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80177)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猝死事件频见报端,猝死已不再是看似遥远的地狱恶魔,而是躲在人间随时伺机猎食的怪兽。引发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占近80%,全世界每年约有425万人发生SCD,我国SCD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死亡人总数约54.4万人,且80%发生在医院以外。虽然猝死如此凶猛,却并不是完全无法挽救。循征医学表明,心源性心脏骤停,通常表现为室颤,AED电击除颤是最有效的急救方式,AED叫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能识别心室颤动引起的心脏骤停,并自动发放电流对心脏进行除颤,被誉为心源性猝死(SCD)的救命神器AED会自动对患者进行辨别并明确是否需要放电、除颤,简单易学,零门槛,根据语音提示操作就行,又称傻瓜除颤器。正因为AED的智能化和精确性决定了它可以全民普及和使用,并能广泛地设置在城市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它很好地弥补救护车无法及时抵达的缺失,猝死发生后的黄金4分钟内尽早进行AED除颤和心肺复苏术(CPR),救治成功率可达60%-75%,每延迟除颤1分钟救活率下降7%-10%。但在宝贵的4分钟里要等来专业急救人士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所以第一现场自救互救非常重要,第一现场或其附近是否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将成为抢救成功的关键。20175月上海浦东机场一名外籍游客突发心脏骤停,6月上海某地铁站一名年轻小伙同样因心脏骤停而倒地,他们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被抢救,施救者除了做心肺复苏术(CPR),还现场立即使用了AED除颤,两人都抢救成功。但在两年前,北京首都机场一位外科医生因突发心脏骤停,因现场无法启用AED救治而最终死亡。2014年广州马拉松在国内第一个启用AEDSCD发生率很高的马拉松赛事保驾护航,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已成为国内马拉松赛的标准配置,三年来AED在马拉松赛道上救活了超过15例心跳骤停的选手,其中就包括去年1126日在我市举行的第16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7东莞国际马拉松比赛中的一名跑者。
  当今公共场所是否广泛设置AED已成为先进城市的重要标志。AED在欧美日等国家已经非常普遍,在所有的公共场合,如机场、码头、车站、商场、学校全部都有配备,甚至连大巴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都有设置。据有关资料统计,各国每10万人配有AED的数量:日本235台、美国317台、澳大利亚44.5台、英国25.6台、德国17.6台、香港地区10台。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在公共场所设置AED的国家,有着近30年的经验,在普及率最高的赌城拉斯维加斯,急救成功率高达79%。在法国,有研究表明,拥有AED密度大并且参加培训人员多的区域,院外心跳骤停的生存率约高(22.5%),相反,生存率只有4.7%。日本2004年至20139年间AED约增加了40倍,急救成功率从7% 大幅增加到了38%,这都与公共场所不断普及的AED密不可分。AED进入中国已有11年,然而知道它的人却很少,在公共场所的设置和使用率都不高,每10万人配置率基本为0;加上急救知识技术普及率也不高,致使我国院外SCD抢救成功率不超过1%。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大连等少数大中城市有数量不多的AED配备,我市在红十字会自己的努力下已于去年在地铁2号线设置了6AED,算是有了零的突破。
  我市2016年末的常住人口为826.14万人,按此推算,我市每年有3000-4000人发生SCD,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其中在公共场所设置急救设备等公共卫生安全政策应是健康中国、安全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市贵为4连任全国文明城市,新进全国一线城市,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市委市政府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理应有所作为,有所担当,责无旁贷。
  我国在法律层面为维护正义和公平、鼓励民众见义勇为,于2017101日出台了《民法总则实施》,其中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部好人法"的诞生为民众第一现场紧急施救扫清了法律障碍。
  

    议:

  一、由市委、市政府主导实施东莞市公共集场所配置AED计划,市卫计局具体操作管理。
  二、由卫计局组织制定适合我市情况的《东莞市公共场所AED配置指导方案》。
  三、按照谁举办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各工厂企业、学校、养老院、运动娱乐场馆及火车站、汽车站、商业中心、酒店等公共场所等根据《东莞市公共场所AED配置指导方案》配置AED,相关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术CPR)由市卫计局负责组织各级医院按区划分,为负责区域AED安置场所的日常工作人员、校园安保人员、火车站安保人员、交警、巡逻警察等人群进行定期培训、考核等工作,确保遇到突发情况时能上手、敢上手
  四、设立"东莞市推广普及AED项目基金",接受社会定向捐赠资金,以补充上面第三项无法覆盖的场所及资金投入有困难的单位部门。该基金可以委托市红十字会或市医学会等管理,基金用于购买AED、维护AED及相关培训开支,专款专用。这部分培训由市红十字会或市医学会等负责。原则上不接受AED裸机捐赠,因维修管理费用无法落实会影响机器将来的正常使用。
  五、全民教育、大力宣传AED项目,加强全市人民对心脏骤停急救措施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广大市民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水平。制定详尽的宣传计划,通过广告传播、公益活动、网络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保证更多人了解到AED相关信息。开发AED项目配套的专用APP,通过APP整合市民可能用到的全部功能,包括电子地图、AED分布和定位、医院定位,方便市民寻找AED,尽快急救除颤。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答复单位: 卫生和计生局
答复文号: 东卫函复〔2018〕51号
答复日期: 2018年03月20日
联 系 人: 袁伟芬
