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90202)关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为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近年来,东莞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乡村环境,但是对农村特色文化发掘、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的推动、文化生态保护还存在短板和不足。有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特色不足,“千村一面”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镇街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意识不足、能力不强,对文化产业开发支持不够,在改造和建设农村社区时,未能保护乡村的风貌、文脉、风情,把农村建得城不像城、乡不像乡、不伦不类。
  (二)乡风文明培养不足,“生活乏味”成为生活主流。乡村“六合彩文化” “麻将文化”“酒文化”现象普遍存在,村部书屋、文化礼堂、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力。
  (三)乡村风俗推动不足,“纸上谈兵”影响风俗变迁。经实地走访,我市普遍乡村的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大多只落实在纸上、墙上,红白理事会职责发挥不够充分,村规民约实施率极低,不少乡镇、村还存在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做法。
  (四)文化生态保护不足,“日渐消亡”渐成发展趋势。很多农村原本独有的历史印记、文化注脚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同化发展的趋势渐成,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古村落、古建筑和仍然保存着历史遗留的地域、习俗、礼仪、节庆、建筑等有形财富和无形资产都日渐消亡。
  

建    议:

  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指南,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建议:
  (一)狠抓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截污管网建设、河涌整治、乡村美化绿化,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根据现有乡村机理,在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引导建设一条进村绿化生态路、一个乡村森林(湿地)小园、一块庭院绿化示范区和一片水源涵养林,结合“绿道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岭南山水特色的美丽村庄。
  (二)培养文化爱好、锻炼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农村“德育”行动,规范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完善农家书屋和图书阅览室管理运行,配备电子阅览设备,打造文化服务站,配齐体育活动器材设施,举办农民体育健身运动会、健步走、广场舞大赛、书法、歌咏、手工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石排镇塘尾村康王宝诞、中坑村明德醒狮为例,推动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三)发挥榜样作用、提倡勤俭节约、夯实移风易俗。大力推动“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十星级文明户” “和谐家庭”创建工作,积极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美丽乡村人”,打造“善行义举四德榜”“道德讲堂”“日行一善”等品牌。定期开展“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文艺演出活动。
  (四)坚持文化振兴、发展文化产业、抓住文脉乡愁。大力发展乡村农业产业孵化园、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发展乡村型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农家情趣和绿色食品的岭南旅游资源,满足游客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采摘绿色菜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深入挖掘民间文化元素,如石排镇塘尾村、茶山镇南社村等独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整合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习俗等,保护与传承一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文化传承为主题景区村庄。
  


提案者 兰建锋
部门答复

答复单位: 市自然资源局
答复文号: 东自然资函〔2019〕916   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3月25日
联 系 人: 梁永鸿
联系方式: 13790273223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经研究,我局针对“村庄文化特色不足,加强村庄风貌建设的建议”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东莞乡村相较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非农属性”明显,无论是在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村庄风貌上都体现为较高程度的城市化,城乡风貌混杂。一方面是因为东莞村镇经济活跃,客观上要求部分村(社区)按照高密、高容积的城市化标准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东莞采用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导致乡村地区建设标准城市化。基于此,在编制的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及村庄规划中,一是采取村庄分类建设,规划划分了城中村、半城中村、传统型农村三种类型,对全市592条村(社区)进行分类建设引导。二是加强风貌管控,结合省相关指引要求,对村庄整体形态、分区控制、公共空间、塑造风貌、引导功能、控制空间、建筑高度、单体设计、公共建筑进行指引,并规划了岭南水乡片区、滨海风情片区、活力古城片区、多元民俗片区、田园文化片区、山地特色片区六个风貌片。三是营造特色连片村落,规划结合水系、路网、山林、湿地、历史文化等资源规划了连片精品村落群。四是探索村庄规划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识别乡村特色浓郁地区划定为乡村建设风貌区,以此为基础探索构建村庄规划管理体系,以更符合村庄的标准建设村庄,使农村更像农村。


答复单位: 市委宣传部
答复文号: 20190202
答复日期: 2019年03月28日
联 系 人: 林丹
联系方式: 15813569967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东宣复函〔2019〕5号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202号提案的答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政协委员兰建锋提出的《关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由我部参与会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文明乡风建设”属于我部工作范畴。为大力提升我市基层村镇文明乡风建设水平,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早行动、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各项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美丽村居建设和全域文明创建,引导广大基层群众共建文明新风、共创和谐家园。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近年的工作进展
