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80278)关于推动东莞技工教育发展的建议

内    容:

  《技工教育“十三”规划》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一个关于我国技工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很符合当下技工教育发展现状,并为我国技工教育发展和不断探索指明了方向,创新点频出。因此,抓住《技工教育“十三”规划》落实的契机,重点推动东莞技工教育的发展,不但能改善技术人才的社会认同感和存在感,而且对东莞技术人才的储备与产出、加强就业保障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莞技工教育的发展面临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社会观念陈旧,人们意识落后

  在东莞,不少家长和学生社会观念陈旧,普遍看不起在工厂工作的人,以怕累、嫌脏、没社会地位存在感等原因为主。所以,技校往往被家长和学生排在志愿表的末端,被视为无奈的选择。社会上也普遍认为,技工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差,难以管理等错误观念。

  二、技校资源分配不均,民办技校办学层次低且办学特色不明显

  目前,东莞技工学校只有五所,东莞技师学院作为东莞唯一一家公办的技师学院,享有市政府优质资源支持;其他的民办技工学校,目前只有东莞联合技工学校入围高级技工学校,其他3所技工学校均是中级技能资格的技术工人为主,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并且多家民办技工学校在专业上存在多种专业相同,形成生源竞争关系,各自都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三、技工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用人单位重学历、轻技能

  在技工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实践教学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后需要再培训,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这是企业感到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而目前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大专以上学历证书者,就是“人才”,而接受职业教育者就是工人身份,被视为“人力”,这导致了大量毕业生不愿上技校的被动局面。在这“双重双轻”的影响下,严重阻碍技工学生的技能提升。

  四、学校缺少精神文化建设,学生缺少“工匠”精神

  在技工学校,有部分老师认为技工学校的学生自身条件较差,在教学育人方面并没有做好为人师表本分,一是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意应付;二是没有育人和师表观念,有的老师举止随意,不文明,造成不良的影响。技工的学生毕业后有的仅仅停留在学校学会的技术水平,自认为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就行,并没有对自身的技术水平保持较高的要求,更不用说对技术进行创新,精益求精,缺少“工匠”精神。

建    议:

  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评价体系

  加强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科技人员、工程师是人才、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培养各类人才,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普通民众对技工人才的偏见。

  二、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加大办学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在教学资源、政府资金扶持等方面,应不区分公办与民办性质之分,特别是对底子好、发展趋势好的民办学校,要给予帮助与支持,尤其在学费补贴发放方面。由于目前民办招生在学费收取上按减免补贴后收取,而学生学费补贴则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发放,大大影响学校运作。因此,建议缩短学生学费补贴申请及发放时间,确保在完成学生注册学籍后一个月内全额发放完毕,以保证学校的良性运作。

  三、增强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形成特色办学

  由于民办学校在开办之初,为了确保生源,都会选择开设目前社会热门的专业,以至于每所学校的大部分专业雷同,招生生源形成竞争关系,也没有形成自家的办学特点。因此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针对民办学校本身资源,引导其对开设的专业进行一定的规划与指导,避免专业相同,形成特色办学。

  四、让用人单位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使用企业“定制”班

  学校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不改变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数范围内,减少和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上。更可以的是,企业跟学校签订毕业就业合作战略,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定制培养上岗对口技术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与产出,并确保学生就业率。

  五、加强文化建设,严格把好出口关

  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校训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要切实地驻进每个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校在心中,魂在心中,爱在心中。同时,在平时对学生的教学训练中,要严抓、狠抓基本功,要严把出口关,并注重加强与用人企业的联系及互动,用实际行动不断“擦亮”自身名牌,增强企业认同感,以此来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

  


提案者 程小华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