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80010)关于补齐我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的建议
  我市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服务水平方面
  由于医疗专业人才短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缺位,导致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难以提高,群众信任度不够。
  (二)服务能力方面
  部分旧站点布局不够科学,达不到“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覆盖要求;受中心站点建筑面积、设备陈旧配备不足以及社保药品目录限制等原因,服务能力和承接能力难以满足群众对医疗保障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服务形象方面
  大部分站点装修较为陈旧,就诊舒适度体现较低。
  (四)传染病的日常监控和处理能力方面
  人员配备不足、应急装备器材短缺,疫情的防控能力和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建    议:
  (一)提升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增加人员编制配备。根据标准化建设要求,计划调整下属站点医务人员配备,调整后,下属站点标准配备全科医生4名、护士名4名、公卫医生1名,药剂师2名,收费员2名,需增加镇定编制60个。
  2、提高人员待遇。根据市卫计局、市财政局、市社保局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外人员工资待遇的请示》(征求意见稿)的标准要求,提出工资改革方案。
  (二)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承接群众首诊需求。
  1、提升中心门诊的承接和承载能力。参照全市先进镇街,建议规划建设一栋塘厦镇公共卫生服务大楼,作为社卫行政和门诊中心,同时可考虑将全镇医疗卫生系统办公用房合并考虑在内。
  2、推动站点建设。一是继续推进沙湖、石马等2个新站点的建设,实现全镇社区全覆盖;二是启动旧站点搬迁计划,逐步将石鼓、平山、第一社区、大坪、龙背岭、莆心湖等6个布局不合理或偏离群众集居地的站点进行重新选址搬迁,使社区卫生服务更贴近群众。
  3、加大设备投入。结合站点建设标准,做好设备采购精准化预算,逐步淘汰和更换一批设备,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需要。
  4、加快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快接种门诊信息化建设。二是推进医疗预约系统建设。三是增加下属站点支付渠道。
  (三)提高服务形象,为群众提供更舒适的就医环境。
  1、推进旧站点升级改造。对日久失修站点进行统筹评估,合理规划,适当从公用经费中增加日常维修维护经费,使旧站点环境得到改善;三是统一标准。根据新标准建设要求,做到功能科室布局统一,上墙制度统一,标识风格统一,院感配套统一,设备设施配备统一等五个统一。通过站内医疗氛围营造,实现整体硬件形象提升。
  2、提升工作人员形象。一是规范工作人员装容。二是加强礼仪培训。三是提高服务意识。
  (四)提高传染病的日常监控和处理能力,减少突发疫情的发生。
  1、提高疾控队伍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通过打造疾控队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对现有疾控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选派人员前往市疾控中心及医联体合作单位进修,提高疾控队伍专业水平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
  2、建立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和风险补助津贴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意见》(国办发〔2015〕1号)文件规定,拟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防疫津贴补助和临时性工作补贴。

提案者 赵彩云
部门答复

卫生和计生局:

  东卫函复〔2018137
  ( B :
  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
  第20180010号的答复
  赵彩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补齐我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的建议》收悉,经我局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功能是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是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着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职责。2007年,我市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1712月底,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3家,构建和牢筑了覆盖全市各镇、村(社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居民步行15分钟可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共有2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国家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广东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广东省家庭医生团队师资骨干培训基地、3个东莞市家庭医生团队师资骨干培训基地。
  (二)群众认同程度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由2009年的943.2万人次逐步递增至2017年的1871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27.1 %,部分镇街社区门诊量占辖区门诊总量的近50%,广大群众逐渐接受并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的就医习惯。
  (三)群众医疗费用有效节省。通过实行与医保制度相结合的社区首诊制,有效控制了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2017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次均为79.5元,仅为全市医院门诊次均费用203元的39%。对照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估算,每年为居民节省医疗费用近20亿元,切实有效解决了居民看病就医需求,降低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落实。我市通过实行社区首诊制度大大促进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肺结核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高效实施。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670.32万份,电子建档率81.21%;老年人健康管理达21.86万人,管理率为60.90%;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达18.93万人,糖尿病患者管理5.81万人,规范管理率分别为78.78%78.65%,近年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
  (五)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加强。进一步完善镇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201410月全市33个镇街(园区)正式挂牌成立辖区疾控中心。全力做好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强化防治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针对组建初期基层疾控人员总体技术水平偏低、防控能力较弱的状况,全方位开展疾控管理、疾病监测、现场流行病调查与处置、消毒杀虫、预防接种、公共卫生监测、艾滋病防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内容培训。同时加强镇街(园区)疾控队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每年均举办一次全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内容既包括埃博拉、登革热、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还包括个人防护技能操作等,形式既有场景模拟也有技能实操及桌面推演,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和短板
  总体来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是,随着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有待提升
  随着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的推进,我市镇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生育服务所职能整合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职能任务相应增加,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设置、业务用房、设施设备等硬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人员缺口较大。2017年底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医护人员4039人,按照全市826.14万常住人口,每万服务人口配置8名医护人员(包括3名全科医生、3名社区护士、2名公卫医师)标准,我市医护人员缺口2570人。二是非在编医护人员薪酬待遇偏低。我市非在编人员年均薪酬与在编人员年均薪酬差距较大,加上我市处于广州和深圳两市之间,人员稳定性较差,人才流失,招聘困难。三是业务水平有待提升。据调查,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学人才缺乏,学历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以专科及以下学历为主,整体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三)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
  尽管我市已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但目前使用功能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暂未实现与医院诊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通过移动网络预约服务、双向转诊、健康数据监测、在线支付等“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模式和健康管理等功能亟待完善和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东莞的目标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补齐工作短板,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实施健康东莞战略,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升级达标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增设30-50张康复护理床位,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需要。二是继续落实基层首诊,发挥医保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同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做实“保基本、强基层”。三是创新基层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行家庭医生团队与城乡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统筹做好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一是探索开展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培训考核新模式,依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4个区域性全科医生实训中心,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形成长效、稳定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着力提升全科医生业务能力水平。二是制定出台社区卫生人才填洼计划实施方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业务技术骨干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并在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薪酬制度,补齐人才短板,增强机构和人员工作活力。
  (三)强化信息共享,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全民健康信息“一中心三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优化升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业务协同。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联体建设、医院专家团队支援社区卫生服务、远程会诊等手段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间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推进专科服务与全科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促进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建设,经市有关部门同意立项,2018年我市将建立东莞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改进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加大了学校和疾控、门诊和家长四者之间的联系,减少错种、漏种的接种差错及事故,创建全新的、现代化的、先进的、人性化的互联网+预防接种门诊,提高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惠民、便民服务,改善就医环境和患者就医体验,提升社会群众满意度。




办理单位 卫生和计生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