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80067)关于积极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需求 加大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东莞,作为珠三角地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强市,正好处在珠三角区位核心位置,承载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成果转化的主体责任。东莞北接广州,南连深圳,各种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已实现了三座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使东莞可以更好的获得来自广州、深圳的人才、经济、科技等资源,可以紧跟一线城市的发展步伐壮大自身,东莞将在未来珠三角城市湾区集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广东省政府批复同意将我市滨海湾新区列为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五大重点平台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平台。作为东莞经济的新增长极和兴奋点,滨海湾新区被视为将引领东莞未来30年经济发展。随着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定位的确认,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历史机遇的滨海湾新区,未来将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领域,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空间体系。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一、二、三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梯度转移持续推进,与之相对应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人才队伍的流向和结构进一步优化,这必将是影响东莞经济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市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了传统制造业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人才向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合理流动,也使得这一领域吸纳了大量的新增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其中,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增材制造等七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的增速明显加快。但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人才短缺俨然已成为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制约因素。

建    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的优先战略。市委、市政府应从 “制造强市”战略高度全面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制定和完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相关制度,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把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尽快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二、进一步拓宽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对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对接我市产业布局和技能人才需求,发展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市场需求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形成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办学质量高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市财政可以通过安排项目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扶持。
        三、强化激励机制,多方面保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利益。落实高素质、高技能激励计划,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政策,从分配方式上体现出向高素质、高技能水平人才的倾斜政策。对于国家以及地方大力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在我市资源和环境承受力允许的情况下,对于有稳定合法劳动关系,具备相应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建议进一步适时放宽入户限制。同时,通过党工团等力量,切实在企业内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在岗技能教育经费,实现“劳动报酬与生产率同步提高”,以保障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利益。与此同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职称、子女入学、就业等实际困难,解除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市相关职能部门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高素质、高技能水平人才发挥潜能,努力形成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要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市工作。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教育局:

  市教育局关于东莞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第 20180067 号的会办意见的函
  市人力资源局:
  现结合我局职能,就东莞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第 20180067 号“关于积极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科技创新走
  廊建设需求 加大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
  议”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目前,全市有高职学院 4 所,高职在校生 3 万人;有中等职
  业学校 21 所(不含技工类学校),在校生 5.8 万人,其中公办 12
  所、民办 9 所。全市中职学校共开设 70 多个专业,其中有 18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成了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较高
  的重点骨干学校,以及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重点
  骨干专业,成为校企合作广东模式的“东莞范本”。
  1. 统筹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 。依据全市产业分布对中职学
  校进行重新布局,突出服务地方产业的要求。按照“一校一特色”
  原则,做好各校专业布点规划。
  2.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年来,东莞市高度重视职业
  东 莞 市 教 育 局
  — 2 —
  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投入。2018 年起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模式,
  实行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额度分类管理。我市实行按在编实有教
  职工人员经费独立按实计算,由市财政统发,生均公用经费额度
  为 7500 元,并对教职员与学生比低于标准 112.5 的学校(即
  老师少学生多),按应增加配备教职工人数和目前我市在编老师
  人员平均薪酬标准增加生均经费额度,不再安排实习实验费和全
  额返还住宿费。
  同时,逐步完善在莞高校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政府对高
  等职业教育的建设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为保障公
  办高职院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顺利发展,我市实行生均经
  费财政拨款制度,标准是每生每年 2.53 万元,近三年平均每年
  生均公用经费拨款达 2.4 亿元。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我市积
  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多渠道筹措高等
  职业教育经费。如:我市支持民间企业先后投资建设了东莞市南
  博职业技术学院(后升格为本科院校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亚视
  演艺职业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
  学院等 4 所高职学院,总投资达 50 亿元。
  3.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
  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共建基地”、“车间进校”、 “企业
