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70033)统筹产业园区的发展、推动东莞产城融合的建议
内    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谋划,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东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要创新园区开发模式,统筹园区发展被摆上了全市发展的重要议程。
  一、东莞现阶段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与城市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
  由于在建设初期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产业园区发展与交通、就业、用地和布局等相脱节,产业园区、商务区和居住区功能相分离,存在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存在产业重复建设和产业资源分散现象。以水乡经济区为例,该区的重污染企业分布散乱,无法实现集中排放、集中治理,使该区成为东莞污染的重灾区。
  2. 资源消耗大,贡献度不高
  东莞前期的发展资源消耗较大,产业园区的快速扩张带来了资源的很大浪费。一是土地资源过度消耗,可用地不多,制约了大项目的引进。二是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环境保护的压力大。三是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社会治安水平受到影响。
  我市6个园区占全市30%的土地,仅创造了约21%的经济总量、12%的税收,而苏州的园区约占全市面积的32%土地,却创造出72%的经济总量、65%的财政收入及90%的进出口总额,贡献度差距明显。
  3. 公共服务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东莞的产业园区往往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并不低,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和生活配套,很多产业园区一直停留在工厂集中地的地位,不能发展成为新“城”,服务业发展没有跟上。人们往往把产业园区视为“工地”,而不是“居住地”、“生活地”,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
  
建    议:
  1. 产业先行、示范引领、有序推进
  梳理现有各级职能部门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全市统一的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推进、落实《东莞市产城融合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优先选择未来对东莞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区域、有发展空间的区域、腾笼换鸟效果比较明显的区域进行产城融合试点,将市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区、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区、水乡新城幸福导向型产业融合区、长安新区高端服务业融合区、虎门港临港产业融合区、银瓶高端装备制造业融合区、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产业融合区等作为试点,通过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有序推进全市产城融合发展。
  2. 创新行政体制机制,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发展
  打破原有以村镇为单位的条块分割式发展模式,将城市建设的规划权收归市政府,通过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实现跨村镇的大区域的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释放生产力。同时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腾笼换鸟”的契机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约式发展。一方面,根据原有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自身的条件和市场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创新园区开发模式,突破制约园区发展的行政管理、土地开发、交通联通等共性问题,通过市场细分和差异化发展拓展其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新建产业园区的审批和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片区重点区域,防止出现一窝蜂地跟风发展、重复建设、粗制滥造、恶性竞争的现象。
  3. 做好产业园区的功能空间定位
  由于注重规划与功能空间定位,苏州工业园的CBD地带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商业区之一。东莞要加强产业园区的功能空间定位,做到既有集聚又有分区,科学发展,融合互进。在筹划功能分区时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打造高质量的生态景观,提升产业园档次与品位,提供宜居环境。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产城深度融合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园区住房建设,仿照深圳模式,为园区内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提供租金低廉的公租房,解决人才在住房上的后顾之忧;提高产业园区教育、医疗的服务水平,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多学位,满足园区的教育、医疗需要。
  提高产业园区公共交通水平,充分利用城轨接通的契机,建设围绕城轨的公共交通系统。对公交线路整合和重新规划,解决东莞公交系统的不方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在线路规划、站点设置、与地铁的衔接上做好规划,提高公交线路对地铁的支撑和疏导作用。做好城轨与周边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和规划,提高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的能力。
  5. 优化软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
  推广东莞商事制度改革的经验,扩大全流程网上办事的业务种类,将东莞建设为中国电子政务的高地。研究在几大产城融合示范区设立区域性面向企业的一站式服务中心,通过整合政府服务资源,承接各单位授权业务,向企业提供综合、便捷、专业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发挥政府部门的 “润滑剂”作用,建立连接园区各单位的沟通对接机制,为企业提供沟通协调的服务平台。继续加强产业配套服务,打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壁垒,通过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使区内企业获得集聚性发展,增加企业对园区的粘性,具有较强的招商引资吸引力。
  

提案者 刘斌,周柯,刘川
部门答复

  发展和改革局:

  尊敬的刘斌委员、周柯委员、刘川委员:
