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250)减少城市内涝,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东莞市位于我国南端,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经常受到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侵袭。尤其到了每年4-9月份经常持续普降大到暴雨,造成市区尤其部分旧城区低洼地带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给人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同时内涝使地势低洼的商铺、工厂等遭到水浸,不仅使货物遭水浸泡,而且需停业进行整理。给商家、工厂日常的经营、生产造成影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低洼地段、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整改,分三期进行了市区内涝整治应急工程,铺设了大量的管道、箱涵,使多个市区严重的内涝点在大雨之中,告别了持续多年的“水浸街”。并前后出台了《东莞市防汛应急预案》及《东莞市市区排水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法规,从制度上保障了全市排水系统有规可依。

  近年来我市市区的排水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城市规划不断调整,旧区进行改造,新开发区不断开发,城市各方面的市政配套建设任务越来越重。随着我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必要将市区排涝标准适当提高。

  办    法:

  1.增加地面渗水、蓄水功能。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的河道、雨塘、湿地及低洼地方被填埋,导致受纳水体、雨水调蓄设施减少,城市“蓄水”功能大大削弱。应该对道路、绿地、庭院、广场等配套增渗设施,减少外排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尽量保存天然绿地、湖泊等“蓄水”场所,禁止破坏受纳水体,逐步增加小区的雨水调蓄设施。

  2.增加排洪与排水功能。

  提高运河、黄沙河等河涌的排洪能力,降低洪峰水位。及时组织人力、物力疏通阻塞的河涌。禁止实施明渠覆盖,恢复被覆盖的明渠,增加明渠的自然纳水能力和排涝能力。

  要对设置不合理、标准过低的陈旧排水设施,实施升级改造。在旧城改造、道路升级的同时,对地下排水管要尽量做到同步升级。建立排水管网市场化的长效清淤维护机制,加强雨天巡查、及时启闭雨水口、清理雨水口垃圾等应急工作,保持排水畅顺。加大对雨污管网混接、随意排放工地临时泥水、在排水管渠内敷设其他管线等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城市管网受损或淤塞造成排水不畅。

  3.建立城市防涝预警机制。

  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对当地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提前做好相关预案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预警监测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城市防洪防涝风险隐患的普查,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并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城市防洪防涝预警信息。

  4.完善城市防洪防涝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各级政府的城市防洪防涝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和级别,配备必要的人员、装备和经费,实现实体化运作和常态化管理。充分发挥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加强部门联动,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应急机制。

  5.建立专业人才库。

  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水利、气象、水文、国土、海洋与渔业、城市管理、卫生、交通、通讯、供电等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防洪抢险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必要时参加防洪救灾的应急处置工作。

  排涝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规划超前,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更多的暴雨降水量,我们升级后的地下排涝系统,要具备足够的抗灾能力。只有把地下排涝系统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集思广益,保证科学决策和相关投入,才能真正解决逢雨必涝的难题。  

提案者 侯庆虎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140250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侯庆虎委员:

  您提出的《减少城市内涝,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排水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经研究,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办理意见如下:

  一、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增加地面渗水、蓄水功能

  您提出的增加地面渗水、蓄水功能属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范畴,我市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力争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已在《东莞市市区排水专项规划》(2012-2025)文本编制中有所考虑。上述规划已上报市政府审批。规划报告中提出以降低区域径流系数作为的低影响开发策略,对新区开发做出了明确的指引,一是将径流系数控制作为城市规划控制的关键性指标,即新区开发后的径流不能高于开发前的地表径流,不能产生新的地表径流;二是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充分考虑湖泊、池塘调蓄。另外,市规划局正在修编的《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也已将竖向规划、低影响开发、减少地面径流等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在规划层面从源头严格控制区域径流,解决内涝问题。

  二、强化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加排涝能力

  近年,我市运河整治工程中,对河道进行了拓宽,对淤泥进行了疏通。对老城区罗沙市场、学佐渠、新开河、市桥河等区域的旧箱涵进行了清淤,大大加大了河道和管网的排涝能力。

  目前,我局在河道管理中已禁止覆盖,如确有必要,会在保证排水安全的前提,进行防洪影响评价,严禁违规覆盖,从严审批。

  当前,我市排涝标准较低,市政排水系统建设的年代较久,老城区大部分地下排水系统还达不到重现期1年的标准,加上设施陈旧、损坏严重、淤积堵塞,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易发生内涝。为此,市政府自2009年开始,启动了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一、二、三期工程,拓宽河道和排水管道断面,提高排涝能力。根据这几年工程运行的情况来看,以上工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大大缓解了市区部分区域的内涝问题,发挥了工程效益。

  目前,我局负责市直管道路、广场、隧道和泵站等排水设施管养工作,已全面采用市场化、监理制的模式,确保排水设施定期清淤、日常维护和应急抢险及时到位。但全市部分镇街(园区)排水设施维护管养模式仍相对落后,维护经费没充分落实,排水管道未能及时清淤,部分管道淤塞严重,损坏的排水设施未能及时修复,严重影响了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为此,我局每年定期开展排水检查工作,围绕排水设施养护、监督等方面对各镇街(园区)进行检查,了解养护情况,督促做好排水设施的管理,安排足额的维护经费,落实足够的维护管理专业人员进行维护,确保排水通畅。

  三、建立健全城市内涝预警机制,加强排水宣传

  近年来,强降雨导致我市内涝积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市民正常出行,为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我局于2012年8月正式颁布实施《东莞市市区排涝应急预案》,要求4个街道必须于今年6月份前必须完成预案的编制工作。今年4月9日,我市首次举办了2014年东莞市应对极端天气暨城市内涝应急演练活动,在我市东城、南城以及莞城的三个内涝模拟点进行了内涝预警、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交通管制、应急人员动员部署等科目的演练,重点检验各级部门(单位)对排涝应急预案的熟悉情况,明确各自职责,加强信息沟通,科学协调指挥。今年5月份,为提升镇街管理人员的内涝应急能力,我局还准备举办全市内涝应急管理培训班。

  我局非常重视排水宣传工作和内涝应急预警工作。近年来,我局积极安排资金,通过东莞电视台、东莞电台、市主要道路大屏幕广告持续播放内涝防御和排水管理的公益广告,提高市民应急抢险和保护环境意识。今年年初,我局协调市应急办、市气象局,通过应急科普大篷车的形式,向市民宣传教育灾害防御工作。2013年起,当发生内涝积水时,我局还通过局官方微博、公众网以及东莞电台107.5频道实时对外公布内涝信息,提醒市民提前做好防御措施。此外,我局还在市区所有易涝点共安装了110块警示标志,提醒市民在经过易涝点时注意安全。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防汛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对排涝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市三防应急预案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我市三防指挥部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由气象、水文、水利、国土、城管、卫生、交通、通讯、供电、政法、公安等部门有关专家组成市防汛防旱防风应急专家组,共由11个相关部门组成,专家组成员达35人,每年进行更新,专家的主要任务是为防汛抢险提供决策建议、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理论指导,根据需要随时参与水旱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办理单位 东莞市水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