  课堂”、“企业专班”、“教学工厂”、“职教集团”等多种技能人才培
  养模式,促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
  等资源共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目前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
  — 3 —
  议的企业达 350 多家。
  4. 积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职业院校每年输送 3 万多
  名中高职毕业生,升学就业率达 98%以上,其中近 9 成留莞就业
  创业。一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办新专业。配合我市智能制造、
  动漫版权等产业政策,全市多所职业院校及时开设机器人、物联
  网、影视动漫、医药类等专业。二是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全
  市职业院校积极面向社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承
  办国家、地方和行业的转向技术培训及认证、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等社会培训工作。
  5. 积极推进 职业教育 对外交流合作 。 一是积极推动中职教
  育对外合作交流。东莞技师学院自 2013 9 月起,开始与德英
  有关职教机构、集团等签约合作,全面引进德英职业教育模式,
  采用德英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教学标准、教学方法、学习领域、
  管理方法及考核方法,培养无缝对接企业的高技能人才。2015
  年,在东莞理工学校等 5 所学校 7 个专业开办台湾课程班; 2016
  年,在市汽车技术学校等 4 所学校 6 个专业开办德国课程班。引
  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培养标准、培训方法、职业资格证
  书,打造“技能+学历+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支持高
  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支持各高校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开
  展国际交流。通过聘请境外知名教授、专家或院士来高校担任荣
  誉或兼职教授,邀请境外优秀教师来高校讲学与作报告,选派教
  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与进修等互动交流方式,了
  — 4 —
  解、学习和掌握境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理念与方法,不断提升教
  师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引进国内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课堂
  答辩、演示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境外教育机构的
  互动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方面加强与国
  外名校合作办学。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
  亚理工学院(BCIT)合作,举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
  项目,该项目录取的学生在学院连续就读三年,顺利完成学业,
  可获得中加两国的“双证”。
  6. 积极解决 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产业人才的子女的入学问
  题。一直以来,我局高度重视解决企业人才子女入学问题。近年
  来出台了《东莞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
  法》、《东莞市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和《东莞市“倍增计
  划”试点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入学资助实施细则》等政策,有效地
  解决了企业人才子女入学的问题。2013 年,我市出台《东莞市
  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暂行办法》,2016 年,我市修订了《东莞市企
  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了高层次人才和优惠企
  业类型的范围,简化了办理方式,加大了优惠力度。2013—2015
  年我市分别提供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学位数 3657 个、3940 个和
  4183 个,较好地满足了企业非莞户籍员工子女入学的需求。
  下来,将以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为总
  抓手,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5 —
  为东莞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支撑。主要抓好以下
  几项工作:一是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大力推动德国“双元制”
  本土化实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教学大纲、课程项目设计与开发、技能考核与评估标准,突出项
  目教学,突出任务考核。二是推广校企共办“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基地”模式。职业院校利用生源、资金、管理等相关办学要素,
  企业机构利用场地、设备、人才等优势资源,共同制定技能人才
  培养计划,开放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创新开展中职学校非全日制
  学历教育。支持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专业、实训资源等优势,
  面向有需求的企业员工开展中职非全日制学历继续教育和技术
  技能培训,利用“东莞慕课”平台,采取“面授+网络学习”、“公
  共学科+技能证转学分”等方式,加快提升本市劳动人口素质。四
  是提升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一方面注重“走出去”
  的实效。继续办好现有的台湾课程班和德国课程班,并适当扩大
  办学规模。加大选派重点建设专业骨干教师和中职学校校长海外
  培训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引进来”的力度。以粤港澳大湾区建
  设为契机,大力引进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学团队、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加大台湾职教师资的
  引进力度,以开放合作推动本市职业教育现代化。五是积极鼓励
  在莞高职院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文化、教学交流和多元化合
  作办学,支持高职院校组织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海外培训进修
  和教学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
  — 6 —
  法和管理经验。支持高职院校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学团队,利用
  国际优质师资推广先进办学理念,以开放办学促进提高学校教育
  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
  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六是继续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各类企业人
  才子女入学工作: 按照《东莞市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和
  《东莞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入学资助实施细则》
  等相关政策文件要求,进一步理顺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工作机制,
  不断提高对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服务保障工作;在遵循教育公平原
  则基础上,协调好我市公办学位供给和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关系,
  积极协助市倍增办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有关人才子女入学政策。


市总工会:

  市人力资源局:
  致公党市委会在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积极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需求 加大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第20180067号)提案收悉。市总工会作为本提案的会办单位,现答复如下:
  一、进一步拓宽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近年来,东莞市总工会在市委和省总工会的正确指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助推企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进一步提高职工技能水平,近几年市总工会每年都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工作,并举办若干期不同主题的职工技能培训班,为职工搭建技能培训平台,让企业员工掌握实用技能,助推企业发展。
  (一)实地考察,严格把控,选取培训基地
  市总工会经实地考察,确定了具备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具有满足教学培训所需机具设备的东莞市石龙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培训基地。
  (二)结合企业需求,改革培训方法,培养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
