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70012)关于发展虎门镇新湾疍家文化产业带动渔民生计转型的提案
内    容:
  新湾社区位于虎门镇西南部,东临南栅、东风社区,南接沙角河仔,西隔太平河与威远岛隔河相望,1998年撤镇并入虎门,目前是东莞市疍民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约有11000多人,世代从事渔业、水上运输业,以船为家。新湾渔区是东莞市唯一的省级渔港,拥有大、中、小渔船400多艘。其中,出中、远海捕捞的大马力渔船82艘,其余的小马力渔船都是在珠江口沿岸以及在东莞、惠阳等地的内河捕捞生产,2008年之前社区约七成居民靠打鱼为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油价上涨、海洋环境的污染,以及渔业政策调整、渔船的转型升级,导致海洋渔业生存空间较小,渔民收入大幅度减少,越来越多渔民被迫上岸转业。据了解,2016年“渔船新政”出台后约有400多人出海打渔。此外,转业渔民基于年龄、技能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就业难度大,大部分渔民生活较为困难,不少渔民处于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状态。
  渔民生计困境的表现及原因:
  (一)海洋污染、政策调整等带来较大的冲击
  随着海洋环境的污染、非法捕鱼、过度捕捞等给渔民的捕捞作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延长了出海距离,减少了渔获,使渔民的渔获收入锐减。近年来,油价上涨、政策调整,部分船只需要升级改造,捕鱼成本增加,导致渔民数量日渐萎缩。
  (二)渔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多数渔民面临失业危机
  目前,新湾社区出海作业的渔船多为小马力渔船,大多有20-30年船龄,随着“渔船新政”的出台和施行,在未来的2-3年内,小马力渔船面临着如不升级改造将被淘汰的局面。然而,高额的改造费用,在除去政府补贴外,多数渔民仍无力承担。未来2年,约65%以上的渔民将失去生活来源。
  (三)社区经济基础薄弱,渔港基础设施设施差
  新湾社区以渔业为主要产业,是虎门镇经济相对落后的社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差,基础公共服务欠缺。特别是在渔港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资金支持,承载能力低,无法停靠大船;配套设施不完善,防风避风能力差,威胁广发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缺乏交易平台,不利于渔产品的交易。
  此外,社区占地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社区经济来源单一,虽然近两年收入有所增长,但人口基数大,渔民生产生活等方面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基于自身限制,渔民社会竞争力弱自我谋生困难
  在新湾,多数渔民属于专业渔民,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渔业是他们世代相传的谋生手段,缺乏从事其他工作技术和技能;渔民大多在50岁以上,呈老龄化趋势,给他们寻找新的出路增加困难;渔民常年出海捕鱼,社会交往相对单一,人际网络狭窄且相对封闭,而且他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打渔收入普遍不高,资本积累较少,在转业选择上缺乏资金支持。总之,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社会资本匮乏等方面的束缚,使渔民脱离渔业参与社会竞争面临很大的困难。
  
建    议:
  (一)从政策制度上,支持渔民生计转型
  政策扶持是促进渔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近年来,政府各级部门日益重视渔民群体,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将困难渔民这一边缘化特殊困难群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对高龄渔民的生活补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渔民提供大船购置补贴,出台相应的政策,为转业渔民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同时科学引导渔民重返海洋,开展近海、远洋捕捞,建立长期有效的跟踪机制。
  (二)改善渔港设施建设,为渔民生计转型奠定基础。
  立足社区实际,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多渠道发展社区经济,增加社区收入,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渔港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社区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是完善渔港建设规划,高标准建设渔港,增加渔船停靠承载能力、物资补给能力、防风避灾能力,为捕捞和渔业养殖提供必要的后方基地;
  三是规划卸鱼交易、水产品集散交易、渔船修造等基础功能,为规划休闲渔业、观光餐饮、疍家文化体验等打下基础,推动其成为社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加强渔民自身技能培训,实现生计方式多元化
  长期以来,渔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较低,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其就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建立一体化劳动市场服务,为广大渔民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帮助其尽快找到适合的工作,对于经济困难者给予适当补助,并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帮助其缓解岗位转换的困扰。
  (四)发展疍家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渔村”,推动渔民可持续生计
  依托当地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结合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追求,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展休闲渔业,结合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工作行动计划发展“特色渔村”,打造继“海战馆”、“鸦片战争博物馆”之后的又一“文化名片”,也作为实现渔民生计转型的又一突破口。
