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60350)关于大力扶持东莞镇区高中,提升教学质量、创办优质学校的建议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一直是社会的焦点、热点话题。近几年,东莞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城区打造了一批优质学校,呈现出更多、更集中、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以东华教育集团为首的民办教育引奏东莞高考的凯歌,成绩斐然。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应该看到潜藏的危机。这几年,镇区初、高中学校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城区教育的发展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办学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其一,学校招生生源不足,完不成招生计划。原本一个年级招生高达20个班的初中学校在2015年的小升初的招生工作中只勉强招到12个班的生源;原本一个年级招生18个班的高中学校只招到16个班的生源,尽管录取分数线一再降低,仍然无力招够学生。其二,学生生源素质大幅度下滑,学校管理的难度加大,社会评价满意率越来越低。公办学校招生严重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学校生源越来越差,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走下坡路,对学校的发展而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究其原因,第一,镇区高中学校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或二十一世纪初,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比如校舍已经陈旧破损,住宿环境差,无法满足家长对孩子全寄宿制的愿望。有的设施严重滞后,跟不上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各方面的期待和要求。第二,这几年,本市户籍生源持续减少。第三,民办学校靠自己灵活多金的办学优势从小学、初中就抢走了更多的优质生源,高考成绩持续飙升,在社会上积累了很好的口碑。在吸引社会认同方面,其竞争力已经超越了公办学校。第四,一些原本老牌的学校,无论是管理团队还是教师队伍都面临着年龄老化、管理理念陈旧、领导能力低下、拼搏动力不足等问题。第五,财政投入不足。自2008年开始,镇区高中归属市教育局统管,这些年,市财政教育的投入更多地集中于东莞五大校的建设及周边镇街新建、扩建学校的发展,而镇区高中几乎处于一种爹不疼娘不爱的边缘状态,严重影响了学校整体形象的提升。
  在西方教育中,民办教育的分量很重,但民办学校扮演着精英教育的角色。反观我们身边的民办学校,很多的是将触手伸入义务教育中。尽管民办学校的崛起,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公办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但是,随着教育形式的深入发展,民办学校也存在着弊端一一逐利,是民办教育回避不了的死结。在利益的驱使下,民办教育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抢夺最优质的生源,快速地提升教学的效果,在短期内满足家长的预期。但是,急功近利,压榨式的培养模式,违背了教育规律,根本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同时,主管部门在一些监管方面的缺失,导致民办学校恶性、不规范的操作,加剧恶性竞争。比如民办学校为抢夺优质生源,在小升初阶段不允许笔试的情况下,打着面试的幌子,却仍然实施笔试这种违背国家《义务教育法》的操作。显然,一方面违背了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另一方面也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还看到占地524亩的东华教育巨无霸落地松山湖的消息。这间学校规划容纳1.8万学生,其规模拥有180个班的初中、18个班的幼儿园、72个班的小学以及90个班的高中。当初在东莞市总规划委员会评估该项目时,已经有部分委员表示反对。一方面他们觉得,在一个地方集中办规模如此大的学校不合理,学生人数庞大可能会导致该地段的交通及安全的压力增大。同时,凭借今天东华教育的知名度,在它今年秋季招生中,对镇区属地的小学、初中、高中生源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会严重影响这些地方的学校招不足学生,导致大批量的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将导致这些学校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招不到好学生意味着不会出好成绩,出不了好成绩就更招不到好学生,也将导致市民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而不得不背负教育上更多的投入和负担。
  按照国家教育法的指导原则,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为主,民办教育为辅,民办学校是一种社会力量办校,是国家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优化教育布局,办好公办教育的职责,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扎扎实实办好教育,给市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公办教育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    议:
  1. 把办好镇区高中教育,提升镇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来抓,重振老牌学校教育的雄风,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2. 调整和转变资源配置,加大对镇区高中的投入,提升学校的软件硬件设施,为减少和降低市民教育的负担,切切实实给老百姓做实事,能够让镇区民众子弟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千家万户。
  3. 抓好民办教育规范化方面的建设,净化教育环境,使得教育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实现健康有序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提案者 陈丽敏
网友评价
支持 5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