  (一)积极组织深入调研。于2017下半年以来,部主要领导就开始牵头组织开展文明创建和乡风文明专题调研,探索文明美丽村居建设的新路子,力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化全域文明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稳步推进,曾多次率领市文明委相关成员单位领导及业务骨干先后深入市内各镇村走访座谈,并组团赴台及江浙和省内兄弟城市学习取经,认真结合实际、掌握实情、查摆不足,并撰写调研报告供市委决策参考。
  (二)认真研究制订方案。于2018年初开始,我们边调研边酝酿起草推进深化市镇村一体化全域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和思路对策,于2018年7月初以市文明委的名义印发《关于推进新东莞文明美丽村居建设  深化全域文明创建三年行动实施意见》(东文明委〔2018〕3号),明确提出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紧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新东莞文明美丽村居建设“五大工程”(即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实施乡村文化培育工程、实施乡风文明润化工程、实施乡村和谐善治工程、实施农村农民致富工程),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同步提升乡村品质,进一步深化市镇村一体化全域文明创建,力争于2018-2019年抓好试点示范、2020年稳步推进并全面铺开,努力实现“环境优、人文美、民风好、经济强、村民富”的建设目标,为2020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夯实基础。
  (三)深入实地指导督导。紧扣东莞镇村实际,认真筛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村居文明美丽村居建设起步较早、工作积极性较高的镇村,并串联成6条试点示范路线和3个连片示范区,包括:重点打造“麻涌(连片)”“中堂(潢涌)—万江(拔蛟窝)—石碣(桔洲)—石龙(西湖)”“长安(乌沙)—虎门(大宁村)—厚街(溪头村)—厚街(陈屋村)”“寮步(浮竹山)—寮步(横坑)—松山湖(全域)—大朗(求富路)—大朗(巷头)—茶山(南社)—茶山(超朗)—石排(塘尾)—横沥(田头)—横沥(石涌)—横沥(村尾)”“大岭山(连平)—黄江(田美)”“塘厦(林村)—塘厦(凤凰岗)—凤岗(雁田)—凤岗(官井头)—清溪(铁场)”。由部领导牵头率队深入实地开展现场办公和指导督导,加强统筹协调,与镇村干部共谋发展大计,要求市镇村协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地、早见成效。
  (四)深入实施文化名城战略。自2010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本投身文化产业领域。2015年底,我们修订出台了新的《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以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为重点扶持范围,加大专项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增设对园区内文化服务业企业的租金补贴,尝试与社会投资机构合作扩大融资渠道等。市财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几年通过组织专家评审,择优扶持了90个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并对我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内的文化服务企业进行租金补贴,取得了良好效果。虎彩、天元、爱瓦力、悠派、智高、酷乐、捌毫米、开合等8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33小镇、互联网产业园、运河创意公社等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也让文化企业聚集发展,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方面,深化市镇村一体化全域文明创建,扎实开展文明村镇达标创建,精心指导各有关镇村在抓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注重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培育和打造自身特色,进一步净化优化美化村居环境,避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另一方面,今年将继续重点抓好试点村居乡风文明润化工程的组织实施,大力推进美丽村居“十个一”美化行动,包括:树立一个文化品牌、制订实施一套村规民约、建立一个志愿服务站、建立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征选传播一批好家风好家训、建立一个善行义举榜(乡贤榜)、组建一支群众文体队、设立一个主题景观标识、发布一批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建设一条环村健身绿道(路径),并积极指导基层镇村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引导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自治,促进邻里友善、和谐共融。
  
  
答复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
答复文号: 20190202
答复日期: 2019年05月05日
联 系 人: 郑锦良
联系方式: 15818274226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202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关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20190202号提案)收悉。现就其中涉及我局职能的内容答复如下:
  2018年以来,我局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五大振兴”,加强部门统筹与协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扎实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有效保护了农村特色文化,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一)优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前完成省下达的违建整治任务,治理1060万平方米。发现并整治“六乱”和市容环境违章广告29.40万宗。2017年起,我市对全市村居的“三线”环境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整治,两年已整治隐患点2万多个,村居的“三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我市2011年自来水普及率已达100%,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2017年我市已实现了所有2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底化的基础上,目前我市公路密度达到213.6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覆盖率100%,覆盖率排名全省第一。新建成1525公里截污次支管网、8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逐步解决偏远农村污水高成本收集处理问题。44条重污染河涌整治示范项目中有38条基本消除黑臭。率先在全省实行城乡“大环卫”管理,构建起完善的城乡市容环卫统筹管理标准体系,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村(社区)收集、镇街转运、市处理”的三级管理网络。全市自然村均已建立垃圾收集设施。目前全市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市场化率95%以上,所有镇街保洁员配备数量达到或远高于500人配备1名的标准。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