  一是以疍家文化为纽带,进行社区文化氛围营造。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从社区环境上,对具有纪念意义的地点、渔民定居房等进行文化营造,打造疍家特色的村落环境,推动疍家文化氛围的营造。
  二是以“疍民定居房”为基础,开发“疍家民宿”。以特色渔村氛围为依托,利用居民闲置房屋打造独具渔民特色的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体验,收益有当地村民互助小组管理,用于公共服务。
  三是以疍家民俗文化为依托,发展疍家民俗旅游。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捕鱼方式与疍家观光、旅游、美食、垂钓、划艇等体验为一体的民俗旅游项目,将新湾营造成集看历史、赏风景、品美食、听民歌、体渔乐、住民宿为一体的“特色渔村”,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转业渔民提供可持续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四是依托疍家技艺,发展疍民手工艺产业。以织渔网、编鱼篓、刻船雕等传统技艺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需要,创新设计和编法,发展疍家特色手工艺产业,并结合互联网销售、电子商务培训等,引导有手工艺技能的渔民创业,推进渔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提案者 虎门镇政协小组
部门答复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虎门镇:
  《关于发展东莞市虎门镇新湾疍家文化产业带动渔民生计转型的提案——新湾渔民可持续生计的出路探索(20170012号)》指出了新湾社区疍家渔民生计面临困难这一问题,深入分析了渔业日益式微、社区经济薄弱、渔民就业竞争力不足等原因,并从政策扶持、设施完善、技能培训、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对提高疍家渔民就业水平、促进新湾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推动疍家文化产业发展对发扬疍家民俗文化、传承疍家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我局将积极配合虎门开展疍家文化产业化发展工作,支持虎门镇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推动疍家渔民增收创收。根据分工安排,结合部门职能,我局主要从资源整合、项目统筹、产业运作等方面对该提案有关内容予以回复,具体如下:
  一是整合新湾疍家文化资源。整理创编新湾疍家渔民传统民俗文化故事、历史来源、人物传奇、民间传说,收集与疍家渔民相关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居住场所等疍家文化古物,争取将疍家渔民渔船雕刻手艺、疍家民歌等传统文化活动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建设疍家文化馆,集中展示疍家渔民历史文化生活。
  二是探索发展疍民文化旅游。充分依托虎门新湾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主动吸引广州、深圳游客,探索发展新湾疍家渔民体验式文化旅游。开发疍家文化相关文创产品,现场制作传统美食、渔民服饰等手信,活化再现咸水歌、手工船雕、织鱼网、渔民故事等疍家生产生活场景,举办疍家渔民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组织渔民开展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旅游就业培训,拓宽渔民就业方向,扩大渔民经济收入来源。
  三是统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完善新湾文化及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承载能力。积极利用虎门及周边现有的旅游资源,加强统筹与协调发展,将疍民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与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将客流导向疍家旅游村落,丰富文化旅游内容,提升客户体验,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虎门镇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170012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虎门镇政协小组: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第20170012号提案《关于发展东莞市虎门镇新湾疍家文化产业带动渔民生计转型的提案——新湾渔民可持续生计的出路探索》收悉,经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我镇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   有关工作措施及落实情况
  (一)政策制度多管齐下,支持渔民生计转型
  政策扶持是促进渔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渔)惠(渔)政策,为转业渔民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将困难渔民这一边缘化特殊困难群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在解决和缓解渔民的生产生活困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渔船柴油补助、休(禁)渔生产生活补助、减免涉渔收费、渔业互保政策等方面不断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近五年投入各项扶持资金超过3.5亿元,其中落实渔船柴油补助资金约3.2亿元,惠及全市从事渔业捕捞的专业渔民。
  (二)完善渔港设施建设,务实生计转型基础
  新湾渔港现有三个码头,均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设备陈旧,加之缺乏长远资金支持,难以满足回港渔船的需要。我市高度重视渔港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渔港设施建设。一是先后出台了《东莞市渔港总体布局规划》和《东莞市渔港整体功能布局规划修编(2013—2022年)》,并于2016年开展编制《东莞市现代渔港建设规划(2015—2025年)》工作,为渔港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二是积极向农业部、省海洋与渔业厅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完善项目申报资料。2015—2016年先后得到市发改、财政部门支持,投入116.1万元用于开展渔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新湾渔港水文泥沙研究、波浪数模研究、渔港测量等前期工作,为渔港建设打下牢固基础;三是积极申报省现代渔港建设项目,争取省级资金。20162月,争取到省海洋与渔业厅支持,将新湾渔港纳入广东省未来10年渔港建设规划,为渔港建设提供坚实后盾。此外,积极向省、市争取支持,加快长堤路建设,打破渔区与外界连接的交通瓶颈,推动渔区发展。
