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60119)关于落实“水十条”积极推进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为了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国务院于2015年4月制订并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 “水十条”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水污染防治新机制,责任主体、措施安排实在具体,每一项举措均明确了牵头、参与和落实部门,每一条措施都能够考核、追责、量化,为下一步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以来,我市一直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市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稳定达100%。但是,当前我市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水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东莞市内河流属珠江水系,我市大小河流、河涌共有750条,100万立方米以上库容水库有53座,其中七座中型水库作为应急水源与江库联网。根据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结果,除东江干流部分断面水质为三类,其余河流均为Ⅳ类至劣Ⅴ类,七座江库联网水库一座为Ⅳ类水,其余均为Ⅴ类和劣Ⅴ类。
  二是实施水污染治理效果不够明显。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13.1亿m3,市政府先后投入120多亿元,建成37家污水处理厂,并相继投入运营,处理总规模达258.5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7%,建成截污主干管网1300多公里,累计完成87.17公里的河道整治,前后历经十几年的水污染治理,但总体河流水质改善效果不尽人意。
  三是环境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防控难度极大。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严重滞后,部分重污染行业布局在主要江河沿岸,水环境潜在安全风险较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累积性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四是人力财力不足。近年来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如2014年全市环境监察执法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2925人次,检查企业34288家次,处罚环境违法行为2047宗,执法需要大量人手。此外,水污染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据测算,“水十条”投资将达两万亿元,如何筹集数量巨大的治水资金是一个问题。
  五是社会参与度不够。虽然政府花了大力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大部分的老百姓不知道政府正在为改善水环境所做的努力,更不可能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长期历史积累的原因,也有转型发展阶段挑战多难度大等因素。在新的形势下,为了积极推进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国务院“水十条”,破解治水难题,需要深化水污染治理体系改革。
  

建    议:
  一、科学制定水污染防治目标,完善考核机制
  “水十条”涉及的部门众多,包括环保、水利、住建、发改、农业、林业、海洋等多个部门。建议充分发挥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全面加强统筹领导与协调,科学合理制定相适应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抓紧开展水环境战略研究,编制我市治水“升级版”,制定“东莞水十条”实施方案。同时完善治水绩效考核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客观公正地评价治水效果,并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效果而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切实落实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制度,构建水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
  二、深化水污染治理体系改革,推进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一是探索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新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应急水源地)建设、保护工作,进一步创新规范化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探索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深化水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对流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分区,在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内对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制定分期实施的污染控制策略。
  三是探索水污染防治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四是深化流域性污染风险防控。强化污染防治应急处置体系改革,开展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大环境污染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力度,建立市、镇两级环境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和处理机制。
  三、加强目标管理和科学治污,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执行“水十条”要体现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治理之间的平衡关系。突出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根据流域特点和要求进行统筹防治,综合解决流域水问题。
  一要狠抓污染源控制。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严格实施环保限批,加快推进重污染企业淘汰、整合和提升。通过水环境治理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二要探索将流域污染治理和沿河土地整备、开发利用相结合,借鉴推广“水污染治理+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土地整备+建设开发”的整治模式。
  三要积极探索新的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和工艺,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加快推进全市截污支次管网建设,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与处理率。按照全流域治理的理念将干流、支流、河涌同步治理。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尤其是简易垃圾填埋厂和渗滤液的处理。
  四要创新治污融资模式。创新生态环保投资运营机制,推动环境治理市场化。通过政府的投入来拉动引入社会资本,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
  五要创新环保执法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硬下手腕办一批环境违法案子,切实强化对环境破坏行为的依法惩处。建立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执法联动机制。探索移动执法系统试点,有条件的镇街可开展无人机执法试点,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导向作用,积极宣传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及时揭露、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曝光查处的典型案例。积极推行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监督举报。通过宣传科普、教育培训等多种措施,推动建立节水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全民参与治污节水减排,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