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80111)关于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建议

  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区群众素质的有效途径。基层群众文化是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群众向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演出、比赛举办各种活动,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百姓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多了,自然而然地远离了麻将桌、是非圈,踏上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列车。既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同时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几年以来,我市“五个有建设”建成的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综合文化活动室,购置的一批文体活动器材,给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对基层群众业余生活的丰富和各项素质的提升都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也存在多方面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两者相辅相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市近几年间根据“就近、方便、经常”的原则,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通过开展“五个有”专项建设,把公益性文化设施延伸到农村和社区,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基础文化设施。目前,我市每个社区都有一个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但招聘的文化管理员很多不是专业院校毕业,只有管理能力不具有文化辅导的技能,而且没有缺少长期系统的培训学习。

  二、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由于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都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导致部分政府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办好了,有部分干部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唱唱跳跳,就是伸手,就是投入。镇财政对文化投入近几年虽然有所增长,但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占的比例偏小,文化经费的增长幅度也低于财政增长的幅度,对群众文化经费的投入总量就更加少之又少。自2011年市财政在全市范围内投入了“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以来,有些镇街对群众文化的投入反而一年比一年更少了。

  三、基础文化人员数量不足

  文化进乡镇、进村社、进农户,发挥文化凝聚力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每个社区常住人口一般都有几万人,与这庞大的基层群体相比,每个社区一个专职的文化管理员还一般都身兼多职,从中折射出基层文化人才与庞大的服务对象失衡的现象。

  
建    议:
  一、高度重视,采取行政管理手段,增加镇街领导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在对镇街年度考评制度中,把文化经费投入的金额考评分值加大,特别是要增加“年群众文化经费投入”一栏的分值。

  二、建立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维护保障机制,明确设施使用责任及维护费用来源,鼓励社区、镇街逐年增加购买文化产品、扶持文化服务上的直接投入,为确保“五个有”建设设施的持续使用及使用频率,文化资源免费开放、文化活动组织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提供保障。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一是我市每个社区常住人口最少都是两万人以上,只配备一名专职文化管理员明显人数不够,可增加一名专职或兼职的专业人才任文化辅导员,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服务质量;二是稳定文化队伍是加强基层群众日常性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环节,专职专用,任何社区或单位不得随意调用及借用群文专职人员,做到专人专用;三是关心群众文化人员的晋升和聘用,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由于群众文化人员的专业性太强,局限了他们的晋升,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调动积极性,更应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不管编制内、编制外,根据职称等级享有同样的待遇。全市社区文化管理员年薪在4万左右,实在太低,应逐年提加到与政府办事员工资相等;四是引进和培养基层文化骨干,搭建培训平台,对基层文化骨干、文化工作者长期系统地开展集中授课,提高他们的综合文艺素养,专业技能;五是硬性规定镇街文广中心或宣教文体局必须配备几名群文艺术人员,确保新进的群文工作者一定为主业院校毕业的专业艺术人员。

  四、建立评比机制、奖励机制,对各基层群众文化群体组织活动的次数、质量、效果开展考核,按比例每两、三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最佳、优秀、先进三个等次若干个镇街、社区、群众文艺群体,进行扶持奖励,促使镇街(社区)对自发形成的文化群体,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对他们的管理进入一种长效状态,让他们文化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普及面更广,具有常青藤般的生命力,有效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群众文化领域,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对于热心为群众文化出钱出力的个人或企业由政府相关部门给予适当鼓励和表彰。

  

提案者 黎丽香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