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70148)关于加强普及市民急救意识和技能,促进东莞健康城市建设的建议
  院前医疗急救,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件和群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建立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急救能力,当疾病和各类突发事件时能否及时、高效、有序的进行各项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加强应急救护培训,有助于增强群众的应急意识,提高群众的应急技能,做好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工作。但是,由于大家对应急救护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足,据统计,东莞市市民的救护培训普及率不足3%,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0%的比例。

  急救专家们认为,在受到创伤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头6钟之内,如果能够得到适宜的简单急救,对于挽救伤病人员生命,减轻后遗症十分重要。当意外伤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实施应急救护的主体往往不是医护人员,而是伤病员自己、家属或是现场目击者。第一目击者的应急救护往往成为病人能否死而复生的关键,而现场的人如果缺乏必要的急救训练,就会错失宝贵的急救时间。目前市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是不够的,自救互救能力是不足的,在紧急情况往往不知所措,使伤员急救被不同程度的延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普及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需要政府、社会、民众长期的支持与努力。

建    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把急救知识纳入科普体系,提高急救意识。市民具备一定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应将提高急救意识与国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提高市民的自我急救意识和能力,指导市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的紧急情况。

  二、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救护培训。发挥医学人才的优势,建立和培养一支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师资队伍,举办多层次的训练班,首先应提高那些处于或能最先到达出事现场的行业一线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公安系统的警察;交通系统的驾驶员、船员、宾馆饭店和商店的服务人员;旅游系统的导游;企业单位的保安人员、生产安全员以及校医等基层医务人员;户外运动志愿者等。并将是否开展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作为主要部门的考核目标之一,以促使和提高群众参与应急救护参与能力。

  三、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利用各镇医疗卫生单位组织,每月举办一场大型急救知识讲座;充分利用急救宣传车的优势,深入社区让广大市民真正了解急救相关知识,掌握一定急救技能;对工地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了解突发事故下的自救与互救方法;定期进入学校给学生和老师进行急救知识讲座,让广大师生对急救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并真正学会院前急救、正确使用120求助电话。

  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在驾驶学校以期获得驾照者,强制进行一定时间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救护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达到自护、自救、互救、保护生命安全的目的。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市红十字会关于对《关于加强普及市民急救意识和技能,促进东莞健康城市建设的建议》的会办意见

  市卫生和计生局:

  市红十字会收到市政协《关于加强普及市民急救意识和技能,促进东莞健康城市建设的建议》(第20170148号),经研讨,现作以下答复:

  一、市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2009年,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全市性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会议,为市红十字会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以来,市政府连续4年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市政府的民生十件实事。应急救护培训是红十字会的一项法定工作职责,为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市政府的任务,市红十字会组建了应急救护培训中心,招聘和培训专职的讲师,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培训标准,在我市内广泛开展培训。从培训对象来看,救护员培训主要针对高危行业的从业者,如警察、供电设备维护人员、工矿企业员工、户外运动者、导游等;普及性救护培训主要针对普通市民,包括学生、社区居民等。市红十字会联合市教育局、市应急办、市妇联和团市委等多个部门,持之以恒地开展救护知识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截至2016年底,市红十字会共培训市民236948人次,按全市常住人口831万计算,占比2.83%,这虽然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0%的比例,但国内却是处于领先水平。

  二、市红十字会对政协提案的答复

  (一)市红十字会同意并支持把应急救护知识纳入科普体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今年初,由市红十字会制作的救护知识课程进入了“东莞干部培训云讲堂”,全市干部学员在网上争相学习。

  (二)现每年约有1万名来自各行业的员工参加我会主办的救护员培训,约4万多市民(主要是学生)参加我会的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

  (三)要求驾驶者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对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国内外都已有先例,市红十字会支持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驾照考试内容。

 

卫生和计生局的回复:

致公党市委会: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普及市民急救意识和技能,促进东莞健康城市建设的建议》(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170148号)收悉。我局会同市红十字会进行研究后,现答复如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猝死事件发生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心跳骤停为首发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但抢救成功率低,主要是错过发病后抢救成功率最高的“黄金十分钟”。普及院前急救技能,在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人民群众能给予病患积极、规范的抢救,充分利用救护车到达事发现场前抢救生命的“黄金十分钟”,能显著增加抢救成功机会,是院前急救努力的方向。目前,一些欧美国家在对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培训较为普及,但我国仍显不足。
一、我市“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及院前急救情况
东莞市红十字会承担着我市“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的只能,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另外,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联合东莞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和各镇街医院也有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相关培训工作,但整体普及率仍然较低。近年来,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也将“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列为一项常规的业务工作,联合东莞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和各镇街医院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进行科普宣传,但因受到人员不足等客观情况限制,每年举办7-8场,受益人数约4000多人/年。
近年来我局多次组织“东莞市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班”及“急救技能竞赛”,面向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及相关事业单位人员,2016年培训班,除邀请市属三级医院专家参与授课外,额外邀请寮步医院、常平医院等镇街医院参与授课,扩大受益面的同时,有效提升全市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据悉,市120指挥中心有计划开展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指导院前急救。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为美国所创,利用事先精心准备的标准对话预案进行急救电话的受理,在5-7个针对性的问题后抓住现场的症状情况要点,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自救互救指导,充分利用了救护车到达事发现场前抢救生命的“黄金十分钟”。但受人员配备及客观资源等条件的限制,120指挥中心的MPDS计划尚未真正实现。一方面,120指挥中心受理业务量位居省内第三,加入120中心的网络医院有63家,分站有71家,入网救护车有103辆,2016年全年调度电话流水业务量达966151个次,受理电话数672086个次,实际派出救护车数110763台次,救治伤病人数87762人,而120 中心调度员仅18名,人力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调度员在电话指导抢救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质疑,现场施救者对救人后续问题心存忧虑,从而阻碍了该模式的有效推广。
二、完善院前急救的下一步工作措施
我们将积极就有关问题与院前急救等方面技术专家进行商讨,研究起草相关措施,充分考虑您们的建议,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加强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增加人员配备及资源配置,在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内设立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东莞市医学会急诊分会的作用,并会同红十字会、志愿者团体等组织机构,针对公安、交通、消防等特殊行业系统和广大市民开展急救知识和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继续组织开展全市卫生系统急救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加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培训演练,组织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演练,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同时,政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市红十字会、或具有资质的各种协会、民营医疗机构等进行对“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工作的推广。
(二)探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优化传统急救模式的可行性,努力实现以提高指挥调度效率、增强应急救治能力 、提升急救管理水平为目的的“ 互联网+”院前急救模式。
(三)完善救护车急救设施设备配置,统一规范救护车设备、药品配备,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更新和优化抢救设施设备,强化院前急救工作。加强急诊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通过政策性指导、扶持和倾斜等措施,积极培养和引进急救专业技术人才。

 


办理单位 卫生和计生局,市红十字会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