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70078)关于加强东莞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建议

内    容:

  水是维持生命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资源。东莞市是缺水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高,城市对水的需求迅速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东莞水资源相对贫乏。据统计,东莞市人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22m3,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2%,在全省排名远远落后,水资源相当贫乏。

  二、城市雨水资源浪费大。一方面,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暴雨数量、强度有明显增加趋势,而城市建设导致不透水面积的快速增加,使城市排水系统面临较大压力,极易导致城市内涝灾害;另一方面,大量雨水资源白白流失。

  三、加强雨水利用意义大。未来城市的发展是依托于水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东莞市的水资源的匮乏状况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加强东莞市雨水资源利用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对东莞市而言,雨水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基础条件、雨水利用基础理论、技术设施、经济手段、政策与管理等诸方面,需要全方位协调才能有效地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建    议:

  一、制订雨水资源利用的规划和政策。

  城市雨水利用涉及许多领域和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制定和雨水利用相关的法规、政策,为雨水利用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是在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池塘等天然或人工水体的基础上,编制东莞市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二是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典型的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建立雨水利用的试点工程,积累雨水利用经验;三是分期、分批完成中心城区及各镇街雨水利用规划与建设,在全市范围进行雨水利用的推广。

  二、加强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东莞市雨水资源利用发展相对缓慢,雨水资源利用的技术、理论也比较薄弱,与现阶段国内外雨水利用技术发展迅速相比相对滞后,东莞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强适合东莞市自己的技术设施研究,包括各区域可利用的雨水量及其合理调配,空气污染对雨水水质的影响,各地气候、地质条件下适宜的雨水利用方案和利用技术、设施等。

  三、因地制宜推广雨水资源利用技术。东莞市的雨水资源利用,要与东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

  一是要以目前正在大力建设的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和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等为契机,一方面,在雨污管道建设中,要将雨水管道依地势而建,这样雨水经过分流后,既可分散排入城市内河,作为东莞天然的景观用水,也可通过天然或人工建设的湖、塘、库等场所进行雨水蓄积,为雨水的进一步利用作准备;另一方面,联网水库集水面积达241.37km2后,将流域内多余的通过湿地、水生态等措施进行处理后进入联网水库作进一步调度,可大大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东莞市大部分建筑为平屋顶,并配有输水管,要收集雨水,还需要修建蓄水池,应鼓励新建建筑就地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同时鼓励已有建筑通过合理改造兴建蓄水池,如于楼房墙角等处建设蓄水池进行蓄水,改造建筑小区已有水池、洼地,使之可成为一个应急蓄水场地。

  三是在城市绿地系统,大力推广绿地草坪滞蓄直接利用技术,雨水直接用于绿地草坪浇灌;在广场、地面停车场、人行道、绿道和庭院等,应该尽量避免过度硬底化,而应尽量选用透水材料铺装地面或建成透气、透水、长草的生态地面。

  四、加大雨水资源利用宣传培训力度。

  通过加强雨水资源利用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雨水观念,让群众意识到雨水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东莞城市节水周等宣传契机,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做专版、论坛、公益广告,印制派发宣传资料,组织市民考察优秀雨水利用工程等活动方式,集中开展雨水利用宣传、教育。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雨水资源利用知识,为东莞的雨水资源利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水务局: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20170078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农工党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东莞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建议》(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170078号)提案收悉,衷心感谢贵委对我市雨水资源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收到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经研究,办理意见如下:
   
一、   关于制定雨水资源利用的规划和政策的相关问题
东莞是一个雨量充沛的典型岭南城市,多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800mm,但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低,属于严重缺水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严重,市内雨水资源利用率很低,目前全市大约90%的用水量均取自过境河流东江,因此,加强我市雨水资源利用是一项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近年来,为积极推进雨水资源的利用,我市结合国家和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将雨水资源利用纳入海绵城市规划内容进行落实,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透水铺装地面、雨水滞蓄池、雨水渗透池、下凹式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湿地和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未来,我市拟通过综合采取 “渗、蓄、滞、净、用、排”等海绵措施,对城市雨水径流进行全过程适当控制和利用,从而达到有效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目标。
   
(一)出台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指导全市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推动雨水资源化利用。为加强我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有效削减径流污染,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充分利用城市水域、湿地、绿地、市政基础设施和各类城市建筑体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市于20172月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任务、主要举措以及部门分工,该意见是指导全市各镇街(园区)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性政策文件。
   
