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228)关于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试行名优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的建议

  一、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名优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必要性体现在

  ①当前,我市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的不断发展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优质教育、优质学位的需求。尽管各镇街地实现了电脑均衡派位,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因各校师资(校长)力量不同,城乡教学基础等差距,一些家长还在不断的折腾,绞尽脑汁为孩子找城区中小名校或市民办大校的优质学位。所以,加强各校师资(校长)队伍建设,除了加强自身培养外,让名优教师(校长)到镇区学校或薄弱学校去上岗任教(或管理),产生名师(名校长)效应,这也是解决矛盾的抓手之一。名优教师(校长)在带动该校的教师开展教学教研管理活动的同时,也给当地的家长、学生带来名师(名校长)效应,觉得名师(名校长)就在自己身边,没必要舍近求远,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择校现象。

  ②目前,教育局实施的1帮1工程,效果仍有待检阅,大规模的校际帮扶有待细化与跟踪落实。真正帮扶不能只靠一两次交流互动、听课评课。

  ③片区的“区域教研联盟”适当开展,肯定好,但经常大规模的开展势必影响各校的常规教学,经常大批教师同时调课外出参加活动,肯定弊大于利。

  ④近几年,进入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教师大都以应届毕业的年轻人为主,他们也需要名优教师的帮扶引领,有些校领导也需要不断培养。

  2.重要性性体现在

  ①我市已吹响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办好各级各地的各层次的基础教育是我市迫在眉睫的重任。

  ②我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多,在一些镇区,农民工的子女大都在一些师资相对弱的民办学校学习。政府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我市均衡教育发展成果。

  ③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师资(校长)力量参差不齐是导致各类学校之间存在悬殊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改变镇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成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的当务之急。

  3.中小学校长轮岗交流制度优势

  ①建立校长轮岗交流制度,有利于相对减少腐败现象。一个校长长期在一所学校任职,容易因工作关系形成私人情结,有的时候会为了朋友和情面而有意无意地拿工作做交易,导致教育腐败现象的发生。建立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后,因校长任职学校不时会有变换,因工作关系而形成的私人情结也就因此而中断,腐败现象相对地会有所减少。

  ②建立校长轮岗交流制度,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整体均衡发展。长期在优越条件下工作的校长和长期在较弱条件下工作的校长相互轮岗交流,有利于提升这两类校长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③建立校长轮岗交流机制,有利于调节个别学校领导的矛盾。

  二、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名优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程的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3.“十八大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名优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程的可行性

  1.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为下一阶段实施名优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打下了基础。

  ①前几年,引进了大批优秀教师(校长)。

  ②全市教师实现了财政统一拨款发放工资,教师能安教乐教。

  ③学生能就地就近入学;实施电脑派位,基本实现生源均衡。

  ④各地的校舍及信息化工程等各种硬件建设都达到了较高标准。

  2.近年来,市教育局通过“区域教研联盟”“学科片区教研活动”各级各科教学骨干培训,“培名”工程建设,以及名师队伍梯队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为实施名优教师(校长)流转任教、管理,打下了“师资”人才基础。

  办    法:

  结合我市的实际,建议先试点,后推行,积极稳妥推进、不断完善名优教师(校长)轮换交流异校任教、管理的制度。

  1.在不改变教师(校长)行政隶属关系和工资待遇的前提下,在同级政府所辖学校之间实行教师(校长)轮换交流制度。至少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各镇区也有责任和义务帮扶民办学校,也可适当派教师送课、讲座进民办校园、校长进驻民办校结对指导。市里应拨专款支持、帮扶各镇开展名师(名校长)进民办学校活动。

  2.每学年由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各科一定比例的名优教师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

  市学科带头人、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到薄弱学校、镇区学校任教,至少以一年为一个周期。轮换期满,仍回原学校任教。教师轮换交流的情况,纳入评聘职称、晋升工资的重要考评依据。同时也要作为送出教师的学校评优评先的优先条件。对有关学校及教师个人所作的贡献要及时给予表彰。

  3.对外出任教的名优教师(校长)可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

  4.由点到面、由镇内到镇际、由镇际到片区,城乡之间、片区之间、私立与公立之间、教师与校长等逐步试行、逐步推进。

  5.具体细节由有关部门研究落实。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第20140228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市委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试行名优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探索区域内教师(干部)交流机制、扩大名优教师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课题。围绕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近年来我局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推动名优教师传经送教。我们从2005年启动“三名工程(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建设,目前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已逐步形成梯次化特征,即具备39个名师、443个学科带头人、近千个教学能手、6万名公民办中小学教师。我们着力发挥名优教师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骨干教师到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名师大讲堂”、“学科带头人成果展示月”等活动,已有上万名教师参与其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专业成长。二是开展学校之间对口合作。在初中学校中实施15间优质初中与15间薄弱初中的 “1+1”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开展对薄弱学校把脉问诊及各类教学交流活动,帮助薄弱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初中校际联盟共同发展模式,在联盟内联合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和教育科研等教育教学活动,推动联盟内学校发展的高度优质均衡。三是探索学校干部交流制度。以直属学校行政干部交流为突破口,探索我市初中教师乃至全市教师的区域内交流。2012年,在开展全市第八轮校长聘任工作中推行校长轮岗交流制度,直属学校校长交流任职幅度达到三分之一;2013年起,对各直属学校新提任的中层干部,或者是全市直属学校公开选拔的校长后备干部,要求每校每年派出一名40周岁左右的中层干部,到机关挂职跟岗锻炼一年,或者到其他学校交流任职一年。四是促进师资优化整合。结合高中布局调整、实行村级小学联合办学和规模化办学等,实行高中、初中、小学师资分流,实现师资队伍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各镇街也结合自身实际促进教师交流,如一些镇(街)对个别学校紧缺学科的教师在全镇范围内进行调配,寮步镇在全镇学校当中推行校长与干部双向选择等。五是组织教师帮扶支教。如一些镇街积极推进公办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交流,采取送课下乡等形式,开展公民办学校的结对帮扶活动。我市结合每年省里安排的任务,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粤北山区和新疆地区支教,或者到东莞的台商子弟学校支教。六是优化教师流动环境。全市统一了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待遇标准并由市财政统发,使教师在流动中能够待遇不降。各级政府投入充足的资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际之间的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全市实现一小时生活圈,镇街之间交通条件便利,城市化程度较高,为教师交流带来了便利。通过以上工作,我们为下一步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但是,对照我市教育事业优质、均衡、有特色的发展要求,对照上级的有关要求,我市教师定期流动机制的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有较大难度。因此,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2012〕99号)和《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件精神,我局拟在今年制订《东莞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实施方案》及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在对口范围内进行定期流动的刚性约束机制,规定交流的形式、比例、范围、时间,并要求在交流的教师中要有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相关的调研工作,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如何明确教师流动的执行主体、流动区域、对象范围,如何解决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实现校际间的师资相对均衡,如何解决教师流动在职称、聘任、待遇、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建立教师流动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等。

  本提案在校长、教师交流的区域、对象、时间、机制等方面所提的建议,正是我们在调研中考虑的问题,我们会认真吸纳合理化建议,推动我市师资均衡配置工作纵深出发。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办理单位 东莞市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1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