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60135)关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促进失能失智老人关怀与保障”的建议

  据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位老人。2015年4月,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表示,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3500万,要把帮扶困难老年人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
  数量不断增长、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残疾人面临年老和残疾的双重障碍(又称为失能失智老人,简称为两失老人),自然衰老带来的身体器官功能退化与残疾带来的身心障碍和不便叠加在老年残疾人身上,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社会参与等许多方面遇到一系列不同于常人的困难,单一的医疗保健服务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亟需的是集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两失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已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护理和康复必须纳入机构养老范畴。
  目前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存在着以下特点:
  1.老人数量多。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照护的两失老人呈不断上涨之势。
  2.看护水平低。失能老人一般都是因患有各种疾病而导致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其日常生活离不开家属及他人的照料。由于专业养老机构的数量严重短缺,失能失智老人大都由家人或者保姆照护。在以家庭为主导的长期照护体系中,由于照料人员通常缺少老年照护专业知识,从而难以为两失老人提供针对性的康复性服务内容,照护内容多停留在打扫卫生、做饭、洗衣等较为初级的层面,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家庭负担重。大多数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尤其是农村两失老人家庭,经济收入都比正常家庭低,而失能失智老人又需要专人全职照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子女或者辞职回家自己照护老人,或者请保姆照护,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生活负担和困难,使老人很难在家中实现居家养老,更谈不上安度晚年。因此这部分老人更加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也理应成为政府推动社会养老事业的重中之重。
  4.心理压力大。为两失老人提供家庭长期照护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使子女难以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其他工作,间接上影响了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老人层面来看,接受子女所提供的长期照护,使不少两失老人认为“自己给孩子们增加了很多负担”,从而给老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5.就医满足难。家庭长期照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能失智老人的就医需求问题。资料显示,当失能失智老人生病或者残疾状况进一步恶化时,家庭长期照护通常就无能为力了,只能求助于专业人员、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或长期照护。可见。家庭长期照护在内容方面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四化叠加”的现象,正在考验着每一个家庭的承受力和政府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我国,一个失能老人压垮一个家庭并非特例。失能失智老人如何托养,不仅困扰很多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以后,家庭急需社会提供有效的支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社会力量、政府共同构建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来破题化解。
  

建    议:
  整体思路是,政府充分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让养老机构发挥看护专业性与托底职能。
  1.加强规划布局。
  根据居住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失能失智老人的数量,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规划,并充分挖掘周边可利用的资源,计划新建或改建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院。对于利用率较低的现有养老院,可以考虑升级改造为失能失智老人养老护理康复机构。规划布局时要遵循不重复、不浪费、交通便利,靠近医疗机构等原则。
  2.制订扶持政策。
  良好的扶持政策有利于专业养老护理机构的健康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让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失能失智老人养老护理康复机构的建设。如社会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公益事业价格优先划拨土地,该类机构的用水用电均按照生活用水电标准予以收费,政府根据机构运营情况和社会评价,每年定期拨付补助资金。同时设立养老机构建设发展资金,鼓励社会捐款,用于该类养老机构的资金补偿。
  3.制订管理标准。
  现在许多养老机构欠缺的不仅仅是硬件方面,在管理和服务等软件方面更有待提高。合理的政策是关乎专业养老服务业有序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使失能老人享受到专业化的服务,以及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制订护理和管理的标准、真正满足两失老人生活的特殊需要非常重要。可以参照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养老护理机构管理标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失能失智老人疾病类型等特点,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管理标准,促进两失老人养老护理机构专业照护水平的不断提升
  4.培养专业队伍
  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必须保持其专业性的特点,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全国的专业护理人员都十分短缺,“即使是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找到专业化的养老护理员也很困难。”按照估算,我国需要约5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只有30多万人。通过初级培训、拿到上岗资格证也就10来万人。培养和储备专业护理人员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当加快建立长期照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通过依托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相关专业,发展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同时建立培训机构,对从事长期照护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和再培训。对于贫困人群,可以实施免费技术培训和免费参加等级考试等优惠措施。建立服务专业技术等级评定和资格认证制度,在服务机构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老年照护服务是一个日益扩大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还在于它将为劳动力市场制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建立一个老年服务专业教育体系是对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最佳准备,同时也能够解决部分社会面临的就业问题,取得一箭双雕的良好社会效应。
  5. 政府应该推动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养老机构提供的是社会价值极高的人对人服务,需要日复一日,随时根据老年人需求进行调整。如果只依靠市场来解决养老问题,并没有完全成功的经验可循。北京一家媒体对2036人的调查显示,86.1%的受访者支持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71.3%的受访者愿意为长期护理保险缴费。
  6. 对已建的日间照料中心按照“4+4”模式开展实施改革,逐步完善其功能。一个“4”指按照“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机制,由政府购买服务,街道(居委会)监管,委托社会组织、养老机构运营,实现“管办分离”。第二个“4”指试点日间照料中心需具备呼叫、配餐送餐、家政服务、便利店4项基本功能,重点对两失、空巢和失独等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