(二)编制东莞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城市雨水资源
利用工作。为加强对雨水资源利用项目建设的统筹指导,结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53 号)对各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我市于今年年初启动了《东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该项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我局统筹配合,目前已落实编制经费,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编制,明年印发实施。通过编制东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水域面积率和雨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同时将完成指标纳入到城市建设各层级规划给予落实。根据东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再因地制宜地结合“渗、蓄、滞、净、用、排”等海绵措施推进我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编制和印发实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将从顶层设计上更好地统筹推进我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
    
二、  关于加强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探索的相关问题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能有效节约水资源及补充已被开采过度的地下水,是强化城市自然水系循环的有效手段,利于减轻城市排水防涝压力,缓解城市缺水状况。目前,在我国部分缺水严重的干旱地区城市如北京、济南等都十分重视雨水资源的利用,省内深圳、珠海等市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积极推进雨水资源利用工作。由于我市位于东江下游,过境水量较为充沛,因此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下来我市将在以下方面加快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步伐:一是从规划入手,将雨水资源化利用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城市整体规划;二是结合海绵城市和节水城市的创建,研究建立相关的雨水资源化利用制度和政策,使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有据可依;三是积极研究制定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的相关财政扶持和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地下集水池、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集雨型绿地、下凹式绿地和铺装透水砖等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并将收集雨水用于浇花、市政杂用等领域;四是参照德国等先进国家经验,探索通过建立收取雨水排放费制度,从而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
    
三、关于因地制宜推广雨水资源利用技术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以建设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及东江水库联网供水
水源工程为契机,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1.
在建设城市雨污分流系统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根据我市截污管网建设工作部署,计划到2018年年底前新建截污次支管网不少于1800公里,到2020年再新建1000公里管网,全市管网总长度力争达到4000公里以上,力争2020年底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通过完善截污管网等城市雨污分流系统的建设,使雨水、污水各行其道,避免污水经雨水管道直接排入城市水系,可以大大减少城市江、河、湖、库和湿地等积存地表水的污染状况,提高城市地表水的水质标准。在城市河涌水体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将雨水径流的一部分引入城市湿地、公园、下沉式广场、池塘等作为改善城市水环境和人文景观,提升城市品质,这也是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可行做法。
2.
建设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对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规划总投资约87亿元,包括水源配置工程、水源保护工程和水源利用工程。通过建设输水管道将中部及沿海片3宗中型水库(同沙、横岗、松木山)及5宗小型水库(水濂山、白坑、芦花坑、五点梅、马尾)联网,从东江取水,以松木山水库为调节枢纽,输水至其它7座联网水库,形成以东江水源为主、水库调蓄为辅的水资源配置体系,联网水库总调节库容达1.1亿m3。江库联网供水工程完成后,我市8宗水库的水质将得到有效保护,水库蓄积的雨水将可作为供水水源而被最大限度利用,由于8宗水库的兴利库容大,因此水库蓄水的供水利用将大大增加我市的水资源供给能力,同时也将有效提高我市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关于鼓励新建建筑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议。
在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区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市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市住建局会同发改局、规划局、国土局、机关事务管理局于去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建节能〔201616号),要求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城市新区新建项目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其中,2016年度落实绿色建筑面积共502万㎡,并提出“十三五”期间完成绿色建筑面积不少于1200万㎡的建设目标。下来市住建局在推广绿色建筑工作中,将全面落实新建建筑项目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措施,如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等,同时将明确项目在设计、施工图审查、开发和运营等过程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切实提高雨水循环利用率。
   
(三)关于建设绿地系统及推广硬底化地面透水铺装的建议。建设城市绿地利于降雨径流就地消纳,推广地面透水铺装在
削减汛期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防洪和排水压力、减少径流污染物排放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二者均是有效利用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市府办今年2月份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控制目标,其中到2020年,我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须达到目标要求。在市城管局拟开展编制的《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0)》中已有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题研究”方面的构思,另外在市城管局2016年修订的《东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中也提出了“道路广场铺装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达到50%以上”的要求。
   
(四)关于加大雨水资源利用宣传培训力度的建议。
推广雨水资源利用,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下来我市将切实抓好以下相关宣传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综合运用电视报刊、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体大力宣传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知识常识,让广大市民了解什么是雨水资源,雨水资源利用有什么好处,如何做到雨水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认识和支持,为我市雨水资源利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设立雨水利用技术示范点。通过试点建设雨水利用示范工程,推动我市各镇街(园区)雨水利用技术经验的交流和推广;三是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如气象、地质、水利、环保、城市建设等,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力量支撑。未来,我市将加强对相关部门从事雨水资源利用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各有关部门推进雨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的综合能力,为我市雨水资源利用工作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贵委提出关于加强东莞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有关建议是十分中肯和切合实际的,下来,我局将结合贵委提出的有关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做好我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作。


办理单位 水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