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80329)关于传承和保育本土文化,塑造我市社区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议

内    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见,文化在国家治理、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市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实施《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我市文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值实现335.47亿元,占GDP比重4.9%,文化产业增值仅次于深圳、广州,位居全省第三。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省政协委员吴小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地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都要考虑结合自身资源,打造本土文化品牌。东莞也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方,十分看好东莞的文化展业发展。”
  东莞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果,但存在以下挑战和问题,特别是与本土文化衔接上: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与本土文化结合紧密度不够。目前东莞市文化产业主要涉及到印刷复制业、文化娱乐业、传媒业、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等,除旅游外,结合当地文化的出品较少;本土文化传承、保育与文化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割裂状态,文化的保育和传承较难实现可持续。
  二是本土文化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古迹、博物馆等资源丰富,有鸦片战争博物馆、莞香文化、可园文化、茶山南社古村等文化资源,并形成“我们的节日”等品牌项目,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相对分散,文化产品层次参差不齐,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三是本土文化保育和传承意识较低。各个镇街文化各具特色,只有茶山、沙田等有一定的知名度,本土文化发展还未成气候,部分镇街、社区对当地的文化历史保育意识薄弱,部分民俗文化随着老一辈的离开面临着消逝的危机;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少与本土文化传承与保育相结合。各镇街、社区都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但文化产业发展较少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较少关注到文化的保育和传承。
  五是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力度,发展社区文化品牌意识不够,缺乏特色文化挖掘、传承和保育的专业人才。本土社区文化零散,较难形成品牌,特色文化的发掘和经营需要懂营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领军人物,直接制约本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    议:
  一是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建立社区文化档案,盘活当地文化资产。一个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是立足当地文化资源和特色,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强化研究成果转化力度和创意设计能力。由宣传部牵头,市镇文化部门配合,在“我们的节日”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镇街、社区特有文化,建立我市“社区文化产业名录”,盘活当地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产业建立基础。
  二是以虎门为示范,加速培育与拓展,打造产业品牌。虎门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历史文化厚重,文化、商业、旅游资源丰富,在华南地区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参照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立足虎门历史名人、硝烟文化、博物馆、疍家文化等资源打造虎门区域品牌文化产业链,形成集文化保育、文化创意、文化宣传、文化产品、文化能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模式,从而使历史文化古迹、建筑与生活空间得到保护与再利用,改变当地风貌的同时获得经济利益,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和保育的可持续性,从而达到凝聚基层民众参与、创新文化治理的效果。
  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培养专门的社区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多元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为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鼓励社会力量、群众性社会组织的参与。着力建设社区文化产业人才训练基地,与高校合作,加强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形成推动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
  

提案者 虎门镇政协小组
部门答复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请查看附件。

 


办理单位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