联系方式: 23281022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市红十字会: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第二次会议提案第20180301号《关于以推广自动除颤仪为契机,提高市民急救意识及技能的建议》以及第20180177号《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建议》已收悉。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猝死事件发生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心跳骤停为首发症状的心血管重症死亡率最高,但抢救成功低,主要原因是错过发病后关键的“黄金十分钟”。提高市民急救意识,普及院前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和有效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将能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将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公共场所配置AED是做好院前急救的重要努力方向。
  一、关于我市在公共场合推广AED的可行性
  我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渐趋明显,再者我市具有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如苏迪曼杯国际羽毛球赛、松山湖国际马拉松赛的带动下,市民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热度提升。剧烈及耐力性的体育运动是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我市在大型活动医疗保障上具有防范猝死的经验,例如:第16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7东莞国际马拉松的医疗保障工作,我市卫生计生部门在赛道沿途每1.5公里设置一名携带有AED的医师,AED医师通过搭乘摩托车进行机动值守,对出现猝死选手进行快速抢救。对于大型赛事,AED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是降低重症、死亡率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市经济的崛起,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在公共场合配置AED也将逐渐成为可能,但需做好有关配套工作:
  (一)需完善有关立法等相关工作
  由于某些规定及相关法律条款的缺乏,中国公共场合 AED 的配置和使用率甚低。一方面我国暂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有明确强制性配置AED的法律要求;另一方面公众抢救意识及急救培训普遍不足。再者,法律上对施救人员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因此要实现AED在公共场合的配置和推广使用,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加强有关法律配套工作完善。
  (二)需要合理区域配置AED
  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可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保障。配置AED,应选择配置AED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有价值区域。建议试点场所点位应根据场所规模、人员情况、设置意愿等条件综合选定。其中如大型车站、轻轨交通枢纽、大型体育活动场所、重要旅游景点及其他人群密集场所为首选配置场所。心脏骤停高风险相关区域如养老院等也应该有针对性的部署AED。
  (三)需要加强对正确使用AED的宣传和培训
  加强AED宣传和人员使用培训是正确使用AED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首先重点加强对消防人员、驾乘人员、救生员、志愿者等培训,建议联合交警部门在考取驾照时,把急救课作为必修课,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和使用心脏除颤器抢救。同时建议联合教育部门定期到各学校开展急救知识讲座,主要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和心脏除颤器实际操作,使每个参加者都能掌握心肺复苏和使用心脏除颤器的技能。
  二、关于提高市民急救意识及技能的建议
  近年来,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也将“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列为一项常规的业务工作,联合东莞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和各镇街医院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进行科普宣传,每年举办7-8场不等,受益人数约4000多人/年。
  我局近年来多次组织“东莞市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班”及“急救技能竞赛”,面向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及相关事业单位人员,2016年,除邀请市属三级医院专家参与授课外,额外邀请寮步医院、常平医院等镇街医院参与授课,扩大受益面的同时,有效提升全市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我们将积极就有关问题与院前急救等方面技术专家进行商讨,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结合我局职能研究起草相关措施,充分考虑政协委员的建议,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增加资源配置,在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内设立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东莞市医学会急诊分会的作用,并会同红十字会、志愿者团体等组织机构,针对公安、交通、消防等特殊行业系统和广大市民开展急救知识和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探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优化传统的急救模式的可行性,努力实现以提高指挥调度效率、增强应急救治能力、提升急救管理水平为目的的“ 互联网+”院外急救模式。继续组织开展全市卫生系统急救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加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培训演练,组织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演练,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同时,政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市红十字会、或具有资质的各种协会、民营医疗机构等进行对“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工作的推广。
  东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8年3月20日
  (联系人:袁伟芬,联系电话:23281022)
  
 
答复单位: 市红十字会
答复文号: 东红函〔2018〕23号
答复日期: 2018年08月24日
联 系 人: 市红十字会
联系方式: 13480080756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贵会在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分别提出的《关于以推广自动除颤仪为契机;提高市民急救意识及技能的建议》(第20180177号)收悉。我会经与市卫计局研讨,对提案中的建议回复如下:
  AED是心跳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为应用,在某种意义上是文明社会的象征。随着我市社会的进步和市民在人道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AED逐渐成为市民认同的救命必须。AED的推广应用必将让全社会受益,但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动。
  一、关于我市AED推广和设置情况
  应急救护培训是红十字会法定的职责,我会充分利用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培训的机会,宣传和推动AED的应用。目前,我市已经有一批接受过我会培训的企业,在工作区域设置了AED,如华为机器有限公司、东莞三星视界有限公司、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日发电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金霸王、泰科电子(东莞)有限公司等。
  为了给广大市民出行保平安,同时为了加大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和推广AED。我会继去年在市轨道交通2号线客流量大的六个站点设置AED后,今年将继续在显著高人流区域如交通枢纽或大型体育场馆以及心脏骤停高风险相关区域设置AED,目前,已在我市网球中心、可园、市图书馆、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滨海湾新区办公楼等各添置了1台。
  二、关于我会开展AED应用技能培训情况。
  2016年,市红十字会开始将AED应用技能纳入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内容,至今共培训具备AED应用技能的救护员约16000人,并将每年继续完成约9000人培训。2018年,我会又将AED应用技能纳入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内容,计划每年面向全市高一级学生(约4.9万人)开展培训。另外还将协助设置AED的单位,对其一线的工作人员每年开展培训和复训。市红十字会在尽己所能推广AED,希望能为广大市民出行保平安,又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和推广AED的使用。
  三、关于提高市民急救意识及技能的建议
  (一)自2009年至2018年7月底,市红十字会共完成培训329184人次,按全市人口831万计算,接受过救护培训的人口占比约3.96%,远高于1%的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市红十字会陆续收到市民应用应急救护技术成功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信息,可见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初见成效。
  随着应急救护培训的深入开展,我市民众对应急救护意识提高,对安全、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我市红十字师资队伍力量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市红十字会于今年8月始,面向社会组织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通过开办师资培训班,使参训学员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实践操作技能、组织教学的方法和授课技巧,达到红十字会救护师资的水平,壮大我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队伍,使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更广泛更深入开展,让更多的民众受益。
  (二)近年来,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也将“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列为一项常规的业务工作,联合东莞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和各镇街医院起进企业、学校、工厂进行科普宣传,每年举办7-8场不等,受益人数约4000多人/年。
  市卫计局近年来多次组织“东莞市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班”及“急救技能竞赛”,面向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及相关事业单位人员邀请医院专家参与授课,扩大受益面的同时,有效提升全市应急救援给合能力。并将积极就有关问题与院前急救等方面专家进行商讨,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结合职能起草相关措施,充分考虑政协委员的建议,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增加资源配置,在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内设立救护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东莞市医学会急诊的作用。并会同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团体等组织机构,钟对公安、交通、消防等特殊行业系统和广大市民开展急救知识技术培训。探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优化传统的急救模式的可行性,努力实现以提高指挥调度效率、增强应急救治能力、提升急救管理水平为目的的“互联网+”院外急救模式。加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培训演练,组织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同时,政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市红十字会或具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四、配套专项财政经费。
  在公共场所设置AED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包括AED购置、后续的维护监管及AED使用培训等工作环节,建议统一由市财政配套专项资金,支撑各工作环节运行,保障该项民生工程能持续有效实施。
  五、关于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施救者无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于2017年10月1日已正式实施,其中被俗称为“好人法”的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好人法”从法律层面鼓励见义勇为,保护热心救助人,免除其后顾之忧,倡导和培育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保证施救者无责”起到较大的保障作用。
  东莞市红十字会
  2018年8月17日
  (联系人:尹福群,联系电话:13416806162)
  


办理单位 市红十字会,卫生和计生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