  (二)先行建成一批美丽乡村。建成373个村(社区)美丽幸福村居。111个村(社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绿色村庄名单。174个村(社区)先后获得“省宜居社区”“省宜居示范村庄”“广东省名村”等称号。市镇两级财政投入3.6亿元,计划分批次用5年时间,建成6个美丽幸福村居市级特色连片示范区。目前第一批3个示范片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初步评选出第二批3个片区。有序推进镇(园区、镇街)的魅力小城建设,已完成了11条示范道路建设和8个示范片项目启动。加快推进13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建设,目前12条村已启动项目建设,1条村已完成规划设计。2018年,有5个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小镇”,建成114个“小山小湖”社区公园。
  (三)加快推进落实硬任务、硬指标。为全域推进干净整洁村建设,确保2019年底前全市8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扎实推进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创建,2019年以来,我局强化统筹协调,集中发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协调出台“行走东莞”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加强与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沟通联系,将开展“行走美丽乡村”专项行动融入城市管理“行走东莞”专项行动中,做到有重点区域、有配套机制、有工作指引等,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面。二是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出台《东莞市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实施方案》,拟于3月-5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重点对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村内塘沟、农村人居环境不良习惯等4方面进行专项整治。开展专项督导,4月16日-26日,由局主要领导带队,局分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8个督导组,对各镇街春季战役工作情况进行督导,重点检查各镇街及村(社区)“干净整洁村”创建情况及“三清一改”实施情况。三是启动专项整治。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东莞市田间窝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拟于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分阶段对全市范围内农田、菜地上的田间窝棚开展专项整治。下来,我局将积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等有关部门,以及有关镇街,在明确农田工具房(看护房)标准化格式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设计,完善资金分担,于2019年国庆前完成第一阶段集中整治,力争2020年全面完成。
  下来,我局将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助力文化振兴。
  一是从干净整洁做起。对部分村容村貌美观度不高的村(社区),以基础整治为主,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干净整洁村创建、“厕所革命”以及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较好、具备一定条件的村(社区),在今年率先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工作。围绕2019年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结合部门职能,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洁净城市”专项行动、“三线整治”行动、“行走东莞”专项行动的实施。
  三是着力建设精品工程。抓紧出台市域乡村建设规划,高质量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加快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把13个基础好、代表性强的村(社区)打造成我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样板和示范。挖掘村(社区)特色优势,争取建成一批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抓好“点睛亮景”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绿脉景观提升工程、城市灯光夜景亮化工程和21个街头小景建设。
                                                       
答复单位: 林业局
答复文号: 东林函〔2019〕186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5月08日
联 系 人: 徐烨
联系方式: 13728223742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对“关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意见的复函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转来提案“关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第20190202号)收悉。依据提案的建议,我局认真做好乡村绿化美化工作,提升乡村“颜值”,具体工作如下:
  一、不断提升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品质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大力推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高标准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惠民,绿色乐民。设立红花油茶和宝山森林公园,开展银瓶山森林公园三期建设,启动黄江巍峨山等一批镇村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完善常平旗岭、虎门威远岛等森林公园建设,建设一批集科普、餐饮、住宿等项目于一体的森林公园综合服务配套设施,适度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完善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推进银山、银瓶湖、东清湖、寒溪河三角洲等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实施东引运河—寒溪河流域的南畲塱大圳埔、寮步河西溪河河口等人工湿地建设,完成到2020年全市建设森林公园20个、湿地公园25个的工作任务,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容量。以“点面相应、远近结合”为原则升级改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近期在公园主要出入口、重点景区、森林步道周边,以营造多彩花境等方式提升公园景观。针对主要连片地块补植套种观花、观叶树种,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建设,打造出四季景观富于动态变化的震撼性多彩景观效果。
  二、切实做好森林小镇建设
  结合我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各镇(街)的林业生态建设,保护自然生态风貌,打造森林生态文化,着力推动各镇街深入开展广东省森林小镇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建设休闲宜居型、生态旅游型和岭南水乡型的森林小镇,出台《东莞市森林小镇建设总体规划》。目前,我市已有8个“广东省森林小镇”。今年,凤岗、沙田和大岭山镇3个镇积极创建森林小镇,认真落实符合镇街自身发展定位的《森林小镇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现有森林植被、城市绿化的基础上,结合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社区公园建设、道路绿化、水岸绿化等项目,以查漏补缺、提质增效为主,最大限度增加森林绿量,发挥森林潜能、提升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三、大力推动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建设
