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90311)关于推进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校企共赢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定位,为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新契机,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目前,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的校企合作,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参与高校教育的相关制度缺失和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尚未将企业作为高校教育实施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校企合作中,企业因没有清晰的主体地位,权利、义务、职责不明确,致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多情况下是高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依靠人际关系联络的居多,少有政策上的指导、扶持与保障;再者,校、企对合作在认识上与操作上也存在偏差与缺乏融合、连贯性;此外,存在合作范围不广、合作层面不深的现状,例如高校较多为解决实习毕业问题,企业仅提供一定项目支持、定岗实习,乃至视为廉价劳动力来源等;而校企合作的资金、场所、设备等也较为欠缺。
  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利于培养港澳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适应东莞发展的高端人才;港澳企业也可籍此借助高校的知识、人才优势,助推转型升级、解决发展瓶颈与布局新兴产业。
  
建    议:
  一、政府的主导调控、扶持保障制度与力度作用明显,亟需加强。由市政府部门牵头,如港澳事务局、人力资源局、教育局等,联合港澳行业商(协)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代表,以及我市高校,共同商讨制定与完善校企合作的指导政策,包括:明确高校、企业在合作中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责任,重视契约精神;高校、港澳企业合作资格、资源对接准则;校、企积极开展合作的激励、扶持措施;所培养人才的岗位等级认证制度与就业措施。
  二、组建由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商(协)会和代表企业联合办公小组,负责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宣传与指导,统筹推进、交流协调、沟通协商、跟进落实、解决问题、成果展示等,形成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建设与完善校、企合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实训的基地,分市级示范性基地与镇级基地两种。市级示范性基地主要面向高校教授、教师、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以及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高校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以及协助解决企业发展瓶颈与创新管理模式等;企业助力高校发展,共享高校高端人才、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平台等。并籍此为改进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制度提供依据,以及为高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指导。镇级实训基地建设以行业商(协)会、企业出资为主,联合高校,以解决师资、场地、学费、教学设备、专业对口实习岗位和人才就业等关键问题。
  四、甄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重点港澳企业,联系我市高校,商讨开启人才培养“订制”新模式。针对企业需求,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就业方案;组建企业冠名班级,展示、渗入企业文化;高校教师联合企业的高管、工程师担任课程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引进企业新技术、设备,融入企业管理模式,共同培养、管理,共同考核。促使我市高校学生与港澳企业零距离接触,贯通学习、实践、就业全过程,成长为专用性技能型人力资本,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利于高校摆脱重于理论学习、技能实践短缺的局面,培养出适合企业岗位所需的专业人才,推进企业聘任与人才就业实现精准对接,使企业减少求才成本、稳定人才,提升品牌的内涵与影响力。
  五、鼓励与扶持有条件的港澳企业与我市高校深度融合,出资联合共建实体企业。由学生直接负责业务操作,以真实的企业场所锤炼技能与思维;通过参与实体企业经营管理与业务操作,指导学生实践,更多理论知识强、实操能力相对弱的高校教师也得以提升与反思理论教学;而港澳企业借此可尝试运营管理新模式、培育所需人才与新增业务。
  

提案者 尹锐全
部门答复

市台港澳事务局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311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市人社局: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311号提案《关于推进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校企共赢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结合我办职能,对该提案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充分调动港澳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结合我市每年举办的校企合作洽谈会,组织港澳企业参会,提前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港澳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港澳企业的宣传,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好地借助高校的人才优势助推企业的转型升级,调动港澳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向高校寻求合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加大对校企合作补贴办法等人才政策宣讲。


商务局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311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人社局: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311号提案收悉。现结合我局职能和工作实际,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截至2018年底,我市共有港澳企业764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0.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企业5477家,服务业企业2152家。服务业所占企业总数比例近几年呈不断增长趋势,愈发成为我市港澳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推进莞港澳服务业合作,推进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市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应有之义。
  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制下构建莞港澳深度合作新格局,我局今年计划深化港澳服务业合作,探索设立莞港澳服务业咨询服务平台,整合对内对外两种资源,对内会同港澳、教育、文广新、卫计、旅游、金融、体育等部门组成咨询服务专责工作组,对外加强联系香港工业总会、香港贸发局、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等机构。研究制定服务业咨询服务平台设立工作方案,探索设立电话咨询专线、网上咨询平台或专责服务办公室,为港澳台服务提供者投资东莞提供一站式咨询指引服务,切实解决港澳台投资服务业普遍遇到的“大门开了,小门未开”的难题。
  该平台的成功设立,需要大量熟悉政策法规、商业运作及网络设计等专业人才。为此,我局计划会同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探索与高校开展合作。甄选高校有关港澳方面专业的优秀学生,到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进行实习,全方位学习港澳服务业投资者赴国内投资金融、教育、文体、旅游等项目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港澳台服务提供者投资东莞提供一站式咨询指引服务,为咨询平台和港澳企业培养出专用性技能型人才。
  以上答复,供参考。再次衷心感谢贵单位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科技局
