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60201)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东莞市“文化惠民”工程品牌化的提案
  文化惠民工程是指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总称。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是当前新形势下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大众、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东莞市对全市文化建设突出新的目标——建设文化名城,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活动)两大方面实现文化惠民,全力打造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文化地位和文化形象,全面提升东莞市文化软实力。然而,随着文化惠民活动的不断开展,其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设施利用率不高。受到城镇化、经济发展和文化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市镇(街)之间、村(社区)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仍不均衡。部分镇(街)、村(社区)存在着建而不用、规范管理缺位问题,导致文化设施闲置浪费,利用率不高。一方面由于部分村(社区)重经济轻文化,文化管理员身兼数职,缺乏专业知识,在时间和精力上没法保证管理到位;另外,部分村(社区)极少举办文化活动,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设施开展活动,以致群众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积极性。
  二、基层文化服务刚性供给与需求弹性发展存在矛盾。东莞市政府每年为“文化惠民”工程投入资金在千万元以上。但是,政府的文化服务供给却是刚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很少能够倾听基层群众真实的文化意愿。随着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追求的提高,对文化需求呈现弹性发展的趋势,不再满足基础需求,更要求差异性需求。目前,政府提供的一些文化服务可能不是基层群众需要的或者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例如,万场公益电影的放映,放影设备落后,观影环境差,部分村(社区)没有室内放映点和观众席,观众要站在露天广场上观看,很多群众更愿意选择在家里用电脑或者手机看电影。那么这种文化惠民活动政府出了钱,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三、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群众参与覆盖面不够。2012年东莞开始组建村级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这些基层文化工作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东莞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要经过笔试和面试才能真正上岗。但是,从这几年的运作情况来看不容乐观。一方面文化管理员流失情况严重,后补任职人员整体素质有所下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一些公共文化服务点开放时间不规律,致使一些服务点长期闲置,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大打折扣。尽管镇(街)组织了文化惠民百千万活动,但是由于内容、形式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群众的参与率有所降低,说明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不能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东莞市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了东莞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东莞合唱节等40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市形成了“一镇一品牌”的格局。因此,解决好“文化惠民”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政府的投入真正落到实处、惠及群众。
  
建    议:
  一、积极整合本土资源,灵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文化需求的弹性发展。基层文化服务要因地制宜,切实开展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惠民活动。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由于各镇(街)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要对一些不可忽视的特殊要求的文化项目进行充分调研,尽量在保持原生态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同时,政府为满足基层群众的基础性需求和差异性需求,一方面,应鼓励各镇(街)积极开展具有本镇(街)特色的文化活动,譬如桥头镇的“油菜花节”“荷花节”、东坑镇的“卖身节”、望牛墩镇的“七夕节”等,都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在办好传统文化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重点扶持与资助一些基层文化团体和协会,发挥群众的自主性,提供表演的舞台,给他们参与文化惠民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以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营造“人人参与文化、人人沐浴文化”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依托广场文化、学习文化、传统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品牌化发展。“文化惠民”就是要激发群众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开创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东莞开展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把“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免费送到村(社区)、企业、学校,通过“名家课堂”、“走进艺术”、“百姓大舞台”、“公益电影”等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培训、演出、电影,迎合不同层次群众的弹性文化需求,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依托广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办好各类“文化惠民”品牌活动,要创办“没有围墙的剧场”,把室内培训、舞台艺术精品与文化惠民活动相结合,搭建群众广泛参与其中的互动舞台。依托学习文化、传统文化,打破区域界线,加强相互交流,尤其是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组织创建,延续东莞生生不息的特色文化脉络。
  三、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文化惠民工程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第一,加强规范管理。东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为了达到投入与成效成正比,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考虑量化标准。各镇(街)根据所在辖区的实际情况,形成每年度的“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全面覆盖所有村(社区),尽量惠及企业和学校。第二,创新服务模式。单一的服务模式,选择面窄、参与积极性不高,群众只能被动接受。要善于突破,创新思路,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思路转变,积极引导群众自发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使群众变成文艺创作者、表演者。第三,活用文化设施。要积极加大公共文化惠民设施建设力度,缩小城镇之间的差距,使公共文化惠民设施达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要求。要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扩大影响面和利用率,做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