  为大力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推动我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近年来持续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工程,营造风景林、水源涵养林,在小公园(公共休闲绿地)和房前屋后添花增绿,逐步增加森林景观点和提高村庄绿化率。今年结合我市彩色林建设,落实1.4万株苗木的财政资金,支持绿化总量偏低、绿化积极性较高的22个镇(街)39个村(居)开展绿化美化建设。高质量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指导各镇(街)、各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推动,积极推广公共绿地认建、认管,树木、古树名木认种、认养活动,营造全民植绿、护绿。加强古树名木管护,对全市古树名木开展健康状况巡查及安全性评估,对濒危古树进行挽救复壮,确保古树名木生长旺盛,编制《东莞市古树名木图册》,探索建设古树公园、古树小广场,配套休闲康体设施。  
                                                            
 
答复单位: 住建局
答复文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5月08日
联 系 人: 陈晓佳
联系方式: 13268506846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关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20180063号)政协提案收悉。根据提案内容,现就涉及我局职能的第(一)点建议回复如下:
  一、加快推进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自2016年11月东莞市政府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监管职能调整至我局后,我局通过成立专门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和督导协调办公室、开辟专门办事窗口、不断简化优化专项办事程序及办事指南、积极建言献策等措施,切实服务好社会各方。在此基础上,我局进一步优化项目报建流程,加强工程监管,切实强化治污工程服务保障。
  (一)深化审批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一是简化污水处理工程提前介入手续要求,污水处理工程规划许可审查不再作为项目提前介入的前置条件,与提前介入并联办理,由建设单位自行承诺按规划要求设计及施工。二是取消“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事项。三是优化施工图审查备案办事程序,不再作为施工许可的前置条件,施工图设计文件经审查合格后即可办理施工许可;缩减申请资料,仅保留收取审查合格书及审查意见告知书。四是简化合并办理施工许可证事项,将原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承接业务登记(含合同、保函备案)及安全措施备案(含视频监控合同备案)、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办理10项事项并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将上述事项共96项资料合并精简至17项,其中不涉及新增用地的项目无需提交不动产权证书及规划许可证,只需提交相关部门出具的回复文件即可;承诺办结时限由7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五是取消检测报告备案、工程存档资料提交、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资料窗口送审等质量监督过程资料送审事项。六是切实加强招投标监管服务。结合实际出台污水工程招投标工作相关指引,创新招投标管理,突出择优要求,研究推进污水处理工程EPC总承包有关工作,并结合实行情况不断完善EPC管理制度。
  (二)进一步强化工程监管,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一是严格实施安全监管,切实做好深基坑工程、顶管工程等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监管,结合工程实际做好现场起重设备和井下作业的安全管理,保障工程施工安全。二是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结合实际采取分类处理措施灵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工程;加强我局监管工程的过程监管;进一步落实建设、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工程责任主体与监管部门的验收责任边界;主动会商市有关部门协调解决质量验收问题。三是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结合实际,多次与市有关部门商讨研究提出对策,加快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提标改造工程落地建设。四是严格落实“全程留痕”,施工技术资料与施工现场进度同步。对不落实全程痕迹制度、不完善保存相关资料、不按照要求及时记录和报告相关情况的责任单位实施信用扣分处理。五是结合实际制定污水处理工程检测工作细则,采取信息化手段强化检测机构监管,建立监测监管平台,将相关检测数据实时传输报送到检测监管平台。六是在日常检查中加强对截污次支管网工程现场使用的管材抽检工作,按照“飞行检测”的方式和“四不两直”的原则,直接对现场管材进行取样送检,对检测不合格的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七是加强截污次支管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落实建筑工程各方主体扬尘防治主体责任,强化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措施,确保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八是我局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建筑施工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文件编制了专门的施工安全标准化图集,扎实推进我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
  二、积极配合推动“厕所革命”工作
  目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已起草《东莞市厕所革命行动工作方案》并多次征求我局意见,我局积极反馈相关意见,配合做好工作方案的起草工作。下来,待《东莞市厕所革命行动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后,我局按照职责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答复单位: 市妇联
答复文号: 东妇函〔2019〕19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5月10日
联 系 人: 梁少玉
联系方式: 22221300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兰建锋委员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关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20190202号)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保护和发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工作开展情况
