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60372)关于推动“智慧东莞”建设,助力城市转型升级的建议
  中央十八大部署指出,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决策。而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与城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由此可见,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现代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东莞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各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然而,一方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土地资源、城市容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知,东莞目前常住人口为822万;另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东莞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东莞市委、市政府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大力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从2014年到2017年,东莞拟投入200亿元开展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十大“智慧东莞”重点工程,争当全省信息化先导区和建设排头兵。目前,东莞公共领域基本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已建成政务云系统、智能公交系统、智慧水务、环保治安视频监控一体化系统等。智慧东莞建设已经初现成果,经济社会双转型初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不断优化,民生生活更加和谐。在2014、2015年《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中,东莞连续两年政府效率排名第一。
    虽然我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一方面,我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扶持打造各种应用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另外一方面,由于系统之间缺乏数据共享机制,企事业单位缺乏途径充分利用这些海量信息,最终则有可能形成数据“孤岛”,让智慧城市工作的推进事倍功半。
  2、缺少龙头企业牵头,导向作用不明显。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政府一方投资实施显然还不够。然而目前,我市企业单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处在“孤军奋战”的状况之中,这也加剧了信息沟通的不流畅。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引导与扶持,我市各企业并无“抱团取暖”的打算。
  3、智慧产业给市民带来的便利并未完全体现。我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受部分信息应用系统不够接地气、功能服务单一等影响,部分智能化产品的使用率和效率都偏低,还没有大范围在市民群体中得到推广,更谈不上给市民带来便捷和实惠了。
  为了既能紧跟世界创新发展大潮,又能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需求,从而达到提升我市影响力和城市竞争力的目的。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道路上,有必要迅速予以改善。
建    议:
  1、建立健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政府牵头,通过多种渠道,如通过门户网站、本土DSP平台提供相关数据等方式分析消费人群(学历、年龄、地域、行业、房车贷等),共享相关资料,便于企事业单位查询、市场调研。除了分析消费人群,政府可通过本土招聘平台、招聘展会数据、高新企业等途径,收集人才动向数据,便于企事业单位、政府对数据进行检查,制定相关人才对接措施。通过消费主体及企业人才的数据观察共享,引导民间资本向城市信息化转移,深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2、培育具有龙头性的智慧型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我市涉及智慧建设领域的企业很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头,还未形成“龙头”效应。为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政府可出资培育或引入一批具有研发实力的智慧型企业,按行业成立”东莞标杆企业联盟“。线上通过打造联盟自媒体、建立相关网站,线下通过全国行业展会、电视节目等途径对企业联盟进行宣传,包装打造我市智慧领域龙头企业的个人名片。再利用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及号召力,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引导及扶持,拉动全市智慧产业的发展。
  3、智慧城市建设应关注人文性。智慧人文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将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人文服务理念和措施相结合,以智慧技术创造一个真正适合人生活的城市。随着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成熟,民众可通过手机获取旅游资源、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商圈、商家更可由此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高满意度的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美誉度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武汉地铁新增“high地铁”项目,市民在等候地铁时仅仅通过基本的“扫一扫”“摇一摇”等物理动作,实现查阅地铁周边优质餐饮、娱乐商家所能提供的服务,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及资讯。
  再如山东浪潮集团曾在青岛发布的全国首个智慧城市开放服务平台——“爱城市”网,其具有城市声音、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方便市民快捷地获取公共的、社会的在线服务。该集团在搭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更打造出了智慧城市产业链。
  综上所述,建议市政府可整合本地互联网便民生活平台,打造一个本地“网+生活”平台联盟,以生活平台为起点,植入东莞“历史名城”景区地标标签,推广并联姻其他省份需求城市,联合推广本地名胜、特色饮食、商圈商家,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名片。譬如说,把市民的碎片化时间和周边信息打通,从而打造多条地标公交出游专线及特色饮食配套出行方案,作为市民出行的名胜指南。另外,通过“虚拟现实”的影像功能,摄像头所照之处即可呈现名胜古迹,提供特色推荐影像下的动态提示介绍及指引服务,也能打造多样化的东莞名胜地图,让市民在常规出行、旅游时享受基于“互联网+”提供的优质服务。
提案者 蒋淑军
网友评价
支持 7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