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70228)关于在老城区人流密集区域增设轻轨站点的建议

内    容: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居民的交通出行问题,加强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尤其是在R2线通车后,连通了东莞市区与虎门高铁站,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和更宜居的城市环境。但是,东莞与周边城市在轨道交通发展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东莞城市空间结构因前期城市化扩张无序导致整体空间结构过于分散、“组团式”城市品位不够高、后续城市发展空间资源紧缺等问题。

  莞城作为东莞立县历史上一千多年的县城所在地,在市委市政府迁往南城之前,一直都是东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近年来,由于旧城区道路狭窄,当今东莞社会家庭汽车保有量每年急剧增长,导致旧城区道路塞车非常严重。以东莞中学周边为例,如果以东莞中学为圆心,500米左右为半径划一个圆圈。这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方,根据莞城教育办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底,东莞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分校、实验小学、步步高小学、中心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一共有学生9805人,老师847人。这还没有包括实验幼儿园、财贸幼儿园、机关二幼等幼儿园的师生人数。此外,区域内还有东莞宾馆、西城楼大街、市中医院、花城广场、地王广场、人民公园、东城医院、岗贝市场等公共场所,人流车流高度密集。根据城区交警大队提供的数据显示,早上7点到8点之间,这一区域的车流量达18000车次,属经常性拥堵区域。

  从一些发达国家在轨道交通站点设置的经验来看,在人流车流高度密集区域设立站点,能够在迅速疏导人流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城市病”上,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当前,我市正在全力以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老城区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导致交通乱象横生,给交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若没有新的交通利好作为动力推动旧城的发展建设,旧城将会日渐被边缘化,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也将难以体现。若能从改善交通环境惠及民生考虑,在老城区人流车流高度密集区域设立站点,完善老城区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让“老树发新枝”,解决这一区域涉及千家万户的交通出行问题,必将为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精彩一笔。

建    议:

  1. 将老城区人流车流高度密集区域设立站点纳入政府轨道交通总体长远规划。老城区人口稠密道路狭窄,是东莞城市化建设进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城区一些人流车流量大的著名地点景点设立轻轨站是大多数城市的普遍做法。因此要科学规划旧城区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合理设立轻轨站点。

  2. 市政府加大对旧城改造、拆迁等政策上的倾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财政资金上加大投入,从城市升级优化环境提升功能作为着力点,落一重要棋子盘活旧城,打造老城区新空间,让老城区生活更便利更宜居,让“老树发新枝”!

  3. 短期内可考虑采取延长线或者接驳站的方式,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设置轻轨站点,建设立体化、人性化、多功能化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解决旧城交通拥堵问题,以回应广大莞城市民的热切诉求。


提案者 张俊华,文毅峰
部门答复

市规划局答复内容: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

东规议函[2017]2号

关于报送东莞市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提案第20170228号会办意见的函

市发改局:
    市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提案第20170228号《关于在老城区人流密集区域增设轻轨站点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目前,我局正牵头开展东莞市第三轮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将重点结合莞城的发展定位以及相应的交通需求走廊,加强与莞城相关部门的对接,对新一轮线网规划方案进行研究。


 
三旧办答复内容: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20170228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发改局:
  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关于在老城区人流密集区域增设轻轨站点的建议》(第20170228号)收悉。经研究,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对于旧城改造的建议
  我市先后出台了《“三旧”改造实施细则》、《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 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的意见》等47份“三旧”改造配套政策性文件,涵盖了财税、土地、规划、拆迁、审批、监管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建议可充分用足用好“三旧”改造政策推进旧城改造。同时,旧城改造不限于拆除重建项目,可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等多种方式,实现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历史文脉、修复生态空间等多元目标。
  二、对于拆迁政策的建议
  拆迁补偿难一直是“三旧”改造的难点问题,我市也一直致力探索寻求破解“拆迁僵局”的有效措施,具体为:
  (一)修订拆迁补偿安置指导意见。在拆迁补偿标准问题上,由于全市地域发展差异大,不利于制定全市统一的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由各镇街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原市综合执法局)于2010年已颁发了《东莞市“三旧”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指导意见》,目前,该局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正在修订该意见。
  (二)争取上级拆迁司法裁决机制支持。我市正在争取省政府支持协调省高级人民法院梳理“三旧”改造中拆迁补偿安置中涉及的法律关系,逐步建立公正透明、有序高效的“三旧”改造司法裁决机制。
  