  培训基地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企业需求,精心设计,细心安排,列出单子,实施培训。在实际培训过程中采取了少讲理论、多实践操作,少在课堂动笔、多到岗位动手等方法,强化培训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员在短期内提升职业技能素质。2017年,市总在石龙技校举办了“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中的运用”、“现代制造业生产现场和物流管理”、“3D打印技术”等培训课程,通过理论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来自各个镇街的1080名职工通过培训得到技能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培训科目的调研,并积极探寻提高技能培训水平的途径,为服务广大职工的技能培训需求贡献力量。
  二、强化激励机制,多方面保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利益
  (一)强化激励机制
  市总工会根据省总工会《关于资助优秀产业工人提升技能的通知》、《关于资助优秀产业工人提升学历的通知》、《关于申报职工讲座(讲堂)补助的通知》要求,对职工讲座(讲堂)按500元每场的标准进行补助;对参加当年秋季和春季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学习并通过审核的优秀产业工人每人发放1000元补贴;向部分技能提升的优秀产业工人发放交通和误工补贴,按初级工(五级)300 元,中级工、高级工(四、三级)400元,技师、高级技师(二、一级)500 元标准进行发放。市总工会精心组织、审核、落实好“三个补贴”工作,激励全市广大职工积极提升技能水平,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建设。2017年,全市共203名优秀产业工人申报技能补贴成功,其中初级工13名,补贴300/人,高级工159名,补贴400/人,技师、高级技师31名,补贴500/人,共补贴83000元;共74名优秀产业工人申报提升学历补贴成功,补贴1000/人,共补贴74000元;共有15个单位符合条件申报职工讲座(讲堂)补助,共计157场,补贴500/场,共申领补助78500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照省总的部署,认真做好各种补贴的发放工作,助力东莞技能人才的升级。
  (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截至20171130日,全市已建工会企业中共有25645家企业建立了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为90.1%,全市32个镇(街)共新增33个行业建制,并从民营、日资、台资、港资等不同性质企业中新挖掘66家建制典型。
  一是建立起了由企业和职工代表协商解决劳动报酬、福利等方面分配问题的有效机制,使职工收入公平,得到实惠;二是有效维护了职工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保障了职工的合理收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缓解了劳动关系矛盾,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017年市总工会通过市、镇、村、企业四级工会收到的信访类投诉242宗,同比下降了51.65%;通过“工情在线每日快报”和“网络舆情快报”等网络舆情收集平台,共接到劳资纠纷投诉事件147件,同比下降了46.15 %;其中3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32件,同比下降了65.96 %;四是通过集体协商工作,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东莞集体协商工作已连续四年被省总工会评为特等奖。企业工会通过代表职工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维护了职工最关心的权益问题,从而得到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拥护,提高工会在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赢得企业经营者的尊重。
  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宣传与考核力度,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政策和经验交流、总结表彰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和职工对集体协商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二是继续积极争取各级党政对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继续发挥工会、人力资源、企业家协会、工商联为主体的三方四家联动机制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突出重点,继续培育建制典型,不断提高“真谈实谈”企业数量;四是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集体协商指导员的作用,提高他们在参与和指导咨询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加强对难点单位和重点问题定期督查,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氛围。


人力资源局: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20180067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市委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积极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需求 加大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政协提案第20180067号)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关心。现对你们的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资源,打造培养平台,创新激励机制,引进和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东莞市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全市现有高职学院4所,高职在校生3万人。为保障公办高职院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顺利发展,我市实行生均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标准是每生每年2.53万元,近三年平均每年生均公用经费拨款达2.4亿元。另外,我市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筹措经费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民间企业先后投资建设了东莞市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后升格为本科院校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学院,总投资达50亿元。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29所(其中公办13所、民办16所),在校生8万多人。我市严格执行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补助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公办中职学校实行学费全免,民办中职学校按照每生每年3500元给予补助。实施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奖制度,对学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按初级工150/人、中级工250/人、高级工350/人给予负责培训的中职学校扶持奖励。支持民办学校稳定教师队伍,扎根东莞,对民办学校教师按从教年限发放从教津贴。
二、实施覆盖全面的资助性技能培训政策
2014
年以来,在省人社厅的统一部署下,市人力资源局实施劳动力技能晋升补贴政策,覆盖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在岗员工、新成长劳动力等各类群体,劳动者不分户籍根据个人意愿和岗位要求参加技能培训,经考核取得广东省颁发的资格证书的,按规定最高可获得3500元的培训补贴。本省户籍贫困家庭学员参加职业培训,实现技能晋升并获得资格证书的,给予生活费补贴。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1.81亿元开展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13.86万人次。实施劳动力技能晋升补贴政策也推动了全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迅速发展,形成了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全链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市总工会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工作。2017年,对职工讲座(讲堂)按500元每场的标准进行补助,15个单位开办157场职工讲座(讲堂)补助7.85万元;对参加当年秋季和春季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学习并通过审核的优秀产业工人每人发放1000元补贴,74名优秀产业工人申报提升学历补贴7.4万元;向部分技能提升的优秀产业工人发放交通和误工补贴,按初级工300 元,中级工、高级工400元,技师、高级技师500 元标准进行发放,203名优秀产业工人申报技能补贴8.3万元。
三、开拓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3