  在市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你们提出了《统筹产业园区的发展、推动东莞产城融合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号:第20170033号)。首先感谢你们对园区统筹发展、产城融合工作的思考与关注!你们对统筹产业园区发展、推动东莞产城融合提出的产业先行、示范引领、有序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发展,做好产业园区的功能空间定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软环境等建议,对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你们提出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规划局等部门进行认真研究,组成专门人员对提案进行办理,并将相关建议吸纳到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切实抓好落实。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是东莞最有竞争力和最具城市品牌意义的根基与特色,也是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最核心的角色分工之一。因此,我市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立市这一发展方向不动摇。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全市现状建设用地比例已达46.7%,其中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比重接近50%,但整体用地呈现低效粗放的态势。全面开花的产业用地,既是东莞工业化初期积累下来的财富,也为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羁绊。结合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宏伟目标,我市必须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统筹全市产业用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
  去年7月份以来,根据全市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的工作部署,我市开展了园区统筹发展专题调研。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实施“强心展翅”战略和创新园区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路建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充分吸纳大调研成果,为了克服市镇管理体制短板,作出了推动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的部署。随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十大行动计划系列文件,《关于构筑园区统筹发展的新格局的行动计划》明确了园区统筹发展的三年计划。为了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根据市主要领导意见,姚康主席和殷焕明常委牵头,召集市编办、发改、规划、卫计、松山湖、水乡等部门园区,围绕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开展了系列深化研究,提出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案设计。目前,已形成了一份全市的《意见》和松山湖片区的《推进方案》(即:《东莞市关于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意见》和《松山湖片区统筹联动协调发展推进方案》)。日前全市《意见》和松山湖片区《推进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审议,将于近期出台。
  《意见》围绕更好发挥园区和重点区域的带动作用,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园区统筹为核心,克服市镇管理体制短板,实现集约发展。在“一中心四组团”的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六大片区,包括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东部产业园片区和东南临深片,并谋划14个重点发展先行区,同时创新片区联动协调机制,建立片区统筹联动议事决策工作机制、片区跨部门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等,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出发,以园区等重点发展区域为先行区,带动片区整体经济提速提质增效。3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工作推进会,正式启动松山湖片区试点工作。市规划局、市发改局、市工商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等五个市直部门松山湖片区直属分局已完成揭牌并开始运作,松山湖片区已建立统筹联动协调发展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并召开首次联系会议,松山湖片区试点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下一步我们将尽快推进两份制度性文件出台,指导全市园区统筹工作,扎实推进片区试点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全市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工作,促进各园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二、贯彻落实好《东莞市产城融合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201510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市产城融合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在“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下,落实产城融合理念,构建市、组团、镇三级产城融合区,形成“8+12+X”的示范区体系。下来,我们将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园区统筹的工作部署,抓好松山湖片区、水乡新城片区、滨海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等区域建设。在产城融合区内统筹谋划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以生态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引导城市科学布局和合理增长;以城市为载体,完善城市服务配套,吸引高端企业与高素质人才集聚;以产业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
  三、注重规划和功能空间定位
  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发展目标,以主导功能区的方式,统筹安排生产空间,引导用地综合开发。在《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下简称“市总规”)中,确定了未来15年东莞城市发展的目标为“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其中,“国际制造名城”强调了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特色和优势所在。为此,市总规在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基础上,以主导功能区统筹市域各类用地功能安排。其中,生产空间重点引导工业物流区与研发产业区的用地安排,提倡生产空间在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应进行综合开发和混合使用,引导产城融合发展。因此,从总体规划的层面,市总规对产城融合的理念以及产业空间的布局作了整体考虑,并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并要求下层次规划应在主导用地功能的指引下对具体的用地布局和用地性质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四、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根据我市园区统筹工作部署,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布局等将作为重点统筹领域范畴。下来,在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后,将分别由交通局、规划局等部门牵头组建专项小组进行研究,并形成相关工作方案。目前,松山湖片区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松山湖片区试点方案提出,要在全市率先探索社会和谐善治新路子,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大幅度优化,区域环境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的目标。近期将重点推进各项片区内部公路连通、高速连接线、城际互通、有轨电车、火车站配套工程等,改善园区交通,打通断头路,促进园、镇融合发展。同时,推动松山湖片区教育、医疗、康体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学需求,推动松山湖(生态园)优质教育资源与六镇学校对接合作,改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力争三年见新貌、尽快将松山湖片区建成东莞高品质宜居宜业样板区。
