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70353)关于实施“拯救心脏”计划,提高院前急救效率的建议

内    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心跳骤停为首发症状的心血管重症死亡率最高。在我国,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极低,不足1%。按照我国心跳骤停的发病率测算,东莞地区每年发生心跳骤停人数约为4100-4400人,自主循环恢复率为8.52%,出院存活率不足2%。

  长久以来,国民的潜意识中认为重症的抢救必须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完成。对于心跳骤停这种死亡率极高的情况而言,这种观念会导致患者错过发病后抢救成功率最高的“黄金十分钟”。目前,几大因素制约了院外急救的实施:(1)心跳骤停现场的家人或旁观者缺乏最基本急救常识;(2)120调度员无法识别心跳骤停,缺乏对呼叫者进行主动施救的引导和指导;(3)公共场所没有配置AED,患者无法在有效时间内得到除颤治疗。 

  作为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心跳骤停虽然死亡率极高,但是只要掌握正确的施救方法,仍有40%的患者可以抢救成功。因此,应在东莞市内试点实施以“拯救心脏”为主题的急救计划,探索建立东莞地区特色、高效的院前急救模式。

建    议:

  1、以区域性综合医院为基础,建立东莞市志愿者医疗培训学院。依托东莞市红十字会,对东莞市所有志愿者进行分片管理,将急救培训纳入志愿者日常管理工作,对所有进入基地培训的志愿者统一管理,定期培训考核;

  2、实施以120调度员为主导的院前急救模式。由120主导制定统一的调度员电话指导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120调度员负责正确引导旁观者对患者实施现场急救。

  3、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在地铁、车站、体育馆及大型商业中心选择配置AED。同时,加强配置AED场所管理人员的急救培训,纳入志愿者医疗培训学院管理。



提案者 鲁宇
部门答复

卫生和计生局: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
第20170353号的会办意见

市红十字会: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关于实施“拯救心脏”计划,提高院前急救效率的建议》(第20170353号)收悉。结合卫生计生职能,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关于实施以120调度员为主导的院前急救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心跳骤停为首发症状的心血管重症死亡率最高,但抢救成功低,主要是错过发病后抢救成功率最高的“黄金十分钟”。实施以120调度员为主导的院前急救模式,由120主导制定统一的调度员电话指导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120调度员负责正确引导旁观者对患者实施现场急救,是院前急救行业的努力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发明的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利用事先精心准备的标准对话预案进行急救电话的受理,在5-7个针对性的问题后抓住现场的症状情况要点,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自救互救指导,充分利用了救护车到达事发现场前抢救生命的“黄金十分钟”。目前MPDS已推广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个急救指挥中心使用,国内已有苏州、昆明、无锡、武汉、杭州、惠州等多个城市使用。
      市120中心有计划开展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的意向,但受各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实现。一方面,120指挥中心受理业务量位居省内第三,加入120中心的网络医院有63家,分站有71家,入网救护车有103辆,每天接听电话2200多次,而调度员仅18名,人力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调度员在电话指导抢救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质疑,现场施救者对救人后续问题心存忧虑,从而阻碍了该模式的有效推广。
      二、关于我市在公共场合配置AED的可行性
      我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渐趋明显,再者我市具有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如苏迪曼杯国际羽毛球赛、松山湖国际马拉松赛的带动下,市民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热度提升。剧烈及耐力性的体育运动是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我市在大型活动医疗保障上具有防范猝死的经验,例如:2016东莞松山湖国际马拉松赛的医疗保障工作,我市卫生计生部门在约52公里的赛道沿途每1.5公里设置一名携带有AED的医师,AED医师通过搭乘摩托车进行机动值守,对出现猝死选手进行快速抢救。对于大型赛事,AED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是降低重症、死亡率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市经济的崛起,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在公共场合配置AED也将逐渐成为可能,但需做好有关配套工作:
      (一)需完善有关立法等相关工作
      由于某些规定及相关法律条款的缺乏,中国公共场合 AED 的配置和使用率甚低。一方面我国暂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有明确强制性配置AED的法律要求;另一方面公众抢救意识及急救培训普遍不足。再者,法律上对施救人员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因此要实现AED在公共场合的配置和推广使用,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加强有关法律配套工作完善。
      (二)需要合理区域配置AED
      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可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保障。配置AED,应选择配置AED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有价值区域。建议试点场所点位应根据场所规模、人员情况、设置意愿等条件综合选定。其中如大型车站、轻轨交通枢纽,大型体育活动场所,重要旅游景点及其他人群密集地区和单位为首选配置场所。继在显著高人流区域如交通枢纽或大型体育场馆放置之后,心脏骤停高风险相关区域如养老院等也应该有针对性的部署AED。
      (三)需要加强对公众正确使用AED的宣传和培训
      加强AED设置后管理和人员培训使用是防范猝死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首先重点加强对消防人员、驾乘人员、救生员等培训,建议联合交警部门在考取驾照时,把急救课作为必修课,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和使用心脏除颤器抢救。同时建议联合教育部门定期到各大学及中学开展急救知识讲座,主要进行心脏除颤器实际操作,使每个参加者都能实际操作,掌握心肺复苏和使用心脏除颤器的技能。


