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167)关于加强东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以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非传)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流行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提前的特点,成为了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非传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的病痛和伤残日益危害市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并给个人、家庭、集体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我市目前尚无完整的慢非传专业防治机构,防治网络尚未健全,从事慢非传防治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收入偏低,市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重视度较低,使得我市慢非传防治工作明显落后于周边兄弟城市。

  为构建健康和谐新东莞,推进我市慢非传防治工作科学、有序和规范化发展,提高我市慢非传工作整体水平,依据卫生改革发展需要和有关慢非传防治业务技术规范,加强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    法:

  一、建议市政府加强对慢非传工作的直接领导和管理,成立由主要领导人为第一责任人的慢非传工作领导小组。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中国慢病防治行动计划”框架,根据《东莞市医药卫生体制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和《关于印发(东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3】106号)及《关于印发东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东卫【2013】12号)文件精神,将慢非传防治工作真正置入我市区域卫生发展规范,纳入整体卫生防病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案,树立“大卫生观”。把慢非传防治工作当作一项为民造福的民心工程。

  慢非传防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任务,开展慢非传防治工作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必须上升到政治层面进行分级管理。以高效的行政手段为推动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医疗机构为载体、慢非传专业分支机构为纽带、社区为平台,以社区综合干预为基础手段的慢非传防治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网络,将慢非传防治工作的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实现政府统筹实施、落实任务、明确责任、督导考核,将其工作质量纳入政绩考核中,实施主要领导负责制,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理顺组织架构,健全我市慢非传专业防治机构。成立能为我市乃至我市部分周边地区广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集健康管理、疾病管理、高危人群干预、预防保健和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高血压、糖尿病高级专科医疗中心。参照国家、省和珠三角兄弟市的做法,建议市政府将该中心由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即东莞市慢性病防治院)筹建,引进具有从事慢非传防治工作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和知名专家,为广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及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成立我市慢非传防治专家组(包括流行病学组、临床组、健康教育组、中医治未病组、护理组)。逐步完善慢非传工作信息化实时管理、统计分析和决策功能。创造慢非传防治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慢非传防治工作的全社会网络,全面实时掌控各项慢非传防治工作状况。在专业技术部门的协助下对慢非传工作进行政策评估和行政决策。改变目前以“临床、药品”等“预防”的被动局面,真正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加大经费投入和主动推进慢非传防治组织体系的三级防治网络的建设。投入专项科研资金开展在省级专业技术指导下的全市慢非传流行病,健康危险因素、营养学抽样调查等课题,以尽早掌握我市慢非传的发病概况。对开展慢非传技术的试点给予政策和经费倾斜,争取省慢非传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慢非传防治专项试点工作(如知己自我管理、自助式健康管理、肿瘤早诊早治、儿童慢非传提前干预等),促进我市社区慢非传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慢非传防治网络的建设,组织引进或研制适用于我市社区慢非传防治工作的适宜技术和评价体系。保障慢非传防治工作的专项经费,由市政府解决从事慢非传防治人员的工资来源问题和福利待遇问题。

  四、开创慢非传防与治紧密结合的新型防治模式。根据不同的防治模式,开展全辖区全覆盖的慢非传防治工作,一、二、三级预防并重,制定适宜社区慢非传的防治手册、规范、策略和措施,制定双向转诊制度,以利于慢非传防治工作规范化管理。完善市慢病院网站建设,开展慢非传卫生宣教及网上咨询工作,组织专家组下基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日义诊、宣传、技术督导以及针对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干预等专项活动。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定期对社区全科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对社区慢非传防治工作进行质量考核、效果评价及科研工作,从源头上开展慢非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我们相信,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财政、卫生、科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惠及我市千家万户的慢非传防治工作必将取得可喜的成效。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0140167号的答复

  民盟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东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014016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现况

  (一)努力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治体系

  2013年市卫生局、发改局、财政局等16个部门联合下发了《东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分工得到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初步形成。

  (二)建立慢性非传染疾病三级防治网络

  我市通过“市慢性病防治院-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网络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市慢性病防治院指导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在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通过首诊测血压、免费体检等一系列措施发现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并对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截至今年4月,全市已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24.5万人,糖尿病患者7.5人。

  (三)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我市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其中樟木头镇和寮步镇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并于2013年获得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

  (四)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和成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工作

  2013年我市在石龙镇、寮步镇、虎门镇、樟木头镇和南城街道开展了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望牛墩镇和横沥镇开展了成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对8789名群众开展了癌症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并对1344名群众进行了临床筛查,项目对我市癌症防治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成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共对400多名群众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数据可作为制定我市慢性病防治策略的重要参考。

  (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我市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通过组建高血压俱乐部、定期组织讲座、开展义诊咨询、派发宣传单张、建设慢病健康教育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大慢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带到千家万户。2013年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慢病健康教育宣传栏886个;印刷和发放慢病防治资料17.9万份;播放音像资料7.1万次;开展讲座和咨询3997次, 共43.3万人次参与。

  二、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下一步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慢性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我们在实施《东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过程中将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积极动员和促进各镇街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市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

  (三)向全市推广寮步镇和樟木头镇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经验,在全市形成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

  (四)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社区诊断等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掌握我市慢性病发病情况,为提出更好的防治策略作参考。

  (五)通过实施公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慢性病防治意识。

  最后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贵单位能一如既往地给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东莞市卫生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