  五、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
  为了进一步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我市于今年三月份制订出台了《东莞市全面推开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推开简政强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在总结全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全面推开至所有镇街(园区),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目前,全市各部门、镇街(园区)根据方案要求,正着手做好明确有关下放事项、修订部门实施方案、执法专用章刻制、签订委托协议书、派出机构移交、修订镇街“三定”方案、开展业务培训等各项落实工作。同时,在对市、镇两级权责清单对外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出台了《东莞市一门一网式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以权责清单为蓝本,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重点对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的事项名称、实施依据、实施对象、受理层级等要素予以规范统一,实现在全市范围内“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各镇街(园区)、市直各单位,按照“一个窗口”原则,根据《指导目录》事项的受理层级,分别推动事项进驻市、镇、村各级实体办事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目前,全市33个镇街(园区)改造或新建镇级实体办事大厅,其中31个镇街(园区)实体办事大厅已建成并投入启用,全市593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均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下来,我市将根据《指导目录》,认真开展事项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动事项纳入一门一网政府服务,实现所有对外服务事项一窗通办,并将大力推动实体办事大厅事项分别进驻网上办事大厅,确保提供的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规范统一,标准一致。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市园区统筹、产城融合工作的关注!我们将一进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快园区产城融合进度,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统筹发展工作以及各片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为我市实现发展突围,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市规划局:
东规议函[2017]83
关于报送东莞市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提案第20170033号会办意见的函
市发改局: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170033号建议《统筹产业园区的发展、推动东莞产城融合的建议》收悉。对于致刘斌、周柯、刘川委员提出的统筹产业园区的发展、推动东莞产城融合的建议,结合职能,经研究,我局提出以下会办意见:
一、我局十分同意刘斌、周柯、刘川委员提出的统筹产业园区的发展、推动东莞产城融合的相关建议。一方面,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是东莞最有竞争力和最具城市品牌意义的根基与特色,也是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最核心的角色分工之一。因此,我市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立市这一发展方向不动摇;另一方面,全市现状建设用地比例已达46.7%,其中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比重接近50%,但整体用地呈现低效粗放的态势。全面开花的产业用地,既是东莞工业化初期积累下来的财富,也为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羁绊。结合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 “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宏伟目标,我市必须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统筹全市产业用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01510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市产城融合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在“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下,落实产城融合理念,构建市、组团、镇三级产城融合区,形成“8+12+X”的示范区体系。在产城融合区内统筹谋划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以生态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引导城市科学布局和合理增长;以城市为载体,完善城市服务配套,吸引高端企业与高素质人才集聚;以产业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我局将按照职能,积极配合做好统筹产业园区的发展、推动东莞产城融合的相关工作。
二、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发展目标,以主导功能区的方式,统筹安排生产空间,引导用地综合开发。在《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下简称“市总规”)中,确定了未来15年东莞城市发展的目标为“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其中,“国际制造名城”强调了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特色和优势所在。为此,市总规在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基础上,以主导功能区统筹市域各类用地功能安排。其中,生产空间重点引导工业物流区与研发产业区的用地安排,提倡生产空间在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应进行综合开发和混合使用,引导产城融合发展。因此,从总体规划的层面,市总规对产城融合的理念以及产业空间的布局作了整体考虑,并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并要求下层次规划应在主导用地功能的指引下对具体的用地布局和用地性质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三、全市在“一中心四组团”的基础上划分为六大片区,明确以园区带动片区发展,在全市范围识别重点发展单元和先行区作为园区统筹发展的“引爆点”。2016年,在全市开展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期间,时任市委副书记姚康就统筹园区发展专题进行了广泛调研,经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最终确定在原“一中心四组团”的基础上,全市划分六大片区。“片区”是园区统筹发展与管理架构调整的基本单元,识别重点发展单元和先行区作为片区经济联动发展的“引爆点”,为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奠定基础。在产业园区方面,选取了松山湖(生态园)、中子科学城、东莞港、银瓶合作创新区、东部工业园等作为重点发展单元。围绕重点发展单元,创新园区与周边镇街的行政体制机制,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发展。目前,松山湖片区借助国家自主示范区的政策红利,开展“1+6范围内的片区统筹工作,我局将积极配合松山湖片区各镇街和职能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市规划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