  东莞市妇联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实践,弘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以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风、培育好家教为重点,促进文明乡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加强思想引领,厚植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底蕴
  依托基层“妇女之家”,以“莞邑巾帼大宣讲”为抓手,深入到农村基层,面向广大农村妇女开展十九大精神的大学习、大宣传、大宣讲,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依托全市妇联系统网站和新媒体平台、“莞邑姐妹朋友圈”微信群,开设专题专栏;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组织开展“说说我家这些年”征文、“白玉兰微电影”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群众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拥护核心、拥戴领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广大农村妇女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二)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传承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
  市妇联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要求,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试点和示范点创建工作。面向农村基层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挖掘出了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并有着70年婚龄的周礼森家庭、扎根农村弘扬粤剧传统文化的曾镇安家庭,以及26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孝老爱亲典范的谢桂通家庭等一批农村优秀家庭典型,设立“最美家庭”光荣榜,举办各类“最美家庭”分享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庭文明建设中,转化为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成员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农村文明新风尚。
  (三)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汲取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的滋养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市妇联连续8年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进村居活动,推广“家长持证上岗”项目,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为一年级新生家长提供“学制式”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引导广大农村家庭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突出立德树人,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积极开展农村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和儿童之家建设,广泛开展“书香之家”评选活动和“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把高尚的价值追求和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传递该孩子,引导他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四)拓展妇女致富渠道,推动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积极打造妇女创业孵化载体,推动建立妇女创业就业孵化平台。加大妇女创业技能培训,全市举办妇女创业技能培训班,积极搭建网上网下营销网络,帮助农村创业妇女开拓市场,举办“妇女创业集市”,推介妇女创业成果。大力推广妇女小额创业贷款,帮助数千妇女及家庭获得贴息贷款。实施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妇女之家“金点子”项目,推动各项目落地实施,帮助贫困妇女增加收入,通过推动妇女创业提高农村妇女的知识水平和行为习惯。
  二、保护和发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下一步工作计划
  市妇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引领广大妇女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实践中再建新功。
  (一)强化思想引领,在保护和发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中彰显巾帼之心
  深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乡风文明”作为乡村建设的初心、旗帜和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乡村妇女参与移风易俗、文明家庭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发挥妇女在社会家庭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树立良好家风标杆,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宣传讲好具有东莞特色的女性故事、家庭故事,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倡导健康积极家风。创建家庭文明建设阵地,进一步加强村(社区)阵地建设,培育创建省、市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试点,引导广大家庭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
  (二)强化典型示范,在保护和发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中展现巾帼之志
  积极联合教育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建立高素质家庭教育专(兼)职队伍,积极吸纳专家、教师、优秀家长进入镇街讲师团,通过定期交流培训,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积极分子服务社区家庭教育的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对广大家庭亲子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倡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保护和发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三)强化环境整治,在保护和发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中绽放巾帼之美
  团结带领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市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清洁、绿色、健康、文明”为目标,积极引导乡村妇女绿色发展、清洁生产、绿色出行,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推动农村妇女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改变生活和卫生习惯入手,深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工作。
  (四)强化能力提升,在保护和发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中奉献巾帼之功