  市科技局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190311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人社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推进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校企共赢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已制定《东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批配套政策(送审稿)汇编》并已上报市政府,拟在近期举行的全市创新大会印发。拟以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莞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联合培优、实施“卡脖子”“颠覆式创新”市级科研项目为抓手为激发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的互通互利,促进港澳企业与我市高校、人才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二、自2019年起,已多次携相关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赴港澳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对接,为港澳企业在大湾区吸纳人才与项目提供了更多对接渠道和政策红利。我们将结合2019年重点工作切实推进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校企共赢。


教育局

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委员第20190311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尹锐全委会提出关于推进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校企共赢的建议,经研究,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我市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情况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国家、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为总抓手,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心,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深化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高水平发展。目前,我市有在莞普通高校9所,拥有各类实验室和实训中心900个,省重点实验室19个,各类实习基地2241个。全日制在校生121615人,毕业生28431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5.7%2018年,全市9所普通高校设立研发机构148个,开展科研项目1542项,研发活动总经费投入达5.25亿元。我市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学生导师、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训练、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与企业共建实验、实习(训)基地等校企合作运作模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通过“学徒制”协同育人单位、“校中厂”协同育人单位、“厂中训”协同育人单位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如:东莞理工学院与华为、中兴、西门子、微软、IBM、智汇谷、360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9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该实践探索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提供了典型案例,被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吸引了国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浙江大学等国内70多所高校前来考察学习。广东医科大学采取引进来的方式,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行业、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现实技术项目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鼓励和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为行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培养急需人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与京东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采取定向培养的合作模式,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广东科技学院同东莞网商商盟等行业联盟合作,创新经济学、管理学、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作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行业联盟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联合开展人才培育和推进学生就业工作。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都市丽人控股有限公司、广州朗讯猛虎汽车检测有限公司、东莞国旅等知名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场所,使学生的实操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推进政产学研结合。为充分发挥在莞高校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全面提升在莞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我市鼓励在莞各高校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活动,与专业镇街、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产业紧缺人才培养、教科研基地建设、科技项目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等方面深入合作,使企业资本和科研成果对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我市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与企业在紧缺人才培养引进、教科研基地建设、产学研项目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等方面深入合作,使企业资本和科研成果对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2018年,全市9所普通高校设立研发机构148个,开展科研项目1544项,研发活动总经费投入约5.27亿元。如:东莞理工学院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8项,资助金额约1000万元,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有力支撑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研发系列重要装置,加快建设“东莞理工学院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项目。新增东莞理工学院乐普泰碳基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学校重大项目平台。广东医科大学整合科技资源、集成技术、联合攻关,纳米孔稀土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新拓扑结构储氢材料、线粒体自噬分子机制、sigma-2配体小分子化合物、纳米人工红细胞、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和丹参素骨靶向药物等科研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广东科技学院对创业学院现有场地进行功能规划与定位,设计了科创中心、文创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服务中心、跨境电商实验室、创业咖啡等功能区。通过项目路演,引进了“无人机视觉识别项目”、“智能喷涂机器人”等22个创业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学院。目前,已基本具备申报省级众创空间的条件。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整合各二级单位实验室及研究资源,按各研究领域,建设了多个研究中心、学科实验平台,包括Fab Lab创新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创发展中心、金融研究中心、广东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新华学院站、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会计研究中心等;同时依托科研项目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三是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平台。