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70009)关于加快推荐东莞市胸痛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内    容: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首要死因,其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综合症,被誉为“胸痛三剑客”,有着极高的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我国心梗的发生可能会达到2300万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70万人急性心梗病人发病,在这些人当中能够得到再灌注治疗的约5%,在5%当中仅有16.7%在发病3小时以内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梗的治疗在发病3小时之后每延误30min,心肌梗死后1年病死率增加7.5%。心肌梗死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消耗,其院内治疗平均花费在内科住院原因中居首位,预计到2030年,我国曾患心肌梗死患者将达到2300万,这对于政府和个人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2015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的通知》,强调促进各级医院建立心脑血管病的急救绿色通道,将胸痛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政策。
  东莞市有近1000万人,按照每年2.5%的人口发病率,每年至少25万人口的冠心病发病,急性心梗不少于7万例。遗憾的是,东莞目前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病例数不超过2000,这说明大量的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有些病人还没送到医院就去世了?还是有些可能送到基层医院,但没有采取积极的治疗?或许还有大量的病人没有送入医疗单位?
  “胸痛中心”作为整合所有临床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模式,能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度过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为此,成立东莞市区域联动的“胸痛救治中心”,提高整个城市临床医生对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提高心肌梗死早期救治的能力,促进各家医院的合作和多学科优势整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    议:
  一、整合全市优势资源,构建急救网络体系
  互联网+是当今国内主要城市的急救网络建设的重点,它既关系到每个城市的急救系统的建设,也作为一个投资环境考评的一项设施。建议政府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急救资源的分布情况,采取“属地管理、分级协同救治”的原则,实现一个平台、三级联动的服务模式,保证胸痛病人尽早获得成功救治。在服务结构上,建立起综合三甲医院(区域性胸痛中心)——二级医院(胸痛急救网点医院)——社区/镇街医院/专科门诊部位层次的服务体系;在服务范围上,设置合理的区域性胸痛急救网点,缩短急救半径至5-10公里,以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针对目前社区和社区医院全部是公立医院的定点医疗,民营医院胸痛网络布点受限的情况,建议东莞市政府取消镇区医院和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只能与公立医院对接的限制,使更多优质胸痛救治医疗资源能为全东莞市人民的健康服务。
  二、联手国际级胸痛中心,提高诊治能力
  胸痛中心作为创新的医疗急救模式,在欧美国家已非常成熟,成为衡量急性心梗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继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和德国心脏病学会认证体系之后,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成为国际上第三个认证体系。目前,胸痛中心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促进和规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建议东莞市卫计委大力促进国家级胸痛中心的认定和建设,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国家级胸痛中心联手,促进东莞市急诊救治工作的规范化,监管东莞市各医院120急救车辆的车辆急救设备,提高转运安全,把急诊胸痛的病患及时送到具备救治能力的胸痛中心进行及时救治。
  东莞康华医院已于2015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胸痛中心,该中心可以覆盖全东莞32个镇区医院和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为全市急救系统开展互联网服务。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东莞胸痛区域性的中心点,充分发挥其管理、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的胸痛救治能力。
  三、重视和加强胸痛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起严格的急救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度和准入标准,明确只有获得医师、护士或急救职业证书,并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岗前培训,通过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后,才能从事专业急救工作。在市内选取发展良好的胸痛中心座位培训基地,建立起长效的急救培训机制并定期进行考核,区域性胸痛中心应具备急诊完成各种复杂PCI手术和急诊冠脉搭桥手术,大动脉夹层Debakery Ⅰ-Ⅲ型的急诊内、外科手术能力及急性肺栓塞的取栓和溶栓治疗急诊手术能力,以保证急救手术的成功率及医疗质量。不断加强急救医疗救护人员业务的持续提高。此外,还要加强民众的科普教育,加强大众对胸痛知识和胸痛急救知识的了解。
  四、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和技术推广
  加大胸痛中心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医院购置和搭建胸痛信息网络平台及相关设备,并给予相关的补助,建立全市联动的胸痛救治网络。扩大大众对胸痛诊治技术的宣传推广,配备足够监控全市胸痛高危人群的设备,确保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提案者 陈旺枝
部门答复

卫生和计生局:

陈旺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荐东莞市胸痛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17000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东莞市胸痛中心建设情况
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各地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精神,我局先后印发了《东莞市胸痛中心建设试行方案》和《东莞市胸痛中心医院认证基本条件》等系列文件,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结合我市实际,拟在全市每约80-100万人口区域范围内建立一个胸痛中心,共设8-10个胸痛中心。目前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厚街医院、东莞东华医院、东莞康华医院等6家医院通过认证成为东莞市第一批胸痛中心并已予授牌。
全市以胸痛中心为骨架构建全市的胸痛急救网络,力求让胸痛病人从发病所在地至转诊到胸痛中心耗时限定在约30分钟范围内。强调急性胸痛的区域性协同救治,做到合适的患者在合适的时机往合适的医院接受及时救治。
二、关于我市胸痛中心区域管理
2015年12月1东莞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成立,目的为加强我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促进胸痛急救质量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立和完善我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长效机制,提高胸痛急救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东莞市胸痛急救网络的建设方案,要求胸痛中心医院做好胸痛相关标识,标识要醒目易认,让急性胸痛患者及相关人员能迅速到达胸痛急救的相关单位,得到相关的救助。以市胸痛诊疗中心为平台,与纳入市医疗救护120
急救指挥中心的医疗急救网络医院(以下简称120网络医院)联系对接,组成全市胸痛诊疗网络体系,胸痛诊疗中心各成员医院按照就近原则分别辐射相应区域的120网络医院。各120网络医院要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规范开展早期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技术,对须进行心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病情、就近、区域等原则在规定时间内转送至胸痛诊疗中心成员医院救治,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医疗救治水平。
三、关于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希望将您所提出的建议与东莞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争取政府加大对胸痛中心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好我市现有的医疗资源,从而推动东莞胸痛中心建设的较快发展。
(一)积极推进协同救治体系建立。胸痛中心对外要与社会急救系统进行沟通协作,尤其120指挥中心的合作,指导院前急救的设备和人员配置、建立双方定期协商机制、定期对EMS( 救援医疗服务) 人员进行培训、共同制定胸痛急救工作流程等。胸痛中心本质上是一个由多部门、多学科人员共同工作的虚拟整合的技术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胸痛中心需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急性胸痛”诊治从传统的“院外——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模式过渡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的新模式,一旦诊断明确,患者可直接到达心内科导管室,从而缩短诊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二)做好胸痛中心的监督考评工作。将胸痛中心建设与工作情况纳入东莞市卫生计生局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评价的考核范围,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东莞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定期对全市各胸痛中心进行质量监督检查。胸痛中心要密切配合质控中心工作,严格执行技术管理规范,不断完善流程、节约时间,确实发挥专科作用;要主动承担胸痛急救方面的规范化培训,促进多学科优势整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要在运作、管理、培训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充分发挥专业的权威性、规范性、引导性和高效性。鼓励并支持条件成熟的东莞市胸痛中心申请中国胸痛中心认证。
(三)重视胸痛急救人才培养。全市各胸痛中心医院按照辐射区域,分别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加强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的培训,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识别、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各流程无缝隙衔接。由市胸痛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定期对市内急性胸痛死亡病例或疑难特殊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提高我市急性胸痛疾患救治水平。各胸痛中心可结合自身情况,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对专科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优秀人才到中心工作,进一步提升胸痛中心的专科技术水平。
(四)加强胸痛急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胸痛急救信息化网络平台包括了胸痛相关信息的传输、胸痛数据的录入和分析等。目前已授牌的东莞市胸痛中心与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微信平台+电话”形式完成胸痛患者的信息联动,并结合中国胸痛中心云平台数据进行传输和整理,基本满足胸痛急危重症诊断所需。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产业建设,更为先进和全面的网络信息平台构建亦将大大促进胸痛急救信息化建设,实现多方信息实时共享,快速反应,协同救治,倍增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五)加强胸痛知识宣传宣教。加强面向社会的健康知识和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如通过红十字会、胸痛中心等对市民开展宣教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急性心肌梗塞的高危因素,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同时增强市民自我救护的技能。通过不同的信息平台推介我市急性心肌梗塞区域性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大众的知晓率,增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家属及时就诊和配合诊治的意识。

办理单位 卫生和计生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