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70209)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宣传,提升、丰富我市文化旅游内涵的建议

内    容:

  我们东莞历史文化悠久,但给人们更深印象的是东莞是“制造之都”、富裕发达之地等,人们很少想去东莞的历史文化。人们来东莞更多的是因为出差、商务、走亲访友或找工作之类,很少是为了欣赏东莞美景、了解东莞文化而来。近年来,东莞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我市现有国家级8个,省级31个,市级51个,传承基地8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研究基地1个。这些都代表着东莞的历史,代表着东莞的文化。但是,我市还可以做很多工作,以提升东莞品味。

  1. 东莞的历史值得东莞乃至我们国家的骄傲,值得我们东莞挖掘、宣传。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揭开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2. 东莞经济的影响力值得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经济的强势发展体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东莞人凭着敢为人先和低调务实的精神,其背后离不开有形或无形的东莞文化的强力支撑。成为了"广东四小虎"之首 ,号称"世界工厂",国际花园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 ,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4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这其中的东莞文化要素值得研究、整理和对外宣传。

  3. 东莞包括非遗文化在内的东莞文化的历史价值回归,此刻正当时。随着人民的物质生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大力挖掘、整理出东莞的灿烂的历史文化来丰富和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在内的精神需求。

  《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到:推动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提到:提高东莞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由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的跨越。非遗作为岭南文化和东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为此,我建议,通过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宣传,提升东莞文化实力,以保证东莞的两个文明可持续发展。


建    议:

  1.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一个非遗就是一段历史,就有一个故事,我们应当不断挖掘和整理,以提升东莞的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东莞文化的影响力。使得客人既可以走进来,更重要的是要留得住。

  2. 通过政府立法,制定法规相关制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基金,建立长效机制。据了解,我市周边城市为了更有效地保护非遗,都建立的相关的制度和成立了专项保护基金。惠州市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给以50万、40万、30万的专项基金支持;广州市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给以50万、40万、30万的专项基金支持;佛山市根据保护非遗实际需要给以资金支持,并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分别给以1万/年、0.5万/年、0.4万/年的补助;深圳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以1万/年的补助。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制定相关制度,没有成立相关专项保护基金,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和相关个人的积极性,我市可以参照周边城市的做法,制定制度,成立相关基金,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非遗的挖掘、保护建立长效机制。

  3. 对非遗的宣传可以规范化、系列化,可以根据非遗的特点进行展示,有些是可以动态展示的,一年四季有活动、有展示。比如:樟木头的麒麟舞、水乡片的赛龙舟、大朗的龙舞、企石的草龙舞等;有些可以表演的,比如:东坑的木鱼歌、咸水歌、东坑的卖身节、望牛墩的乞巧节、清溪和凤岗的客家山歌等;有些休闲鉴赏的,并一同展示制作过程,比如:东莞美食、莞香、莞城的千角灯、道滘的莞草编织技艺等,还可以让市民参与期中。

  4. 将东莞的非遗序列化、规范化。东莞的非遗很多,但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我们可以将非遗进行统一包装展示,可以将东莞非遗尽可能的放在某一个区域,比如一个主题公园,就像深圳的“民俗文化村”一样。也可以将有些特别的项目进行节日化,比如:赛龙舟。赛龙舟在东莞普及较广,但比较分散,我们能否举办个“东莞龙舟节”,就像香港的每年正月初二的维多利亚港的烟花汇演一样,许多人这个时候去香港就是为了亲眼目睹最美丽的烟花。

  5. 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更深度了解东莞文化。市政府可以结合东莞的非遗,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加强对东莞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还有通过网络大力宣传东莞非遗,传播东莞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东莞,留在东莞,将东莞由旅游出发地变成目的地。