为深入推进东莞转型发展,深化智能制造强市建设,为我市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市邀请全国约250 家院校,以及我市有人力资源需求的1000 家重点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以“现场设展+网上展厅”的方式,实现校企双方的线下、线上交流及洽谈对接。据了解,我市在莞高校已连续参与了9届的校企合作洽谈会,校企合作洽谈会已经成为我市高校与企业对接交流的主要平台。四是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为做好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含研究生)就业工作,为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创造更平等、安全、有效的双向选择环境,努力实现我省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近年来,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各地市以上市教育局、各普通高校、各有关单位举办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市教育局积极支持、协调、组织在莞各高校做好就业推荐服务和专场供需见面活动。协调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在莞高校承办的供需见面活动和招聘高校毕业生。五是联合举办东莞大学生创新创新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20号)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府〔201793号)精神,以赛事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力,形成激励创业创新的良好导向,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局、团市委联合举办了多届东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活动。希望通过开展东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活动,为我市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企业选人用人搭建平台,进一步提升在莞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动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六是支持校企共建定点实习实训基地。为加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支持力度,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20171月,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原市人力资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的专业实习实训,符合相关认定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被认定为“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在连续提供实习实训服务2年后,经主管部门评价考核合格的,可一次性获得场地设备补助10万元。截至20194月,已有41间企(事)业单位被认定为“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
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坚持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磨炼、职业实战”与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及价值创造过程有机融合起来,推行“学中做、做中学”,培养高水平的实用性技能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深化政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实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专业镇+高新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推进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在莞高校与企业的人才、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三)继续办好东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全面总结前四届东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工作经验,加强与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联系,召开协调会,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活动的导向,办好第五届东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加大科技创新节的宣传力度,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新增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理念。创新竞赛的项目和内容,扩大竞赛项目的参与度,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东莞理工学院

对尹锐全委员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311号提案的回复
  市人社局: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311号提案《关于推进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校企共赢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结合我校职能,对该提案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东莞理工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抢抓高等教育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史机遇,积极借势、主动出击,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全面加快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推动,着力以高层次目标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报告交流会,明晰区域重大平台项目和产业规划布局。开展两轮12个专题调研,形成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战略构想(2018-2035);在打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首轮攻坚战的基础上,接续推进11项攻坚争先行动。开展“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编制实施《东莞理工学院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加强本科教育基础建设和改革实践,加快构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着重打造支撑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国际化科技合作平台集群,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高端创新人才培育基地,满足未来创新创业需求的国际一流绿色智慧空间。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着力创建充满活力、科学高效、开放包容、制度完善的治理体系,促进学校治理体系更加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格局,争创高校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实验的先行示范区。
  二、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着力构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抓好本科教育共识与合力,加大在课程数量质量、教育教学体系产品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增强供给能力、改善供给质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加快产教融合、“三全十育人”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有显示度的改革建设成果。依托东莞市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主动对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需求导向、推进开放合作、深化内部改革、集聚优质资源,与企业协同育人,形成把握需求集聚资源持续创新有效服务的新工科实践路径。