  (三)提高渔民再就业能力,实现就业形式多样化
  伴随着海洋污染、政策调整以及油价上涨等因素制约,越来越多渔民被迫上岸转业,但由于大部分渔民技能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其就业难度大。因此,提高渔民再就业能力,帮助其顺利转业尤为重要。近年来,新湾社区及有关部门着重提高渔民素质和创业就业的劳动技能水平,根据渔民创业就业的需求,安排渔业、非渔业职业的对口和定向等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大批渔民掌握了水产品养殖、加工、贸易、渔业服务等技能,实现了创业就业。其中,新湾社区还积极发挥渔港优势,发展水产品养殖和加工。现社区已有近700户渔民通过龟鳖养殖等方式成功转产转业,社区也已通过建立龟鳖养殖协会,搭建了一个为广大渔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平台。此外,新湾社区已于2015年获得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同年新湾渔家水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并且该社还获得虾米、鱼干、虾干等多个“QS”食品生产许可证,成绩颇丰。同时,新湾社区通过注册“新湾渔家”水产品品牌,着力强化“新湾渔家”品牌宣传推广,为新湾渔民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
  (四)引导渔业结构调整,拓宽渔民就业空间
  如今,粗放式、分散式的传统捕捞渔业已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渔业。市政府设立都市现代渔业5项奖补资金,引导养殖渔民开展标准鱼塘整治、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良种示范场、设施渔业发展和水产良种体系等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模式,推进原良种体系建设,引导粗放式食用鱼经营养殖向工厂化循环水、庭院式、设施渔业等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方式转变。出台1亿元渔船“更新改造”贷款贴息资金,主动协调金融机构,推动渔民大规模开展渔船更新改造。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承担产业发展项目,带动整个产业链条,为渔民创造了广阔的创业环境和就业空间。通过建立“公司+渔户+基地+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每年为渔民提供良种虾苗和优质饲料,并开展健康养殖技术指导和回收产品加工出口,有力地辐射了周边地区健康养殖发展。
  (五)整合疍家文化资源,展示新湾历史底蕴
  新湾作为东莞疍民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拥有丰富的疍家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展示新湾深厚的历史底蕴,助力疍家文化产业化发展。通过整理创编新湾疍家渔民传统民俗文化故事、历史来源、人物传奇、民间传说,收集与疍家渔民相关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居住场所等疍家文化古物,并争取将疍家渔民渔船雕刻手艺、疍家民歌等传统文化活动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新湾社区与正阳社工等单位开展疍家文化实物搜集工作,实地走访老渔民、文化专家访谈寻找史料,设立“疍家文化特色古物惠赠站”,定点接受捐赠。目前,已收集、整理与疍民相关的生活器具、生产工具、老照片的实物共200余件,并对所征集的古物进行妥善维护及分类。加快疍家文化展示馆建设,传承疍家文化经典。目前,疍家文化展示馆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装修工程已进入尾声,展示馆选址社区文化广场二楼,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展示馆分为为历史回顾展厅和传承体验馆两部分,拟于今年6月份正式对外开放。
  二、   下一步计划
  (一)探索疍家文化旅游,统筹虎门文化旅游资源
  充分依托虎门新湾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主动吸引广州、深圳游客,探索发展新湾疍家渔民体验式文化旅游。此外,还将积极利用虎门及周边现有的旅游资源,加强统筹与协调发展,将疍民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与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将客流导向疍家旅游村落,丰富文化旅游内容,提升客户体验,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二)充分利用新湾资源优势,推进特色渔港小镇建设
  新湾社区将利用和整合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以疍家文化为纽带,结合美丽幸福村居建设,通过建设疍家文化展示馆,打造疍家文化主题文化广场,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将新湾打造成一个集看历史、赏风景、品美食、听渔歌、体渔乐为一体的“特色渔村”;利用织渔网、编鱼篓、刻船雕等传统技艺,发展疍家特色手工艺产业,并结合互联网销售平台、电子商务培训等,引导有手工艺技能的渔民创业,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渔港设施建设,助力新湾经济发展
  新湾渔港港池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从未进行一次彻底清淤,现积淤严重,对渔船安全停泊造成极大影响。对此,新湾社区将对渔港进行清淤,增强渔船停泊的承载能力、物资补给能力及防风避灾能力,为捕捞和渔业养殖提供必要的后方基地。同时,社区拟利用旧渔港废弃的修船厂,兴建一个新的现代化海产品交易市场,用于卸鱼交易、水产品集散交易及渔船修造等,为规划休闲渔业、观光餐饮、疍家文化体验等打下基础,推动其成为社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办理单位 虎门镇,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