  坚持以提升农村妇女素质为突破点,大力实施宣讲培训等系列素质提升工程。面向农村妇女骨干、基层妇联干部和返乡创业女大学生等群体,开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手工制作等示范培训,鼓励她们通过创业创新参与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科普主题、文化创意、文化传承等主题,打造一批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景区。切实帮助农村妇女提高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答复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答复文号: 东文广旅体函〔2019〕61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5月13日
联 系 人: 张哲
联系方式: 22837047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请查看附件

 
答复单位: 市生态环境局
答复文号: 东环函〔2019〕2548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7月03日
联 系 人: 吴慧福
联系方式: 13729962892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提案人兰建锋提出的《关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20190202号)收悉。经研究,根据职能,现将我局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我市着力围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禁养区养殖业清理、土壤污染防治、生活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快污水处理收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力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2019年至今(统计到5月31日),全市累计新建截污管网721.72公里,占1000公里年度任务的72.172%。累计验收394.41公里、移交214.21公里,分别占年度验收、移交任务1000公里的39.4%和21.40%。全市累计建成管网超过4836公里,累计完成截污管网验收通水超1800公里。二是推进雨污分流设施建设。目前,全市雨污分流工作按照《东莞市雨污分流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陆续推进中,根据方案要求,各镇街将于6月份完成辖区内市政道路下的排水系统摸查工作。截止至6月11日,大部分镇街已完成服务单位招标工作;石马河流域和茅洲河流域八个镇街,地下管线摸查和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尚有部分镇街未完成服务单位招标工作。三是强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6家污水厂新扩建项目,1家投入运行,2家通水调试,3家还在施工建设;35家提标改造污水厂项目,6家已通水调试,13家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16还在施工建设。四是全面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各镇街(园区)已按照“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思路,提出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并将相应镇街的排水(污水)专项规划进行全面修订。目前,42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0座已基本建成,32座正加紧建设。
  (二)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2018年完成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上报工作。完成东江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收尾工作。
  (三)大力开展内河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持续推进内河涌整治。原有10条黑臭水体,2条(白马大氹、老围河)于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黑臭水体专项督查期间被认定为已消除黑臭;4条已全面完成沿河排污口截污和清淤,已于2019年3月上报住建厅水质基本消除黑臭;其余4条正在抓紧整治。新发现12条黑臭水体正在抓紧推进整治工作。二是2018年度下达的129条内河涌整治任务,截至2018年12月31日,累计完成102条整治,完成年度不少于100条的整治任务。
  (四)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开展非法畜禽养殖业整治。一是落实并完善畜禽养殖业管理制度。印发实施《东莞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实施方案(2016年修订)》、《东莞市畜禽养殖限养区域划分实施方案》、各镇街《非法畜禽养殖业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东莞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等文件,各镇街(园区)切实落实全市禁养区畜禽养殖业清理,并持续采取强有力措施巩固清理成效。同时要求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严格执行环评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非法畜禽养殖业整治。我市已于2017年年底前完成全市畜禽禁养区非法畜禽养殖清理任务。2019年我市保持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高压态势,并结合非洲猪瘟防控防疫工作,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召开工作会议。要求各镇街(园区)保持非法畜禽养殖业清理力度,通过定期巡查、联防联控等方式对非法畜禽养殖业加强严管,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并迅速清理反弹养殖,巩固清理成效,防治回潮反弹。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不定期对多个镇开展非法畜禽养殖业复查。三是结合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环境保护局局长信箱、环保网络信访室等途径接受群众信访投诉,强化群众监督监管。
  (五)坚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一是印发实施《2018年东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统领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完成了石碣、麻涌、洪梅等3个土壤污染修复示范项目建设。三是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配合省有关部门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本完成547家重点行业企业的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四是制定《东莞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审核把关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工作体系,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公共设施用地等实行土地用途改变及流转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