  三、加快汇聚高层次人才团队,着力打造广深港澳科技走廊人才创新高地。全面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充分发挥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的重要载体作用,回应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亟需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等需求。强化靶向引才,分层分类实施人才引育计划,采用超常规人才引进机制和多元化人才引进方式,充分发挥海外创新中心和境外人才工作站的作用,通过精准引才、组团引才、联手引才等方式抢抓先机。强化高层次师资队伍的引领作用,大力加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团队建设“领航”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登高”计划和教职工素质提升“致远”计划。着力建立开放包容、灵活便利、务实高效的人才引育机制,创造条件吸引港澳及周边的高水平教师来校任教、吸引杰出科学家来实验室工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学科梯队。
  四、充分发挥东莞国际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瞄准更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发展布局。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是东莞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大科学装置、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优势,融合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同步辐射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子科学城、滨海湾新区等资源条件,积极参与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研发系列重要装置,首台用户谱仪“东莞理工学院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已进入机械设计制作阶段。开展“激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增材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工业网络安全工程试验室”“面向3C行业的轻量级专用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批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平台建设。
  五、重点建设新型学科专业集群,着力提升支撑、服务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学校主动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形成工科学科集成度高、人文社科协同改革发展、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学科建设体系。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机器人、网络安全、智能控制等新兴专业,改造传统工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服务支撑产业能力。紧密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新兴产业集群,通过打造龙头学科集群、培育新兴学科集群和发展特色学科集群等方式,构建由智能制造学科专业集群、绿色低碳学科专业集群和创新服务学科集群为核心的三大特色学科集群,充分发挥学校对区域产业支撑、服务和引领的作用。
  六、切实增强科技产业创新服务能力,着力形成更有效的人才智力科技成果输出转化格局。落实国家战略,响应区域布局,努力突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关键技术缺乏的瓶颈,推动东莞市产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项目课题、“973”计划项目课题等课题1238项,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着力服务“智造东莞”,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发展。积极推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产学研用合作,服务支撑东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选派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博士工作站队伍、专员),自带干粮、精准对接、有效服务,持续开展科技产业创新服务行动,实现科技产业创新服务精准化。出台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在岗创业或离岗创业实施办法,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
  七、加快吸引对接粤港澳创新资源,着力靠前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粤港澳政府机构、高水平大学、科研及科技成果培育转化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创新要素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科技大学港澳高校合作和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合作,加强和深化粤港机器人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跨学科探究型教学模式,与机器人企业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师,做大做强粤港机器人学院。积极推进与港澳高水平大学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大力开展与港澳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创新基地。探索与港澳高校联合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建立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开展互认学分交流交换生项目,加大港澳学生招生力度。探索与港澳高水平大学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
  下来,东莞理工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紧密依托区域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推进高素质人才聚集和创新资源集聚,全面加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努力构建国内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发展生态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190311号提案的答复
  尹锐全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高校与港澳企业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校企共赢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现对您的建议答复如下:
  东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有关推行“校企双制”精神,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目的,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线,秉承“把人才培养标准融入社会需求,把教学过程融入生产过程,把学校发展融入社会科技进步”的办学方针,加大技工院校改革创新力度,促进港澳企业与我市高校、人才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一、统筹推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系列指导政策
  2016年,市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至2020年,基本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东莞范本”。2018年,市府下发了《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强调深化校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制等模式培养,促进企业需求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同时,我市实施《关于印发<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的通知》,符合相关认定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被认定为“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经主管部门评价考核合格的,可一次性获得场地设备补助10万元。截至20194月,已有41间企(事)业单位被认定为“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并将印发《东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批配套政策汇编》,拟以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莞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联合培优、实施“卡脖子”“颠覆式创新”市级科研项目为抓手激发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的互通互利,促进港澳企业与我市高校、人才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二)搭建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