发展和改革局答复内容:

尊敬的张俊华、文毅峰委员:
  你们好!你们在东莞市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在老城区人流密集区域增设轻轨站点的建议》(第20170228号)收悉。根据市政府督查室的分工安排,该提案由我局主办。十分感谢您对我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旧城改造工作的关心和关注!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轨道交通建设方面
  (一)公共交通是城市建设的民生基础工程,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网络的主骨架,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并将轨道交通项目纳入市政府重点工程推进。随着市城市轨道交通2 号线在2016年开通试运营,莞惠城际、穗莞深城际预计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开通运营,以及赣深客专、深茂铁路的规划建设,我市不同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架构将进一步融合完善。
  (二)城市轨道建设对强化我市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改善我市城市交通结构、保障我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市须立足全市,统筹考虑各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导向、工程建设条件等各种复杂因素,编制城市轨道相关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根据2011年市政府批复的《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调整)》,规划了4条线路,覆盖了22镇街(园区),未能实现全域覆盖。其中,考虑到解决人口较密集的莞城地区居民出行问题,我市首条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2号线经过莞城地区,在莞城与东城街道衔接处设有天宝站、东城站,解决莞城街道部分市民的轨道交通出行需求。
  (三)莞城街道既是东莞市的老城区,也是目前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历史,商业密集、人口稠密,如何完善莞城等市区街道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布局,提高市区首位度,也是我市下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根据已批复的《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3-2019)》,其中预留通道1由中堂至樟木头,途经莞城;根据目前尚在国家部委审批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提出预留通道一,将经过莞城、万江、中堂等,衔接广州13号线。
  (四)目前我市积极谋划,启动了第三轮城市轨道网络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工作中,将重点关注解决城市轨道线网结构缺乏主要服务于中心城区的“城市”地铁,不利强心育极的问题。除上一轮线网规划、和近期城市总规中原有经过城区已有规划的城市轨道外,初步考虑在城市轨道线网中增加起于2号线陈屋站,经莞太路、东正路、学院路、温南路、规划塘兴路,终点至温塘片区的中心城区普速线,加强东莞中心城区南北向主通道能力,沟通厚街、南城、莞城、东城中心城区,并对2号线的通勤能力进行补充,并在后续工作中重点结合莞城的发展定位以及相应的交通需求走廊,加强与莞城相关部门的对接,对方案进行展开研究。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大、涉及面广、极其复杂,一般线路规划、投资决策及建设的周期较长,希望你们能理解和支持。
  二、关于旧城改造方面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工作,把实施旧城改造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品位、造福人民的重大举措。
  (一)出台系列旧城改造配套政策
  我市先后出台了《“三旧”改造实施细则》、《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 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的意见》等47份“三旧”改造配套政策性文件,涵盖了财税、土地、规划、拆迁、审批、监管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我市支持各镇街充分用足用好“三旧”改造政策推进旧城改造,旧城改造不限于拆除重建项目,可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等多种方式,实现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历史文脉、修复生态空间等多元目标。
  (二)研究完善拆迁政策
  拆迁补偿难一直是“三旧”改造的难点问题,我市也一直致力探索寻求破解“拆迁僵局”的有效措施。一方面,由于全市地域发展差异大,不利于制定全市统一的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由各镇街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原市综合执法局)于2010年已颁发了《东莞市“三旧”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指导意见》,目前,市城市综合管理局正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修订该指导意见。另一方面,我市正在争取省政府支持协调省高级人民法院梳理“三旧”改造中拆迁补偿安置中涉及的法律关系,逐步建立公正透明、有序高效的“三旧”改造司法裁决机制。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三旧办,市规划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