市红十字会:
东红函〔2017〕12号
  C类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20170353号提案的答复
  鲁宇代表: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实施“拯救心脏”计划,提高院前急救效率的建议》(第20170353号)收悉。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市院前急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非常好,客观准确地指出了影响院前急救实施的因素,并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建议。我会经与市卫计局研讨,对提案中的建议回复如下:
  一、关于以区域性综合医院为基础,建立东莞市志愿者医疗培训学院,依托市红十字会对志愿者分片管理的建议。
  (一)关于我市医疗系统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方面。一是目前我市一些医院和120指挥中心等有时根据企业或社区开展活动的需要,配合开展一些院前急救培训,但整体而言,培训比较零散,标准不统一;二是因为对市民(志愿者)开展院前急救培训非医院法定职责,难以通过行政要求医院增加该项职能和任务;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市各级医院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医疗任务,这必然制约了医院建立并运作医疗培训学院的积极性;三是以医院为基础,建立志愿者医疗培训学院在我省乃至我国还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为此,建议先从一些主动愿意拓展公益事业的医院或部门试点开展,形成经验后再行全面推广。
  (二)我市近几年开展应急救护(院前急救)培训情况。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虽然在我市有多个单位和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是市红十字会较为领先。自2009年至2017年2月底,市红十字会共完成培训300661人次,按全市人口831万计算,接受过救护培训的人口占比约3.62%,远高于1%的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红十字会统计,每年接受应急救护培训的民众约为300万人次,而东莞近几年始终保持在每年55000人次左右,占全国比重1.8%。近两年,市红十字会陆续收到市民应用应急救护技术成功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信息,可见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初见成效。
  (三)关于市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情况。市红十字会已组建多支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其中有救护队、生命安全体验馆宣教队、少年强宣教队和水上救援队等四支推广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队伍,队员共约250名,均经过严格培训及考核。他们进学校、进社区和立足生命安全体验馆为学生为群众宣传讲解包括心肺复苏在内的应急救护技术,还经常为一些大型的户外活动提供救援救护服务,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但是受我市缺乏镇街一级红十字会等客观原因限制,以上队伍规模还小,还没有形成片区或镇街管理模式。市红十字会目前正努力寻求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发挥队伍的示范作用,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努力推动应急救护培训,从而提升我市院前急救效率。
  二、关于实施以120调度员为主导的院前急救模式
  美国发明的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利用事先精心准备的标准对话预案进行急救电话的受理,在5-7个针对性的问题后抓住现场的症状情况要点,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自救互救指导,充分利用了救护车到达事发现场前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目前MPDS已推广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个急救指挥中心使用,国内已有苏州、昆明、无锡、武汉、杭州、惠州等多个城市使用。今年9月份,武汉市一市民突发心源性猝死, 120指挥中心调度员通过电话指导其妻子给心脏骤停的丈夫进行心肺复苏,持续到专业的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最后患者被送往医院治疗,3天后脱离生命危险,经过治疗,最终恢复了正常生活。可见,实施以120调度员为主导的院前急救模式,由120主导制定统一的调度员电话指导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120调度员引导第一目击者对伤病者实施救护,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此模式是院前急救行业的努力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市120中心有计划开展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但受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实现。一方面,120指挥中心受理业务量位居省内第三,加入120中心的网络医院有63家,分站71家,入网救护车有103辆,每天接听电话2200多次,而调度员仅18名,人力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调度员在电话指导抢救过程中,难免受到质疑,现场施救者对救人后续问题心存忧虑,从而阻碍了该模式的有效推广。
  三、关于我市在公共场合配置AED的可行性
  我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峻,猝死高发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再者我市具有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如苏迪曼杯国际羽毛球赛、松山湖国际马拉松赛的带动下,市民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热度提升。剧烈及耐力性的体育运动是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在众多赛事活动中,现场设置的AED逐渐彰显了其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例如:2016东莞松山湖国际马拉松赛的医疗保障工作,我市卫生计生部门在约52公里的赛道沿途每1.5公里设置一名携带有AED的医师,AED医师通过搭乘摩托车进行机动值守,对出现猝死选手进行快速抢救。对于大型赛事,AED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是降低猝死死亡率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市经济的崛起,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完善,AED将不仅只在赛事活动中出现,在公共场所普遍配置AED也将逐渐成为可能,但需做好有关配套工作:
  (一)需完善有关法律配套工作。我国暂没有对公共大型场所强制性设置AED的法律法规要求,施救者也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因此要实现在公共场所推广使用AED,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有关法律法规配套工作。
  (二)需要合理区域配置AED。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可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保障。配置AED,应选择配置AED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有价值区域。建议试点场所点位应根据场所规模、人员情况、设置意愿等条件综合选定,其中如大型车站、轻轨交通枢纽,大型体育活动场所,重要旅游景点及其他人群密集地区和单位为首选配置场所。继在显著高人流区域如交通枢纽或大型体育场馆放置之后,心脏骤停高风险相关区域如养老院等也应该有针对性的部署AED。
  (三)需要加强对公众正确使用AED的宣传和培训。加强AED设置后管理和人员培训使用是防范猝死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首先重点加强对消防人员、驾乘人员、救生员等培训,建议联合交警部门在考取驾照时,把急救课作为必修课,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和使用心脏除颤器抢救。同时建议联合教育部门定期到各大中院校开展急救知识讲座,主要进行心脏除颤器实际操作,使每个参加者都能实际操作,掌握心肺复苏和使用心脏除颤器的技能。
  (四)配套专项财政经费。在公共场所设置AED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包括设各购置、后续的维护监管及设各使用培训等工作环节,建议统一由市财政配套专项资金,支撑各工作环节运行,保障该项民生工程有效实施。


办理单位 市红十字会,卫生和计生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