  1. 搭建校企合作洽谈平台。为深入推进东莞转型发展,深化智能制造强市建设,为我市企业提供人才支撑,从2010年开始,我市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校企合作洽谈会,每年邀请全国约250 家院校,以及我市有人力资源需求的1000 家重点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校企合作洽谈会突破了传统招聘应聘模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的基地,企业参与学校专业的设置、教学,学校根据企业自身的特殊需求开班等,开拓了一种针对需求提供供给的前沿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洽谈会已经成为我市高校与企业对接交流的主要平台,结合校企合作洽谈会,组织港澳企业参会,提前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港澳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每年各镇街人社分局有计划地组织本镇街优质企业(包括港澳企业)到东莞市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参观交流并进行校企合作洽谈。
  2. 探索设立莞港澳服务业咨询服务平台。为构建莞港澳深度合作新格局,深化港澳服务业合作,探索设立莞港澳服务业咨询服务平台,整合对内对外两种资源,对内由商务、港澳、教育、文广新、卫计、旅游、金融、体育等部门组成咨询服务专责工作组,对外加强联系香港工业总会、香港贸发局、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等机构。研究制定服务业咨询服务平台设立工作方案,探索设立电话咨询专线、网上咨询平台或专责服务办公室,切实解决港澳台投资服务业普遍遇到的“大门开了,小门未开”的难题。同时,市商务局计划会同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探索与高校开展合作。甄选高校有关港澳方面专业的优秀学生,到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进行实习,全方位学习港澳服务业投资者赴国内投资金融、教育、文体、旅游等项目的相关政策法规,为咨询平台和港澳企业培养出专业性技能型人才。
  3. 推动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组织。20148月,市技师学院正式成立了校企双制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各专业系还成立了相关专业的校企双制工作领导小组。目前,技师学院已经成立了机械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电与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汽车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旅游酒店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物流和烹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现在,东莞市技师学院校企合作企业(包括港澳企业)已达350家,五百强企业14家。其中有81个冠名班、冠名企业达到55家,学生人数接近2800名,覆盖学院六个二级学院。学院积极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与洽谈。技师学院领导和校企合作与就业处等多个专业系负责人经常性地深入合作的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走访调研,及时了解各个专业冠名班、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校企双制班及各企业培训的运作情况,为接下来的校企合作创新和深度融合打下基础。在政府助力、学院努力、企业给力的三力作用下,我市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在全国都走在同行前列。
  4. 加强莞港澳人才交流。把港澳台人才纳入到重点的引进扶持对象,搭建“1+13”特色人才政策体系,对于符合相关人才条件的港澳人才可享受对应的资助待遇。同时注重加强莞港澳人才交流,2018年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琳带队赴香港、澳门举办“人才东莞”创新创业环境推介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司琪局长参加并代表东莞与香港签署莞港人才合作备忘录。此外,还举办2018东莞市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海外专家南粤行等系列活动,并新增1个香港人才工作站,积极邀请香港高层次人才来莞对接洽谈。加强对港澳企业的宣传,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好地借助高校的人才优势助推企业的转型升级,调动港澳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向高校寻求合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加大对校企合作补贴办法等人才政策宣讲。
  二、创新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学生导师、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训练、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与企业共建实验、实习(训)基地等校企合作运作模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通过“学徒制”协同育人单位、“校中厂”协同育人单位、“厂中训”协同育人单位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例如:东莞市技师学院加大力度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一是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的职教模式,开展实体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共开设中德、中英、中美、中加、中澳等国际合作班(含台湾课程班)73个。二是开启“庆泰模式”,打造“招生即招工”校企合作升级版。先后与东莞珠江啤酒有限公司、华为机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了81个冠名班。同时,创新开创了“庆泰模式”,学院与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开办进校即进企、校企双师共同培养的庆泰高技班。目前学院“招生即招工”合作企业还有天母蓝鸟、东莞市奕东电子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三是引厂进校,以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创建“学习型工厂”教学环境。采用“课堂教学+校内‘学习型工厂’培训+企业岗位实习”的双元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引入深圳麦士德福科技股份公司入校,还与华强制衣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服装学习型工厂、与博士联合建立了汽车学习型工厂、与东莞国际旅行社合作建立了东技旅行社以及和东莞众锦税务事务所及东莞华诚会计事务所联合建立了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四是建立企业奖学金制度,助推技能人才培养。积极与东莞市及周边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并逐步建立了企业奖学金制度,多个冠名班企业对参加校内外技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如东莞博克家具制品有限公司、东莞宏大电器制品有限公司(德国美诺)都拿出巨额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东莞理工学院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着力构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华为、中兴、西门子、微软、IBM、智汇谷、360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9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该实践探索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提供了典型案例,被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吸引了国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浙江大学等国内70多所高校前来考察学习。
