的网络化协作管理。同时,依托产业联盟,推动建设更多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以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为目的,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计划,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能力。

  (三)打造产业链现代化环境

  一是强心优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补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质量品牌等环节的短板,完善创新链,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拉动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进一步巩固智能终端产业优势,开展智能终端应用企业与芯片设计、5G企业对接合作,打造“芯屏器核”的全产业生态体系。强化移动终端整机优势,通过引入华为企业群、打造紫光芯云产业城等,吸引一批智能终端产业上下游企业落户东莞;利用5G产业联盟平台,大力推进5G商用领域创新融合,占领智能移动终端产业新兴市场;加快实施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市层面形成工作机制,推动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区、银瓶合作创新区以及长安步步高生产基地等区域创建5G示范区。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大力培育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通过精准施策,从5G新材料、终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终端整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链领域全方位推动集群发展。

  二是制造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中心。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步伐,始终将先进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制定出台了《东莞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以深化“全生态链”方式完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深入推进“筑云惠企”工程,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深入推进珠三角大数据综试区建设,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推动集群内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推广机器人应用,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制造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与大湾区先进城市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作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核心定位,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

  (四)打造多层次技术创新环境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创新驱动来来推动东莞科技创新的发展,建立一个集“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打造集群形成多层次、立体自主创新体系。

  一是构建原始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对标国际先进,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推进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先进光源,为集群产业持续向高端化转型提供内在动力源泉;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建设,完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建设,打造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基地,建设世界级科技平台集群。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探索组建高水平的产业战略科学家智库。

  二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联合海内外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实现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的转换,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问题,例如引进中科院建设云计算中心,研发拓展终端工业互联网应用;引进北京大学建设光电研究院,开展第三代半导体,5G关键基材研究;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建设广智院,开展3C行业智能装备开发。

  三是构建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体系,以松山湖高新区、各类科技园区、专业镇、创新镇等为载体,承接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积极申请创建东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营造多层次、多种类、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打造立足东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平台。利用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以及天安数码城、中集智谷等上百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带动创新链上下游联动,提高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例如光大We谷汇聚了如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等国内先进软件开发企业,极大提高了集群在终端应用软件开发领域实力。

  四是构建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主体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并在全市遴选100家创新研发能力强、创新人才集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百强创新型培育企业,推进企业研发、人才、资本、行业等的协同。以华为大学、生益科技国家工程中心、OPPO 5G技术研究院为代表,集群企业已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研发基地集中区域。

  (五)营造一体化企业服务环境

  一是以战时体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充分发挥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指挥部统筹作用,对全市经济运行监测调度,高度关注先行指标、侧面指标,对经济波动和异常状况做到迅速捕捉、快速决策、及时处置。狠抓惠企政策落实,加快推动“助企撑企15条”“助企复工10条”“优化服务15条”“加快复苏16条”“稳外贸20条”“投资松绑30条”等政策兑现,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对企精准服务,对5千多家重点企业实行市镇领导挂点服务,充分发挥36个指导服务组作用,围绕企业问题清单、增资扩产清单、新项目落地清单、救助企业清单,落实“一企一策”“政策大礼包”等,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资金资源支持,用好50亿元“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专项资金,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二是全面普及“企莞家”线上企业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互联网+政务”作用,对纳入平台的企业实施“一站式”精准扶持,实现一个平台解决企业“诸多烦恼”。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企业超过1.9万家,其中重点服务倍增及非公重点企业超过一万家,累计解决企业问题诉求3639件,政策“一站享”政策推送146923家次,共受理专项资金申报5396份。

  三是切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东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指导,聚焦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针对企业开办、运营、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从八大方面提出了38项改革任务措施,以形成一流营商环境吸引高端经济要素为目标,使东莞市的营商环境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通过“减负50条”,努力减轻企业负担,解决突出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发展信心,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加快推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三年方案”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打造税收服务东莞“样本”,助力“品质东莞”新发展。作为广东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成为审批流程最优、开办企业最快、收费项目最少、经营成本最低、服务效率最高、企业群众办事最方便的营商环境高地。

  (六)打造现代化湾区都市环境

  对标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标准,全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顺应湾区时代城市群发展潮流,突出以品质取胜,全方位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业和生活,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实现城市更有品位、产业更有竞争力、对外开放更有优势、体制机制更有活力、基层更有战斗力、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一是全面落实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实打赢“蓝天保卫战”,融入“公园城市”理念,加快“万里碧道”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打造一批以优美风光、高端购物、高雅艺术等为品牌的特色小镇,创造宜居宜业集群发展环境。