年开始,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职教模式,结合我市实际开展实体化合作办学,在莞建立6个培训鉴定中心,引进国际认可、高含金量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课程体系,开设中德、中英、中美、中加等68个国际合作班,设有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等12个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目前在校生达到1853人,2017年首届中德班116名毕业生已经实现100%就业,并投入到企业关键技术岗位,转正后平均月薪达6000元以上。另外,2015年在东莞理工学校等5所学校7个专业开办台湾课程班;2016年在市汽车技术学校等4所学校6个专业开办德国课程班。通过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培养标准、培训方法、职业资格证书,打造“技能+学历+证书”的国际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打造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以政府为龙头带动,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主体作用。投入20多亿元建设东莞职教城,市技师学院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全市首个公益性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开发130个实训项目,年实训量超过20万人次,设备使用率达到90%,在全国同类单位中名列前茅,影响辐射周边省市。以龙头带动镇街,2017年起结合专业镇发展,推动镇街立足产业特点建立“一镇一品”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每年自主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2017年培养2500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全市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所(站)17个、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70家,年培训量达到5万人,形成了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技能培训鉴定平台体系,为各类主体提供优质的技能鉴定及评价服务。
五、推行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010
年起每年都组织大型校企合作洽谈会,邀请全国300多家院校与1000多家莞企洽谈对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每年输入毕业生4-5万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共建基地”、“车间进校”、 “企业课堂”、“企业专班”、“教学工厂”、“职教集团”等多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等资源共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目前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达568家。技师学院与2家企业合作完成了国家人社部企业新型学徒制首批203名学徒的试点培养,与京东电商、华为机器、固高机器人研究院以及戴姆勒-奔驰等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35家企业合作开办49个冠名班,实现了产教学的深度融合。
六、强化“工匠精神”激励机制
推动技能竞赛常态化,每年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举办技能竞赛,累计举办工业机器人应用等158项竞赛,发动企业职工岗位练兵,以技能竞赛带动技能提升。实施技能大师育才计划,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及行业协会建立技师工作站,给予经费补贴,支持开展技术攻关及技艺传授,全市已建立12个技师工作站,分布在电子科技、机械制造、电线电缆、酒店餐饮以及陶瓷等行业。实施“首席技师”培育工程,每年从企业生产一线选树高技能人才授予“首席技师”称号,给予相应待遇和培育政策,支持开展名师带徒,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目前,已选树两批197名“首席技师”开展培育,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工匠精神”氛围。
七、完善技能人才保障机制
为切实提高在莞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利益,我市逐步形成人才入户、子女入学等保障机制。一是实施人才入户政策,2015年,分别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东莞市人才入户管理办法》、《东莞市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实施细则》和《东莞市企业自评人才入户实施细则》等政策,通过条件准入、企业自评两种入户渠道申请入户东莞,实行“即来即办”。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着重从学历、技能、贡献等方面因素考虑,优化设计12类人才准入条件,打造人才入户快速通道。企业自评人才入户将员工入户的决定权下放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镇(街)重点发展企业等七类企业,获得自评资格的企业自主评选、推荐包括高技能人才、企业紧缺工种在内的员工入户,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二是积极解决企业人才的子女入学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东莞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东莞市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和《东莞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入学资助实施细则》等政策,进一步扩大了高层次人才和优惠企业类型的范围,简化了办理流程,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人才子女入学的问题。2013-2015年我市分别提供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学位数3657个、3940个和4183个,较好地满足了企业非莞户籍员工子女入学的需求。三是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截至201711月,全市已建工会企业中共有25645家企业建立了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为90.1%,全市32个镇(街)共新增33个行业建制,并从民营、日资、台资、港资等不同性质企业中新挖掘66家建制典型。通过建立起由企业和职工代表协商解决劳动报酬、福利等方面分配问题的有效机制,维护了职工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接下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需求,以推动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双提升为目标,以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重点,制定更具前瞻性的人才战略,出台更有实效的人才政策和措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计划以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为总抓手,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大纲、课程项目设计与开发、技能考核与评估标准,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支持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专业、实训资源等优势,利用“东莞慕课”平台,采取“面授+网络学习”、“公共学科+技能证转学分”等方式,面向有需求的企业员工开展中职非全日制学历继续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加快提升本市劳动人口素质。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计划以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为牵引,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为重点,推动落实劳动力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提升10%以上,开发认定100个技能培训规范标准,建设100个技师工作站,向社会提供1000门以上培训课程,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将东莞建设成技能人才的集聚中心、培养中心和辐射中心。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计划出台《东莞市加强新时代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办法》,对我市企业、事业单位新引进人才按学历、职称、技能或纳税条件分别给予生活资助,实行更具竞争力的引才措施;对晋升硕士以上学位、副高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且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对应的能力提升培养扶持,推动我市人力资源开发;打造海外揽才工作平台和市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助推我市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工作的开展;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互通发展机制等。通过实行一系列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营造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良好环境,加快聚集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产业人才,为我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办理单位 人力资源局,市总工会,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