  (六)着力加快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一是东南部卫生填埋场一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二是东莞市海心沙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已完成立项、环评等前期手续,已正式开工建设。三是虎门港立沙岛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同时,开展了固体废物企业“三个一”专项行动,全市783家固废重点企业及自主增加的1674家产废企业完成承诺书签订。全面落实了中央禁止“洋垃圾”入境有关要求,加大对进口利用废纸企业监管力度,严格审查进口固体废物许可证申请,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强化企业环保自律。对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理处置进行了摸底调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过努力,今年来,全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全市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质量还存在明显短板,距离上级要求和人民期望还有不少差距,仍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加以解决。一是环境质量达标形势严峻。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尤其是3个国考断面水质虽有改善但与考核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已建治水设施距离效益发挥还需要一段时间,河涌沿河截污管网建设及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进展较慢,部分河道周边仍不时出现垃圾。二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不足。目前全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尚存在处置结构不平衡、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56%的危险废物外转处置,对外市依赖程度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不可利用的依赖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不能满足处置需求。
  三、下一步计划
  (一)加快污水处理收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截污治水能力,2019年内新建不少于10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完成不少于1000公里验收移交通水。全面推进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黄江、樟木头、东城、虎门、中堂5个污水处理厂新扩建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完成35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42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我市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基本实现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解决污水直排问题。
  (二)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2019年我市将持续推进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全面整治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在2018年完成我市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对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在1000吨以上的乡镇级及以下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简称“千吨万人”水源地)进行摸底排查,并于2020年深入开展问题整治。
  (三)大力开展内河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一是配合市水务局加强对各镇街、园区内河涌整治督导和考核工作,督促各镇街、园区加快河涌整治工作,确保2019年底前完成不少于164条内河涌整治。二是加强对东城、南城、万江、长安黑臭水体整治督导工作,原有10条黑臭水体2019年底前实现消除黑臭目标,协助市水务局在2019年年底新发现12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并消除黑臭。
  (四)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一是按照《东莞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实施方案》(东环〔2016〕141号)要求,市环境报保护局会同市农业局不定期对反弹易发镇展开情况核实与督导,督促各镇街健全落实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全面巩固禁养区畜禽养殖业清理成效,严防回潮反弹。二是规范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督促横沥镇落实《东莞市畜禽养殖限养区域划分方案》要求,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强化指导和服务,引导限养区内养殖场结合实际选用适宜的粪便处理和综合利用方式,促进畜牧业生产全过程绿色节能。
  (五)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一是继续统筹做好市“土十条”工作分工布置。根据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协调统筹推进土壤防治工作,打好生态环境工作第三大战役。二是推进我市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调查。我局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用地分类划定等工作。同时,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详查工作,按照省进度安排开展我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增补、风险筛查结果纠偏等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搭建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
  (六)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是始终保持严打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处置高压态势,及时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二是全面摸查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处置情况,掌握底数,夯实工作基础。三是重点协调推进东莞市海心沙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绿色工业服务项目和虎门港立沙岛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中心项目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新增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督促黄江污泥处置中心加快污泥碳化生产线建设,加快补齐处置能力缺口。

  
答复单位: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答复文号: 东城综函〔2019〕466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4月22日
联 系 人: 梁沛林
联系方式: 22012516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请详见PDF红头文件。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妇联,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宣传部
网友评价
支持 7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