  (二)推进政产学研结合。我市鼓励在莞各高校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活动,与专业镇街、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产业紧缺人才培养、教科研基地建设、科技项目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等方面深入合作,使企业资本和科研成果对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我市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与企业在紧缺人才培养引进、教科研基地建设、产学研项目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等方面深入合作,使企业资本和科研成果对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2018年,全市9所普通高校设立研发机构148个,开展科研项目1544项,研发活动总经费投入约5.27亿元。
  例如:东莞理工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粤港澳政府机构、高水平大学、科研及科技成果培育转化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创新要素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科技大学港澳高校合作和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合作,加强和深化粤港机器人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跨学科探究型教学模式,与机器人企业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师,做大做强粤港机器人学院。积极推进与港澳高水平大学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大力开展与港澳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创新基地。探索与港澳高校联合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建立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开展互认学分交流交换生项目,加大港澳学生招生力度。探索与港澳高水平大学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2018年,东莞理工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8项,资助金额约1000万元,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有力支撑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研发系列重要装置,加快建设“东莞理工学院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项目。新增东莞理工学院乐普泰碳基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学校重大项目平台。
  (三)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做到与市场无缝对接。东莞市技师学院与前海飞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瑞科技有限公司、腾飞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中科蓝海智能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友才网络科技等公司,本着平等协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建设烘焙学习型工厂、3D打印学习型工厂、腾飞无人机学习型工厂、智能视觉机器人学习型工厂、固高科技工业4.0学习型工厂,借助企业市场资源和产业水平的优势,结合学院生源与教学的优势,搭建前海飞扬双创平台、“校园合伙人”创新创业平台、京东双创中心、巡逻机器人双创平台、固高科技双创平台、中显双创平台、技友综合管理平台等,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广东科技学院对创业学院现有场地进行功能规划与定位,设计了科创中心、文创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服务中心、跨境电商实验室、创业咖啡等功能区。通过项目路演,引进了“无人机视觉识别项目”、“智能喷涂机器人”等22个创业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学院。目前,已基本具备申报省级众创空间的条件。
  三、东莞高训中心提供公共技能服务,推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根据东莞产业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市重点打造了东莞高训中心,其作为市级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对外开展高技能公益实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集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技术交流和实训项目研发为一体的公共技能服务平台,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东莞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训中心设置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汽车技术和工业自动化五个实训中心,各类实训设备资产超过2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与高训中心合作开展实训和各类技能活动的单位总数达到180多家,其中,大中专院校32所,企业150多家。高技能人才实训总量稳定在21万人次以上,在全国同类单位名列前茅。
  (一)探索不同实训模式,提高实训效果。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探索出生产性实训、毕业设计实训、创业性实训、认知性实训、工程体验式实训、“培训+就业”实训等实训模式。其中,生产性实训,将企业先进技术资源与中心高端设备场地资源高度融合,企业生产与学员实训高度融合,实训教学与企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解决了以往实训中存在的一系列难题,成为制造业类专业实训的成功典范,受到省部和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二)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协助企业技术升级。目前共开展技术攻关项目3项。一是与广东豪特曼智能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磨床项目研发团队,通过对国内外段差磨床市场调研,攻克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一种高精密阶梯轴磨床,填补了国内高精密阶梯轴磨床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设备量产后,两年销售额逾1900万元,税利27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专家团队联合相关企业完成“一种新型冷挤压工艺的产业化应用”的新工艺研发工作,解决国内双向异型孔成型的关键问题,发明“双边异形打孔机”一台,填补国内空白。该项目经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组织专家鉴定,该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是与广东才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一种双向异型孔零件冷挤压工艺及挤压成型设备的研制”项目。
  (三)加强与企业、行业、院校以及专业机构联系,打造技术交流与提升平台。一是开展专业技术论坛,汇聚行业顶尖精英,聚焦行业技术前沿动态,分享行业新鲜经验。已经成功举办数控专业“高训智造”论坛7期,物流专业“高训物流”论坛1期;举办中国模具工业智造趋势峰会3期,来自GF、海德汉、牧野、奥奔麦等国际龙头企业的高管和业务精英为峰会做了不同主题的报告,全面呈现了当前模具行业最前沿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动态与理念。二是开展师资培训,服务职业院校和企业技术教学。高训中心引进境外资源,开展国际高端课程培训,先后与香港职训局、德国BBW职教集团等境外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电镀业表面处理专业证书课程、BBW机电一体化系统、BIM建造工程管理课程等国际课程培训。其中,电镀业表面处理专业证书课程,首开香港专业证书课程内地举办的先河。
  目前,东莞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加快推动城市、人才与产业同步升级,厚植东莞核心竞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提出要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战略目标,并纳入“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行动方案中。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包括港澳)规模,创新更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方式,充分发挥我市技师学院,高训中心等平台及资源, 积极探索莞港澳校企合作机制,为全力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办理单位 市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东莞理工学院,商务局,市台港澳事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1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