  二是高水平建设“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三位一体的城市形象集中展示区。加快推进“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兼具国际水准和东莞特色的地标建筑,高品质推动东莞国际商务区首开区、东莞大道与广发片区城市品质提升、“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加快建设山水城共融共生的城市会客厅。以松山湖科学城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松山湖城市功能,打造更适宜高端科技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科技城市副中心,建设成集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于一体的尖端制造业汇集地、高端人才集聚区。加快滨海湾新区“一廊三绿心三水系”规划建设,把滨海湾打造成为东莞“未来城市”形象的标杆地区,加快建设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平台。

  三是加强城市配套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集群竞争软实力。着力推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立足东莞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特点,加快融入大湾区一体化交通体系,推动地铁、城轨、高速路网建设,构建对接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常态化长效机制。继续实施“行走东莞”计划、洁净城市”专项行动、“点睛亮景”专项行动等,对标国内外一流城市,以“匠心精神”和“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全力推进公办学校建设千日攻坚行动,优化教育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积极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争创省高水平医院,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布局新基建项目,建设高速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按照“万兆进园区、千兆进企业、百兆进车间”要求,在全省重点智能移动终端先进制造业园区开展万兆光纤网络扩容建设,推动5G 网络对全市先进制造业园区、智能制造基地的全覆盖,加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生产、工人生活创造便利和良好环境。

  (七)增强龙头集聚效应

  推进企业高质量倍增计划。积极谋划“倍增计划”升级版,对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制造业供给侧的要素配置进行改革创新,推动“倍增计划”对企业服务和扶持机制向全市制造业全域覆盖。持续加强重点企业扶持。加强对工业百强、“倍增计划”、华为产业链等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帮扶,落实服务专员全流程跟踪服务解决企业问题,稳住产业生态链,保障集群产业结构安全。对于瞪羚企业,重点推进研发投入补助、科技展会补助等扶持措施;对工业百强企业给予研发投入补助、科技项目配套资助、人才住房保障、人才税收优惠补助、展会补贴、论坛补贴、租金补贴等全方位扶持措施;对于其他高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与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做大规模和提升发展效益,成为东莞培育百强企业和瞪羚企业的蓄水池。

  (八)搭建企业成长梯队

  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小升规”工程,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快出台“小升规”扶持政策,稳住集群工业发展基础;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聚焦集群制造业关键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晋升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通过预评审培育、认定奖励、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高企主体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依托全市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基础,在产业领域、创新能力、盈利模式、资本运营等方面遴选一批百强创新型企业和瞪羚企业,推动突破一批国家、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技术,培育一批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企业,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打造“百强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形成一张集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在内的企业清单,不断做大规模和提升发展效益,带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九)汇聚人才智力资源

  加快人才“外引内育”,实施“人才东莞工程”、“工匠精英”引领计划,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落实高层次人才经济贡献奖励、住房补贴等政策,优化“倍增卡”功能,让高层次人才享受更多优惠待遇,形成人才流动洼地,吸引汇聚更多集群高端人才;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继续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并建立一批海内外人才工作站,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团队来莞创新创业。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提升人才服务社会化水平,优化集聚人才综合环境,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

  (十)突出拓展优化空间

  出台《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收储整备、城市更新、盘活整治、空间增容、集约提效”等五大路径,实施“成本、权益、规划、资金、审批、机制”等六大保障,推进“拓空间40条”、147项具体工作任务的持续落地,全方位拓展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产业发展、城市品质提升贡献力量。加大主导的土地收储整备工作力度,全面盘活政府储备土地,力争到2022年,实现收储和盘活土地分别达3万亩和2万亩,包括整合5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全球招商,配置3000亩用地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切实加强对智能移动终端等先进制造业的空间保障。同时,通过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提质增效。

  (十一)加大投资吸纳力度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出台《东莞市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认定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包括效益贡献、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项目用地、使用存量载体资源、高管人才、办公用房租赁、政府服务扶持、特大项目一事一议扶持、招商合作机构支持等十条优惠措施,最高扶持将近2亿元人民币。出台“投资松绑30条”和“50亿元专项资金方案”等措施,从政策层面以及落地举措层面共同发力,推动破解东莞当前投资项目落地难的问题,重点布局重大创新载体、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力争至2022年全市累计招商引资额超6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

  (十二)全力开拓新兴市场

  着力稳定外经外贸,密切关注中美经贸摩擦动向,建立国际贸易动态预警与应对机制。加快打造华南工业展览之都,办好“线上加博会”专业展,打造东莞优品专区、线上展会平台、直播产业集群三大新平台。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虎门港综保区封关运作,争取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项目落户东莞港。保证集群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深度挖潜国内消费新热点,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乐购东莞”为主平台,通过多主题营销、多形式优惠和多板块联动,稳定和促进社会消费。积极推动莞货“全球行”和“全国行”,加快布局东莞商品展销中心,通过“统一标识、统一形象”,打造“东莞制造”区域品牌,帮助企业抢抓订单,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消费应用和国际市场份额。

  再次感谢您的宝贵提案,希望今后您能一如既往关心与支持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专此函复。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8月28日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