  6. 加强东莞的市内宣传,提升东莞文化内化。虽然东莞的非遗不少,但东莞市民对此了解的不多,甚至是很少。我们可以利用资源,在市内的一些重要场合对东莞的非遗进行宣传,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地铁,可以在一号线每一个站就对某一个东莞非遗进行宣传,对非遗的历史、故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介绍,每一个站就只介绍一个非遗,有多少个站就可以介绍多少个非遗,使每一个站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展厅,所有的站组成就在身边的随时随地的东莞“非遗博物馆”。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东莞城市的文化影响,大大加强大众对东莞的历史文化的了解。



提案者 陈伟光
部门答复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答复内容:

陈伟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宣传、提升、丰富我市文化旅游内涵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关心及重视,为其传承和延续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现就您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答复如下:
  一、组织开展各项申报评审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三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省级及以上非遗保护项目39项,市级及以上非遗保护项目120项;国家级传承人2人(其中1人已逝),省级传承人27人(其中3人已逝),市级传承人27人(其中1人已逝)。为进一步推进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完成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工作,27个项目通过市政府认定纳入市级非遗名录,健全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先后组织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开展2017年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推荐申报,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加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一)开展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活动
  我局在大力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过程中,立足于各镇街本土特色文化,引进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活动,增强我市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如,我们在茶山镇举办了广东省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食节暨2017年茶园游会,组织开展多项主题活动,以丰富的活动内涵,吸引了周边50多万人次参加;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举行的万江“赛龙舟”,被誉为“东莞龙舟第一景”,被纳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我局与市体育局、市旅游局、东莞日报社、麻涌镇政府联合举办东莞龙舟文化月暨2017东莞龙舟锦标赛,不仅开展大型的传统龙舟竞渡,还举办龙舟文化研讨会。此外,我市每年还有多项非遗传统文化活动,如寮步莞香花文化艺术节、东坑卖身节及洪梅花灯节等,吸引了大批群众参与其中。
  (二)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
  指导市文化馆策划并举办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联动多镇街公办、民办中小学,把非遗知识课堂、非遗项目图文展、非遗项目体验或展演等送进学校,展示非遗项目魅力,加深青少年群体对我市非遗的认识,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促进我市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展示平台及其功能建设
  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建设,并于2016年3月份与市民艺术中心同步开放。非遗展厅内设有莞香、莞味、莞音、莞风、莞韵五大区域,是我市非遗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平台。沿用三维虚拟技术,通过打造“虚拟非遗馆”来实现场馆的漫游,并根据非遗类型进行虚拟展演,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我市非遗项目的魅力。
  积极引进志愿服务力量,延伸展厅功能。一是成立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招收一批优秀的中小学生组成非遗展厅小小讲解员服务队并深入部分项目进行体验,加强小讲解员对非遗项目的认识,并通过讲解技巧及语言培训,提高讲解服务水平。二是开展非遗课堂活动。组织举办以木偶戏、茶山公仔、灯笼仔制作技艺、麒麟舞、龙舞、莞草编织等内容丰富的公益非遗课堂活动,积极发动各方力量,面向社会各界,联动多名传承人开展了多期非遗互动课堂活动,受到众多家长、社会团体的一致好评。
  四、探索促进非遗项目产业的开发利用
  市文化馆于去年国庆期间首创推出了“东莞非遗墟市”,通过在其非遗展厅外围建设特色摊位,组织全市代表性非遗保护项目和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销售非遗产品,并固定于每周六开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现场体验。“东莞非遗墟市”基于以传统趁墟习俗为依托,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展示、销售非遗项目的新平台,促进了我市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及推动项目产业转变,推动东莞非遗生产项目不断创新,确保项目活态传承。为了扩大非遗墟市影响力,我们还邀请广州、深圳、佛山、清远等省内周边城市成立非遗墟市城际联盟,联合各市非遗项目,助推广东省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
  下来,我局将以东莞文化四季之非遗季系列活动为抓手,开展好广东城际非遗墟市联动、非遗精品项目影像展、非遗创意产品大赛、非遗精品展演等活动,组织发动各镇街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市非遗的挖掘保护建立长效机制。同时,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拓展非遗的宣传面、普及面、参与面,进一步丰富东莞非遗项目文化旅游的内涵。

办理单位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